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藝人的兩個市場

(2008-01-16 13:20:42) 下一個
近幾年來,由於中國娛樂市場的迅速擴張,使得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世界演藝工作者,莫不爭相調整自己的「步伐」(事業重心、表演風格、政黨傾向甚至國家認同等等)以因應並搶食這塊市場大餅。而由於兩岸政府此刻仍存在著特殊的「緊張關係」,對於許多逐漸(或企圖)將事業重心轉移至中國的台灣藝人而言,這波「赴中搶錢潮」卻也常會為他們帶來頗為尷尬的處境。例如各地一年一度的「跨年晚會」─這種極可能會有與「政治人物」同台的場子,即常讓許多台灣藝人「進退失據」而顯得特別「小心翼翼」。





當然,這次的跨年也不例外!根據媒體報導,去(2007)年底由高雄市政府主辦的跨年晚會,即有曾國城、明道等藝人,因擔心「挺綠」色彩太濃,而退出主持或先聲明拒絕與陳水扁總統同台倒數跨年;曾國城的經紀人甚至向媒體表示,此舉是因該藝人「不滿現在政府的施政表現,不願同台變相幫他們造勢、背書」。



「政治敏感度」提高
較之往年,此一事件至少彰顯了兩個意義值得注意:其一,藝人們(以及代表他們的經紀公司)的「政治敏感度」提高了;其二,本地藝人們的「政治態度」似乎有「化被動為主動」的趨勢。
就第一點來說,藝人的「政治敏感度」提高對他們的演藝事業應該不能算是壞事─有了前車之鑑(「阿妹唱國歌被封殺事件」恐怕已經成了赴中發展藝人必備的「入門教材」了),為了爭取藝人的最大利益,提高政治敏感度的確是經紀公司的一種「專業表現」;但其缺點卻也顯而易見─藝人可能常常必須受製於各種「意識形態」,而無法從容展現其「真性情」。
但若接續著上述缺點,就第二點而言,政治表態的「化被動為主動」,則似乎顯得有些矛盾了:我們似乎可以發現,近幾年來許多藝人一方麵在台灣勇於批判執政當局(這也的確是每個公民所應享有的權利;或作為一個享有公共發言權的名人所應盡的義務);一方麵卻又要在對岸乖乖地做個「政治不沾鍋」─可怪的是,他們批評政府的事(貪腐、貧窮……),在對岸似乎不遑多讓呢!
其實會造成藝人們的這種「雙重標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在於兩地市場規模的差異─過去藝人們總是委曲地用「市場考量」來合理化自己的「雙重標準」(中國有個他們「得罪不起」的市場規模),但不知這些藝人有沒想過:難道台灣就不是個「市場」嗎?台灣的消費者對藝人的政治發言,難道就沒有特定的好惡嗎?或者,台灣消費者的好惡,難道沒有「左右」藝人言行的「實力」嗎?



不再輕易同時討好
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的市場也許不能算大,但究實來說,卻也不見得是一個「可被忽略」的市場(否則照理說廣告公司就沒有特別邀請本地藝人代言的必要)。在過去受限於技術,台灣這個「自由市場」可能沒有一個「口徑一致」的聲音來代表消費者的好惡,所以對某些藝人來說,他們隻消站穩了中國市場,可能也可以「順帶」地獲得台灣市場代言商品的機會。
但有一點值得藝人們深思並關注的是:當網路技術的日漸發達(blog、BBS……),消費者「意向」的連結、彙集變得容易而快速,消費者對藝人的好惡更易被業主「發現」─這時兩個市場可能將不再輕易地被同時討好,藝人們的「政治表態」恐怕得麵臨更為嚴峻卻也難以躲避的考驗了!




作者為自由作家




洪浩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