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台獨份子死心吧 我們一定要統一台灣

(2008-01-16 13:20:37) 下一個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無論從地質、民族、文化、管轄、開發和國際承認等方麵來看,都是這樣。筆者以為,盱衡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情勢,向世人講清這一事實,不無必要。

  一、臺灣在中國的大陸架上

  祖國的寶島臺灣,歷史上有瀛洲、東緹、夷州、琉球、臺員、東郡、東寧等多種稱呼。它地處我國東南海域,隔臺灣海陜和福建省相望,兩地最近距離僅有130公裏。全省由臺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群島,共88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麵積約3.599萬平方公裏,其中臺灣本島為3.579萬平方公裏,佔全省麵積的97%,是中國第一大島。

  古地質學和考古學者均認為,臺灣本與大陸連成一體,在第三紀因為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才形成臺灣島。到第四紀,地球高緯度地區廣泛發生了冰川作用,在距今200萬年(或160萬年)至一萬年前,冰河期和間冰期以十數萬年到數十萬年的間隔輪替。在四次冰期和間冰期的作用下,臺灣海陜的海平麵曾大幅度的升降,臺灣與大陸也隨之四次相連,四次分離。地球最近一個冰河期的結束發生在距今一萬八千年至一萬年前,當時氣溫逐漸上升,使海平麵也跟著上升,到距今六、七千年左右時,其高度已與現在相等,臺灣島遂以當今的麵貌出現在祖國大陸的東南海域,成為我國大陸架的一部分。

  學術界認為:這種說法與臺灣海岸的深度是相符合的。臺灣海峽水域的水深隻有50?100米左右,而遠古較溫暖的冰河期同冰川盛期相比,海平麵上升的幅度達200米之多。從臺灣和閩、浙沿岸的地質情況來看,海峽兩岸也是一致的。這一地區大多數的礦物,同源於酸性火成岩體。因此,臺灣島、臺灣海陜和中國東南沿海屬於同一地質構造,是大陸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再從生物學角度說,在臺灣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與大陸一樣的古象、犀牛、大角鹿及四不像等化石,就是臺灣現在的哺乳動物如豹貓、小靈貓、梅花鹿等也是西岸共有的。就這一點來說,臺灣島內一些具有分裂傾向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認:“臺灣與中國關係不淺”。

  臺灣寶島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大陸架上,與中國大陸有著密不可分的自然地理上的聯繫。依據國際法院1969年歐洲北海大陸架劃定案例,“大陸架的主權界限之劃定,應符合沿海國家陸地領土自然延伸的原則”,臺灣無疑屬於中國領土。

二、臺灣人都是中國人

  臺灣人,不管是幾萬年前的古人類、還有幾千年來的早期住民,他們都與中國大陸住民有著很深的血緣關係,至於數百年中移民去臺的大陸人,更全是中華民族的子孫。

  臺灣已發現掘出的最早古人類為“左鎮人”。1972年,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係教授宋文薰和地質係教授林朝啟偕日本古生物學會會長鹿間時夫博士到臺南縣左鎮鄉菜寮溪發掘古生物化石,並順道參觀該地業餘採集者郭德鈴的收藏時,發現其藏品中有一塊數年前採集的化石,他們疑其為人類頭骨化石。由鹿間時夫在日本所做鑒定認為,這是一塊距今一萬年到三萬年的人類頭骨右頂骨殘片化石。在此期間,考古學者又在同一地點發現古人類左頂骨殘片化石。依照考古發掘慣例,該人類依出土地點被命名為“左鎮人”。他屬於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後期的古人類,這是迄今發現的臺灣最早的住民。“左鎮人”的體質形態與大陸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柳江人基本相同,也與“山頂洞人”屬於同一年代,故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三者間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近年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左鎮人’是已知由大陸遷徒臺灣的最早的古人類,當福建漳州蓮花池山距念4─8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發現之後,考古學界更具體的推論:‘左鎮人’是由閩南沿著已經成陸的‘東山陸橋”長途跋涉到達臺灣的”。1998年11月,福建省在臺灣海陜海底發現並被命名為“海峽人”的古人類化石,為這種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左鎮人”之後臺灣居民是現在的高山族和已近滅絕的平埔族的祖先。經過第四冰河期“左鎮人”在臺灣島上消失,之後在數千年前又出現了高山族和平埔族。這些人從何而來?多數人的結論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與大陸人有著共同的血緣、共同的祖先。

  臺灣學術界認為,臺灣早期住民是在六七千年前開始的漫長時間裏先後從大陸移去的南島語係民族,他們是今天臺灣原住民高山族和平埔族的祖先。持這種看法的權威的有代表性的學者有淩純聲、陳奇祿、劉益昌、陳婉窈等人。陳奇祿在1984年出版的《民族與文化》一書中從文化的角度指出大陸人與南島語係民族的關係。他說:南島語係土著是分批進入臺灣的,“他們的移人帶來了南島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文化成分,也即人類學者之所謂文化特質。美國人類學家克婁伯教授研究東南亞文化,發現這地區至少有26種共同的文化特質,值得注意的是這許多東南亞共同的文化特質,絕大部分見於臺灣土著之間。淩純聲先生也研究東南亞文化,他在26種之外,增加了另24種,合計50種之多。不但如此,淩先生更指出這些文化特質,大部分也見於古代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因此淩先生以東南亞的古文化發祥於華南一帶,可能為兩湖地區。這一學說已漸得到中外學界的支持,則臺灣山地土著文化實也為我中華文化的一支流。”劉益昌教授在1998年6月發表在《臺灣月刊》“鄉土”專欄的《臺灣原住民》一文中說:臺灣在6500年前左右,出現了新石器人群─大坌坑文化人,“這群人和原先的舊石器時代的人群有著不同型態的文化,是一步步從舊石器演化而來,還是從大陸東南沿海渡海而來的人群呢?由於海陜兩岸同一時期的文化類似,而且華南、東南地區擁有從舊石器向新石器演化的清晰過程,大部分學者主張渡海而來,同時也從文化的特色認為這群人應當是臺灣南島語係民族(也就是今天原住民)的祖先”。在此之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周婉窈博士,在院長李遠哲博士的“熱心關照賜助”下,以“臺灣歷史知識普及”為宗旨,寫出《臺灣歷史圖說》一書。他在書中提出:“澳洲學者PererBellwood認為南島語是從臺灣擴散(並分化)到東南亞與大洋洲的。這個過程從距今6000年前開始,在西元九世紀時抵達新西蘭。語言大抵跟著講話的族群走,因此這個理念也與南島民族的遷徒息息相關。然而,臺灣並不是南島語的起源地,Bellwood與一些學者認為南島語起源於中國東南,但已(是+少)痕跡可尋。”就連鼓吹“重新尋找”“臺灣文化根基”的《臺灣代誌》一書也說:“從民族文化來看,唐朝以前,福建才有王、謝兩氏前往開拓,而當時居住在福建的原住民,亦即南島語族,與目前臺灣的原住民同一祖先……因此在唐朝漢族南下以前,中國的南方民族與臺灣實為同一族群,可能是透過中國南方民族(向臺灣)傳遞唐朝文化”。


  大陸學者對此問題也進行了研究。如,由陳孔立教授主編的《臺灣歷史綱要》一書認為:臺灣早期住民的成份比較複雜,有屬於尼格利佗種的矮黑人,也有屬於琉球人種的瑯嶠人,但大部分屬於南亞蒙古人,他們是直接或間接從大陸移入臺灣的。該書分析指出,南亞蒙古人發源於我國北方,一支從東部沿海南下,散居在東南沿海一帶,古稱百越;另一支從西北南下,散處於我國西南山地,稱為百濮,百越中的閩越人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有一支從我國東南沿海分數批渡海到臺灣,與先住在那裏的矮黑人相融合,成為高山族中泰雅、賽夏、布農、朱歐等人的祖先。平埔族人的部分祖先如凱達格蘭人也是由中國大陸遷入臺灣的。《臺灣歷史綱要》還提出,臺灣早期住民除大部分從大陸直接移居外,還有小部分是從南洋群島移居來的南島語族。這個南島語族是古代幾支越人和濮人經過中印半島到達南洋群島後,與古印度奈西安種人融合,成為原馬來人,他的一支經由菲律賓進入臺灣,這些人就是高山人中魯凱人、排灣人、雅美人、阿美人、卑南人的祖先。又如,福建省社會學院的曲鴻亮先生在對臺灣與大陸東南沿海史前文化進行充分比較研究後指出,早期大陸向臺灣的移民活動,產生和造就了臺灣土著的先民,而漢人的移民以及與土著民族的融合,使臺灣的社會歷史得以實現超常規的跨躍式發展。

  現在在臺灣2200萬人口中除幾十萬原住民外,都是千百年來在不同背景下從大陸移民去的炎黃子孫。大陸人移民臺灣有個人自願遷徒和由政府及政治勢力組織搬遷兩種方式。據傳說,大陸人移居澎湖始於唐代,當時的詩人施肩吾在唐中葉率全家遷到澎湖,有他描寫那裏人民生產生活情景的詩流傳至今。史家則認為這是發生在北宋末年的事。大陸人移民去臺灣則始於南宋。臺灣史學巨擘連橫曰:“歷更五代,終及南宋,中原板蕩,戰爭末息,漳泉邊民漸來臺灣”。而第一次有組織的移民活動發生在明朝。明天啟年間,鄭之龍在臺灣被推為顏思齊的接班人,他經福建巡撫熊文燦批準,招募饑民去臺灣從事墾殖。荷蘭人佔領臺灣時,也鼓勵大陸人去臺灣種植水稻和甘庶。漢人人口到荷蘭治臺末期,有三萬多人。大陸向臺灣的大規模移民發生在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及以後的康、雍、乾、嘉年間。資料記載1680年(清康熙19年)臺灣人口為12萬,1811年(清嘉慶15年)為194.5萬,1895年為254.6萬,1945年為656萬,1949年約百萬之數的國民黨殘餘黨政軍勢力的人員及其家屬退居臺灣,到1955年人口發展為908萬。

  1895年以前,臺灣的漢族人口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福州、興化、永春、龍岩、汀州等府州,及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和惠州地區。其中漳、泉、潮三州分別佔臺灣人口總數的45%、35%和16%。目前臺灣居民中的大陸祖籍地,涉及25個省區中的480多個縣市。但近幾十年的幾次統計數字都表明,臺灣居民中的80%以上仍為福建移民。而福建居民的祖先又來自中原。據考證,泉、漳兩地人的祖先均來自“河洛”。所謂河洛,河指黃河,洛指洛水,洛水出自陜西流入河南,至洛口入黃海。他們的祖先在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因“永嘉之亂”,開始由中原經浙江進入閩南泉、漳兩地。在臺灣的這部分人的後裔至今仍被稱為“河洛人”。從廣東和汀州去臺移民叫“客家人”。其祖先原住地大多為北起今山西省長治縣一帶,西至河南靈寶縣,東達安徽壽縣,南至湖北黃陂、黃崗地區。由於這一歷史淵源,所以臺灣很多用以敬宗收族的族譜上標明的宗祖地,大多為祖國大陸歷代中原地區的地名。例如在1998年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一場閩臺族譜特展上的50餘部族譜中,就有《永定湖坑隴西李氏族譜》、《雁門薩氏家譜》等這樣的族譜。該展覽涉及的名人有鄭成功、丘逢甲、李登輝、連戰、蕭萬長、辜振甫、王永慶、許勝發、李遠哲、蔡萬霖等人。

  連橫早就指出:“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這一點就連鼓吹“臺灣民族論”的“臺獨”人士,有時也不得不承認。此項事實筆者在《臺灣研究》1999年第二期上曾有詳述,這裏不再贅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