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蘇真的並不配!
(2008-01-16 13:20:39)
下一個
從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第一階段黨員投票的失利當晚,蘇貞昌在第一時間便做出,放棄接下來第二階段電話民調的選擇,並公開支持謝長廷的勝出。讓人看到了蘇貞昌對於政治局勢辦對斷的精準務實與政治氣度。
此外,在宣佈退出黨內總統初選的第二週,蘇貞昌再度宣布請辭行政院長一職,並對於外界的諸多揣測,僅淡淡的丟出一句:「是為主動配合陳水扁總統的佈局」,更令人對其利落不受羈絆的政治性格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在謝長廷正式出線後所隨之而起的副手人選爭奪疑雲中,儘管蘇貞昌持續刻意低調,想要置身事外。但是在麵對底下一長串嗷嗷待哺的蘇係人馬逕自進行的外圍運作,再加上陳水扁總統刻意的操弄謝蘇配,企圖換得權力中樞尚未衰竭的象徵性動作,更是讓蘇貞昌再在的陷入黨內權力爭奪的權謀鬥爭之中。
麵對政治大位,誰不想得?但是蘇貞昌就是能夠以絕對理性的政治智慧,「第三次」的斬斷可能傷及自己,並造成民進黨內部紛爭的政治危機。
畢竟,當整體的情勢已清楚的呈現出「謝緘默,任由葉操作」的外在形勢之際。蘇貞昌已知,儘管有十九位縣市黨部主委連署勸進與陳水扁的居中擺佈,但事實上如何能夠洞悉局勢的優劣,並為自己謀得階段性最安全的進退空間,才是當務之急。如今看來,「全身而退、再謀契機」相對是一種務實且聰明的政治抉擇。
政治遊戲,基本上是一種爾虞我詐,瞬息萬變,且經常處於一種必須隨時聽風辨位閃躲危機,或是必須因應時事半推半就的戰略智慧遊戲。
更何況常常自己的機遇,並非來自於自身的努力與實力的多寡,而是取決於對手的相對問題,或是整體大環境所產生相互影響與牽製的微妙變化。
嚴格上來說,蘇、葉兩人若就從政經歷、政治績效、地方人脈、個人政治魅力,以及較為主觀的政治企圖心來看,蘇貞昌都要略勝葉菊蘭一疇。
但是,如今的決戰的重點,並不在「選主角」而是「挑配角」,同時還有一項最大的關鍵因素在於,這位配角要真的能夠配得上且「願意被配」給主角。
因此,若從這一層「配角」的角度與邏輯來看,蘇貞昌反而就不如葉菊蘭了。因為,蘇貞昌與謝長廷兩人真的一點都不配,而且很難配。因為謝、蘇兩人都各自具有獨當一麵,獨領風騷的主角性格,因此又如何為人配角呢?
從黨外運動開始,在美麗島事件後,1980年二月二十日軍事法庭正式起訴,隨即成立辯護律師團,當時謝、蘇兩人同為美麗島事件的辯護律師;1981年蘇、謝兩人再度分別參與屏東省議員與台北市議員的選舉,為當時黨外人士積極從政的第一波。因此,在當時便有台北市議會黨外三劍客(林正傑、謝長廷、陳水扁),以及省議會鐵三角(遊錫堃、謝三升、蘇貞昌)的稱號出來;在1986年民進黨創黨,謝、蘇兩人更同為民進黨的創黨元老。
此後,蘇貞昌擔任過省議員、屏東縣長、台北縣長、總統府秘書長、行政院長、民進黨秘書長、民進黨黨主席等重要職務。而謝長廷也擔任過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高雄市長、行政院長、民進黨黨主席等要職。謝、蘇兩人不論在任何一方麵,都有足以相互匹敵的優勢,因此,兩雄相爭如何能配?又該如何配?
再加上,謝蘇兩人的性格差異性太大,行事風格也截然不同,謝長廷一向以迂迴柔功見長,外表看似容易伸縮的柔軟身段,內心卻有著外人難以穿透的心機與毅力。而蘇貞昌正如其衝衝衝的口號一般,有著非常人所及的絕對執行力,用人唯才也自有一套蘇式的哲學,但是光從他與陳水扁多次的政治交手過程中,不難看出蘇貞昌並不耐「政治纏鬥、虛應委蛇」的政治伎倆。
因此未來如果在擔任副總統的職權上,如何與謝長廷取得實質上的權力劃分,而非隻是當一位禁聲的備位副總統,恐怕才是蘇貞昌最感難以勝算的危機。相對的這也是謝長廷最感頭痛的問題,因此謝蘇不配,才是上策。
其實從蘇貞昌宣佈退出黨內總初選之後,謝蘇之間便已成破局,隻是在陳水扁仍在力求自我權力中樞穩定的強力求生之際,刻意放出了許多空氣與雜音,企圖形成仍足以影響大局的權力假象。
對此,不僅是硬吃蘇貞昌的豆腐,另一麵更是強壓謝長廷低頭,隻是陳水扁怎麼也沒想到,當別人決定不跟你玩的時候,那麼不玩的人便是最大的了。
因此蘇貞昌的快速切割,不僅保存了自己的政治實力,更瞬間拉高了自己在黨內的政治高度與泛綠民眾的支持度。同時也讓陳水扁已然日暮黃昏的政治權力,更形氣若遊絲般的毫無作用。
至於蘇貞昌,這一連串接連三次的「政治大撤手」,真的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蘇貞昌,原來除了「衝、衝、衝」之外,蘇貞昌更擅於適時的急踩「煞車」,而這般「煞、煞、煞」的身形與力道,則是更勝於「衝、衝、衝」橫衝直撞的莽勁,所產生的政治後續作用力也更令人難以估算。
畢竟在邁向2008年的路途中仍然存在著許多未可知的變數?因為政治的變數經常在於相對而非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