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

寫點什麽都是在胡思亂想
正文

澳大利亞人設定上海國際社區限製家政女工乘班車歧視條款 (圖)

(2007-01-31 00:36:44) 下一個


Jeremy的英文博客最先關注此事,他質疑道,“Now in Shanghai?”



  -核心提示

  “羅莎巴士”代表的種族歧視,在中國的這個高檔社區裏,有沒有以一種階層歧視的麵貌出現?這是此次西庭俱樂部巴士事件的爭論焦點。隨著國際社區在中國逐漸增多,國際化帶來的文化層麵的衝突,必將不斷湧現出來。西庭俱樂部的阿姨們,現在並不覺得這些衝突有多麽重要。網絡上甚囂塵上的批駁言論,卻發人深思。




  □本報記者閭宏上海報道

  5月15日,上海西庭網球俱樂部和公寓(以下簡稱西庭俱樂部)的“班車規則”迅速在網上流傳。人們發現它和美國著名的種族歧視巴士———“羅莎巴士”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社區內的阿姨(即家政服務女工)坐車必須坐後排,阿姨必須聽從司機安排。以往約束美國黑人的乘車製度,這次用在了中國阿姨身上。

  網絡上的批駁之聲在一天之內從外文博客蔓延到了中文博客,並迅速進入西庭俱樂部高層管理者的郵箱。這個由外國人投資、外國人管理的社區,立刻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

  製定這些條款的西庭俱樂部首席運營官Russell,堅決否認自己有歧視行為,聲稱自己遵循的是簡單的商業法則———住戶是上帝。在商業的世界裏,除了住戶,其他都是服務者,所以為兩者提供的服務是有差別的。

  盡管如此,Russell還是很快將這些引起爭議的條款刪去了。“現在在車上,阿姨可以隨便坐。”

  鄉鎮阿姨進入國際社區

  西庭俱樂部坐落於上海閔行區諸翟鎮。這個社區的住戶90%是皮膚白皙的歐美人。徐阿姨在一戶法國人家裏做鍾點工,時間從上午9點到晚上6點。住戶們入鄉隨俗,管這些鍾點工叫“阿姨”。

  這個離上海市中心有20多公裏的偏遠小鎮,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際化”。最早出現的是上海美國學校,隨後一個在紐約華爾街從事金融活動的美國人,遊說了荷蘭ING集團國際房地產公司,於1999年在這裏建造了西庭俱樂部。

  這個占地462畝的國際性社區正在改變徐阿姨們的生活。鎮上大量的阿姨開始為社區裏的外籍住戶服務。徐阿姨是1年前經朋友介紹才到這裏工作,之前她在鎮上的一個棉紡廠做事。

  初來這裏時,徐阿姨很緊張。和其他阿姨一樣,她也就初中畢業,不會英語,和老外交流更多的是通過肢體語言。

  “剛來時,還要被門口保安嚴格盤問。”而社區裏的異國景象讓徐阿姨手足無措。

  阿姨們常穿著粗布碎花的衣服,長發紮成馬尾,臉色黝黑而粗糙。她們推著精致的嬰兒車———裏麵是一個個金發碧眼的孩子,走在小橋泳池邊。“一開始,推車的姿勢也別扭,後來就好了。”

  時間久了,徐阿姨發現自己有些變化,和鎮上的其他人有了距離。徐阿姨漸漸覺得自己不像鎮裏的人了。

  不過,5月10日社區頒布的新班車條款又讓徐阿姨覺得糊塗。她更分不清楚,自己是離鎮上生活近一些,還是離社區生活近一些。

  網絡將歧視放大

  新出台的住戶班車規定了3條內容:要求阿姨乘車時必須出示乘車證;在班車的最後幾排入座;如果駕駛員要求留出位置滿足會員,阿姨需聽從駕駛員的安排。

  一位知情人說,最早提出異議的是這個社區的住戶。西庭俱樂部有100戶美國學校的外籍教職員工。“他們對種族歧視很敏感。”

  在美國蒙哥馬利的公共汽車上,曾對黑人乘車做出一些苛刻的規定。1955年,黑人羅莎拒絕給一名白人讓座,從而引發了一場種族爭議。這輛車就被稱為“羅莎巴士”。

  西庭俱樂部社區的巴士規定與上述故事庶幾近之。之後幾天,Russell的郵箱裏不斷收到住戶會員的投訴。5月15日,歧視性條款被人公布於網絡,事態進一步擴大。

  那天淩晨,在北京從事廣告設計的Jeremy收到一封朋友的信,附件裏是上海“西庭俱樂部”關於阿姨坐班車的製度。“看了以後覺得很惡心”。

  Jeremy出生在南非一個家境良好的黑人家庭,對於社會歧視,他有著敏感而強烈的反應。

  Jeremy在俱樂部網站的乘車規則上看到,乘車證的價格是3個月500元。“既然付了錢,阿姨理應和所有乘客享受同等待遇。”Jeremy說,這倒不是種族歧視,是對阿姨階層的歧視。

  他當晚將這些歧視性條款寫進了自己的英文博客,簡單列出“羅莎巴士”的內容,形成對比,並貼上了一張曾經的“羅莎巴士”的圖片,圖片說明裏含蓄地寫道,“羅莎巴士現在開到了上海?”

  就在一天之內,“西庭俱樂部開出歧視阿姨的班車”從英文博客傳到了中文博客上。

  15日晚上,網友董榮明通過朋友轉發的鏈接,看到了Jeremy的英文博客,然後登錄上海西庭俱樂部的網頁,發現中英文網頁上關於阿姨的乘車製度確如Jeremy所寫那樣。

  當晚,他就把這些寫進了自己的博客中。16、17日兩天,該篇博客在首頁成為頭條。一種反歧視的情緒在博客中迅速醞釀。這篇博客的點擊數達到11660次,相關的評論有100多條。它在博客的排行榜中連續多日,躋身前10名。

  網友們普遍對西庭俱樂部的做法表示反感。Jeremy說,在他看到的評論中隻有一個人認為這是市場行為,不接受條款的可以不在俱樂部裏做阿姨。在各種壓力下,Russell於5月16日刪去了後兩條帶有“歧視性”的條款。

Russell是澳大利亞人,一直以嚴謹的商業風格管理著這個社區。他說,他真的沒想要歧視誰,隻是出於一個簡單的商業理念———為住戶提供更好服務,才定了這些條款。

  西庭俱樂部有著為數不少的外來雇員,除了數量龐大的阿姨隊伍,還有私人司機、家教、健身教練,他們每天都會頻繁出入社區。

  於是社區的住戶班車不堪重負。西庭俱樂部隻有三輛小型班車,每隔1小時,到社區接送會員。因為擁擠,住戶開始抱怨。在買房或租房的合同裏寫著,他們享有免費使用住戶班車的服務。而現在,更多的外來人員、各種私人雇員反而將他們擋在了車外。

  為此,Russell曾一度禁止外來的私人雇員乘坐住戶班車。他為這些阿姨安排乘坐俱樂部的員工班車。阿姨要憑班車券上車,費用是180元/月。員工班車每天出入俱樂部隻有三四趟。

  俱樂部的住戶又開始向物業部門抱怨,說員工班車出入俱樂部次數太少,阿姨外出買東西不方便,有些阿姨就不願意繼續留在俱樂部工作。

  幾個月前,Russell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西庭俱樂部對麵是上海西郊莊園。那是一片占地800多畝有著3個人工大湖的別墅群。莊園的住戶班車通常每輛隻有1、2人。“我們100多個住戶多是跨國公司CEO,小車好幾輛,所以都不坐班車。”西郊莊園俱樂部總經理趙寧說。

  Russell和趙寧就進行了一係列的互惠互助活動,其中就包括各自出3輛班車,接送兩個社區的會員和阿姨。這樣,每隔半小時就有一輛班車開出社區。Russell說,“這樣會員和阿姨都能坐班車了。”

  現實的商業邏輯

  Russell沒想到,他的解決辦法卻惹起更大的麻煩。他對社區內的人員結構確定很簡單:會員和服務者。“會員的利益是一定要優先得到滿足的。”

  Russell是徹底將會員奉為“上帝”,或者說是衣食父母,“俱樂部的每個員工包括我自己的工資都是由會員提供。”

  西庭俱樂部公寓每平方米是2000美元,最小的公寓是2房的140多平方米,最大的5房是270多平方米。即使租房每月也要4500美元。每月還要支付會費和昂貴的物業費。

  “關於班車,我必須要滿足會員。”Russell說,讓阿姨往後坐,是考慮到她們出去購物有大包小包,坐在前麵就會給住戶會員帶來不便,不能讓會員擠進擠出啊。

  “就像坐飛機,有頭等艙和經濟艙的差別。”

  在Russell看來,即使阿姨付了錢,也不能與會員相提並論。更何況,大部分阿姨的乘車證是住戶會員買的。所以Russell理所當然的認為阿姨乘車是“subload”———純屬附帶。

  讓Russell覺得無辜的是,新條款主要目的還是想方便阿姨出行。西庭俱樂部所處的諸翟鎮,保留著城鄉接合部的特征和混亂。“阿姨坐住戶班車也就能更安全。而且比坐公交車快很多。”

  Jeremy說自己對“西庭”沒有任何偏見,他也能理解背後的商業邏輯,“但是措辭上確有某種不平等,和某種帶有侮辱的感情色彩。而且它和美國針對黑人乘坐公車的條款很相似。”

  當問起Russell是否知道美國的“羅莎巴士”時,他眼神有些遊移,但很快說,“沒聽說過。”說話時,臉忽然很紅。

  沉默的阿姨們

  徐阿姨始終置身於爭論的外圍。“我有電瓶車啊,買東西,上下班都不用坐車。”介紹她這份工作的劉阿姨則坐過住戶班車。

  “以前不許坐的時候,我也坐過幾次。”劉阿姨說,不過那都是有急事。剛開始到這裏來工作時,劉阿姨是不敢的,時間久了,對老外也就不緊張,“和老外坐在一部車裏也沒什麽。而且我出去都是為他們辦事。”那幾次坐車,劉阿姨會自覺坐在中排靠後的地方。

  劉阿姨更喜歡坐俱樂部的員工班車,都是中國人會讓她自在很多。每天下班時間都早,她就會登上無人的豪華大巴,所有的座位任她挑選。第一站規定是停在虹許路上。劉阿姨會在車還沒到站時,就讓司機靠邊停,因為她住在離鎮不遠的地方。

  徐阿姨、劉阿姨卻沒有網上的中國人、外國人那般憤怒。她們知道條款後,有一些隱隱的不舒服,但這些不舒服很快煙消雲散,“尤其是措辭。

  但這事又有什麽好想的呢?更沒什麽好說的。“劉阿姨說,我本來就不是在這兒生活,隻是工作。社區能提供方便,省得我自己騎車上下班,我覺得挺好。說完,她就和一群阿姨嘻嘻哈哈地走開了。

  徐阿姨坐在草坪上,抱著2歲的薇羅尼卡在玩,她是法國人和德國人的混血兒,爬動時肢體中有些倔強。“她已經會說兩句中文了。”徐阿姨笑得很自豪,說話時,普通話中帶著一些青浦口音。

  沒有人統計,這個社區中有多少中國阿姨。她們對於這個條款的反應,也隨著條款的廢黜,變得不確定。

  上海目前有10多萬從事家政的阿姨,尚無數字顯示,到底有多少人為外國雇主服務。有人士認為,在上海國際社區中,中國阿姨與外國雇主之間,生活習慣的磨合固然需要時日,而文化差異上的互相理解,則需更長的時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