澳洲火燒,在《澳洲史話》裏給你找到了答案
(2007-01-31 00:49:55)
下一個
28、大蕭條
1929年 10月,紐約股票市場開始狂跌,一個月裏 50種主要股票平均下跌 40%。跌風很快波及全球,二 十世紀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開始了。股票下跌是表症,病根是生產過剩,生產能力和產品數量大大超出了購買力。在繁榮期,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需求不足就以信貸刺激,借錢消費超前消費,還把商品推銷到窮國,殖民地和一切可開拓的市常沒錢買就靠貸款。消費者借錢,生產者也借錢,繼續擴大生產。老帳還不上就借新帳還老帳,你欠我,我欠他,一 環連一環。消費者,生產者,銀行都串在了一 起。當所有的市場潛力都開發盡了,仍有產品賣不出去,收不回錢,還不了帳,借貸的鏈條就斷了,突然大家都欠錢還不上,銀行不敢再放貸款,市場購買力一下降到最低。經濟癱瘓了,商品壓價出售,工廠虧損倒閉,工人大量失業,銀行被壞帳拖垮,社會生產規模大大收縮。到危機高潮的 1932年,美國的工業生產降到 1929年危機前的 53%,德國降到 59%,法國 69%,英國 82%,日本 66%。澳大利亞當然躲不過去。澳洲經濟靠的是出口羊毛、小麥和礦石。1929年這些初級產品的價格猛降了 50%,澳洲的收入銳減。澳大利亞還一直深深的依賴著貸款,平均每年借貸 3千萬英鎊,而全部出口收入才 1.4億英鎊。1929年政府借款已累計 10億英鎊,不說還債,光是還利息一年也要 2千 9百萬英鎊。危機一 來,錢借不到了,可政府的負擔卻增加了,因為領取失業救濟的人數空前。到 1932年,澳洲失業率達到最高點:30%,每 3個掙錢養家的就有一 個失業。仍然開工的工廠利潤也大幅下降,仍有工作的工人也被消減了工資。從 1907年澳洲勞資糾紛仲裁法庭就開始評定“最低工資”,那是一個家庭維持“說的過去”的生活所需的最低金額。工資不能低於這個標準。因為危機,仲裁法庭 1931年 1月把“最低工資”標準降低了 10%。澳洲社會陷入了困惑:失業者嚷嚷著要工作要救濟,保守派告戒人們要勤奮工作和付出犧牲,牧師和神甫說危機是上帝對人間罪行的不滿,共產黨人則鄭重的宣告資本主義即將壽終正寐。以斯卡林(Scullin)為總理的澳洲工黨政府 1929年 11月上台。麵對危機,政府能作的很有限,她無法改變國際市場上小麥和羊毛的價格,她也無法迫使外國的金融機構恢複貸款。政府隻能盡量讓這場災難更平均的落在社會的每個人肩上,讓仍有工作的和仍有利潤的多貢獻一些,同時救濟失業的和破產的,不能讓人餓肚子。失業救濟主要是提供食品,並非現金,按家庭人口發票,憑票到商店換取食品。領取救濟有嚴格的條件,一個家庭所有成員的所有收入加在一 起要低於某個標準。除了自住房和家具,一 個家庭若擁有任何可變賣的財產就不能享受救濟,如財產(如房地產)一時賣不出去,可以先領救濟,但以後要酌量償還。 1930年,斯卡林總理邀請了英格蘭銀行的尼莫亞(Niemeyer)爵士來澳,希望能討教一個拯救澳洲經濟的對策。尼莫亞爵士的回 答是進一步裁員和收縮,他認為澳洲的病根是政府過度保護國內製造業和大量借外債,以借款維持了過高的社會生活水平,這與澳洲的生產能力不相稱,是沒有經濟基礎的。他的批評激起了不少人的憤怒,〖勞工日報〗稱尼莫亞是為英國債主們來討債的,是想從“勤勞樸實的澳大利亞人身上榨取最後一個便士”。但政府卻受了尼莫亞爵士的影響,力求平衡收支,借來的錢不再用於非生產性開支。隨著危機的加深,街上的乞丐激增,付不起房租的人幹脆到公園裏搭起帳蓬為家,公園的長椅上坐滿了失業的男子漢。學生畢業後沒工作,成群結隊在街上閑逛,還有人挨門挨戶的問有沒有零活可作。報紙則告訴人們如何節減,如何在院子裏種蔬菜水果,養雞,此外還安慰人們不必太悲觀:落日仍是那麽美麗,春天的早晨仍是那麽明媚,愛情仍然甜蜜,收音機裏的音樂和從前一樣悅耳,而這一 切並不要花錢來買。確實,仍有 70%的家庭沒有被失業困擾,仍然可以“享受生活”。1932年 3月19日,有 75萬人在悉尼觀看橫跨海灣的大鐵橋的通車典禮,在歌劇院修建之前,它就成了悉尼的象征。人們仍然熱愛著體育和崇拜著體育英雄。1932年 4月,屢賽屢勝,曾贏得 1930年墨爾本杯的一 匹名叫法萊泊(Phar Lap)的跑馬去美國參加比賽,剛賽了一場突然中毒死了,全澳洲都陷入了悲傷,但如何中的毒至今仍是個迷。經濟危機在 1931-1932年達到頂峰,之後慢慢緩解。國際市場上羊毛小麥的價格緩慢的回升,新的信用慢慢建立。比起農業,澳洲的製造業(包括金屬、機械、化工、紡織)恢複和發展的更快,在 30年代逐步取代了 30%的進口貨。BHP公司尤為出色,1928-1929年僅生產生鐵 46萬噸鋼 43萬噸,到 1938-1939年,生鐵和鋼都超過了 110萬噸,而且價格遠低於英國的產品。BHP盈利豐厚,成為世界上最高效的鋼鐵公司之一。1934年,仲裁法庭把“最低工資”又提到了1929年危機前的水平,這時的失業率也從危機時最高的 30%降到 20%以下。澳大利亞跟隨著美英法等國走出了危機。德國和日本也走出了危機,但方式卻有不同,她們大力發展軍事工業,擴大需求。日本 1931年發動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的東北。解救經濟危機確實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可是,這卻不幸的幫助了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政府上台。世界麵臨著更大的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