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經濟好不好
(2008-01-16 13:20:40)
下一個
「幸福」經濟好不好
■ 宋醇誼
貴報上週四刊出竹科管理局長投書,成為當天晚上大話新聞的話題。主持人及參與討論者以這篇投書為引子,說明台灣經濟並不差,鄭弘儀還提到股市又近萬點,表現不錯;幾位名嘴因而建議執政黨,要多與民眾解釋、溝通。從中國國民黨的韓國人廣告,到某報專題報導所謂「空洞的島嶼」,台灣經濟好不好似已成為藍綠論戰焦點之一。
「台灣經濟好不好」恐怕不是個好問題!以GDP而言,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是若以聯合國HDI計算(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人類發展指標),考慮所得、健康、教育等因素,美國排在挪威、冰島、澳洲等國之後,隻拿到第十名。美國經濟好不好?
不隻HDI,聯合國還有一個ISD(Indicato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永續發展指標);其他如國人耳熟能詳的Green GDP,甚至是Golden GDP,都在試圖修正「獨尊GDP」的漏失。以Green GDP而論,去年首次發佈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指出二○○四年中國環境汙染造成的損失達五一一八億元人民幣,占當年全部GDP的三.一%。二○○五年度的核算報告,據聞汙染損失和GDP扣減指數更高,導致官方至今不敢公布。中國經濟好不好?
「台灣經濟好不好」還牽涉到「滴流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觀念修正。以前大家認為經濟成長終將由上而下,富人造福窮人,最後人人受益;現在證明並非必然。國際勞工組織(ILO)二○○四年由坦尚尼亞、芬蘭總統共同主持發布一份報告,提到「…全球化…不斷在創造財富,卻有很多國家和人民未能獲益…即使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家,有些勞工和社群也反受其害」。
且不說台灣,美國從一九九九到二○○四年,其平均可支配所得實質上升十一%,可是中產階級的家庭所得(計入通貨膨脹後)約減少三%。就算是公認從全球化獲益最多的中國,代表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早已超過聯合國警戒線○.四,沿海與內陸的地區發展差距也持續擴大。從經濟規模、經濟發展速度的這兩個代表性國家來看,所謂「經濟好不好」,值得好好思考。
台灣經濟好不好,官方民間感受不同恐怕難免,朝野陣營解釋的分歧也是必然;但是,這是一個社會教育的機會,也是民進黨的機會,至少謝長廷提出的「幸福經濟」,就是個很好的戰略─用「幸福」去解釋、規劃經濟,區隔馬蕭陣營的「商品經濟」,避免政策獨厚企業,避免發展的果實少數人獨享,確實是更公平正義的思維。隻是,令人疑惑的,口號之後,謝先生卻拿香跟拜兩岸直航,對那些沒有能力出國、或是因產業西進失業至今的經濟弱勢者、甚至物價漲薪水不漲的廣大上班族,直航的「幸福經濟」論述基礎,有那麼堅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