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送給某些腦殘的哈美人士

(2007-10-06 01:31:12) 下一個
http://paowang.com/news/3/2006-10-19/20061019224214.html

幫助日本屠殺中國人:二戰初期的美國

戴問天

  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CCTV-1播出了電視連續劇《八路軍》。其中有一段戲,王稼祥向毛澤東報告說,納粹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形成德、意、日和美、英、法兩大集團。毛澤東糾正道,還不能把美國劃到英法圈子裏去,羅斯福總統還在支持日本侵略中國,從中發財。毛澤東這段話說得很對,美國雖然是二戰主要參戰國之一,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從1938年歐洲上空開始出現戰爭烏雲直到1941年12月,它對大西洋彼岸采取的卻是“隔岸觀火”的政策。對於太平洋另一岸的亞洲,則在更長時間裏已經不是“隔岸觀火”而是“隔岸助火”,即通過向日本大量出售軍需物資來發戰爭財。二戰戰火能夠燒得那麽旺,美國恐怕也有一份應該總結的教訓。

......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許多人似乎並不知道在日本侵華的很長時間裏美國究竟做了些什麽。2003年2月28日《文匯讀書周報》發表過一篇題為《該告別冷戰思維了》的文章。作者(署名“老石”)說:“美國從來沒有對我國提出過領土要求,在抗戰中給予中國最大的支持與幫助。”並且舉了飛虎隊、二戰援華物資為例。作者顯然不知道,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整整十年時間美國所做的並不是“支持與幫助”中國,而是不顧我國的一再反對,把“廢鋼鐵”和木材賣給日本,使日本得以用這些東西做成飛機、槍炮和炸彈,侵略我國。當時陶行知先生鑒於美國軍事物資源源輸往日本的嚴重性,曾經策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立一個經濟研究會,由那時在美國的經濟學家胡敦源先生主持。研究會搜集美國官方資料以後發現,先天不足的日本,侵華所需軍事原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其中從美國進口的最多,1937年占到百分之五十四點四,1938年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六。這就不難明白在《陶行知日誌》(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出版)裏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記載:

  (1938年5月4日)洛杉磯五千人集會上講演:日本在中國殺死一百萬人的時候,有五十四萬四千人是美國的軍火幫助殺死的。在座國會議員司克脫(Scott)先生對大眾說:“請大家記著,日本在中國殺死一百萬人的時候,有五十四萬四千是美國幫凶而殺死的。凡不願做幫凶的人請站起來!”全場一致起立,表示禁運決心。

  1936年9月,陶行知被救國會派往歐洲,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國際反侵略大會,會後又作為救國會代表到法、英、美、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向各國人民和海外華人揭露日本侵華罪行,宣傳抗日救國,直到1938年才回國。張家康先生《抗戰中的駐美大使胡適》(《書屋》2005年第8期)告訴我們,1937年9月胡適曾經受國民政府委派出訪歐美,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援。這樣,那時在歐美便同時有官方與民間的兩個安徽同鄉兼留美同學會都在從事“國民外交”。不過陶行知從“九·一八事變”起就堅決主張抗日,當年便寫了《東北兩少年》的詩,其一題《哀張學良》(哀“長城躲到黃河邊”),另一首題《勉馮庸》(東北馮庸大學校長,時率學生南下請願),還寫了《敬贈馬占山主席》。而胡適則直到1937年“八·一三”日本進攻上海時才改變態度,此前一直是個“主和派”。1936年胡適到美國出席太平洋學會,還在為“蔣先生”的不抵抗政策辯護。據陸璀說,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上海有一個名叫胡阿毛的司機,把滿載日本兵和軍用物資的汽車開到黃浦江裏去,自己也壯烈犧牲,陶行知為此寫過一首小詩,裏麵有“恭喜胡家出好漢,不是胡適是阿毛”之句〔1〕。遺憾的是我父親(他是陶行知早年在曉莊師範的學生)後來三次編輯陶先生的著作(《行知詩歌集》,三聯書店1981年出版;《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時都沒能找到原詩。

  美國政府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做法,早就引起美國民眾的不滿了。1936年美國西海岸發生過海員罷工,反對把軍事物資賣給日本供其侵略中國。但是,民眾的決心並不能改變美國政府的態度,於是我們又看到《陶行知日誌》有這樣的記載:“(運廢鋼鐵去日本的)挪威貨船起航,有十七名海員拒絕去日本,被德克薩斯州行政司法長官拘留。”據《陶行知日誌》提供的數字可知,1937年運往日本的戰略物資,美國占百分之五十四點四,英國占百分之十七點五,德國占百分之三點八。分類來說,美國所占比例分別是:銅百分之九十二點九,各種油料百分之六十點五,汽車及零件百分之九十一點二,鐵(廢鋼鐵?)百分之五十九點七,鑄鐵百分之四十一點六,各種機械、發動機百分之四十八點五。陶行知先生離開美國的時候,曾經在臨別演說中專門說道:“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百分之五十四點四是被你們美國炸死的。”所以講,如果說二戰之初美國對大西洋彼岸的歐洲是“隔岸觀火”的話,那麽它對太平洋另一岸的亞洲則是“隔岸助火”了。

  盡管當時國民政府最高層不乏宋子文、宋美齡兄妹那樣與美國關係說得上“親密”的人,1938年9月國民政府又把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與羅斯福總統有同窗之誼的胡適派到美國去做大使,但美國政府仍然像京劇《沙家浜》裏胡傳魁唱的那樣,“一點麵子也不講”。反過來,它大量向日本輸出戰略物資的行為又持續了三年多。根據張家康先生的文章可知,甚至到“珍珠港事變”前夕的1941年11月22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向中、英、澳、荷四國大使通報美日協定草稿,還隻要求日本從越南南部撤軍,隻字不提日軍侵占中國大片領土的事。英、澳、荷三國大使表示無異議,胡適則不請示國內當即表示反對。直到半個月後(12月7日)日本炸彈落在珍珠港美國軍艦上,美國當權者才被炸醒。別忘了,那時的日本飛機還大量使用木材製成,那木材說不定就有美國賣給它的;而日本製造炸彈所用的鋼鐵,很可能正來自陶行知先生在美國一個又一個港口看到的準備運往日本的“鐵山”。倒是蘇聯答應了蔣介石的要求,於1937年8月21日和中國政府簽訂條約,不但支援了飛機(當時蘇聯空軍所用E-15和E-16型戰鬥機),還以“誌願航空隊”名義派來飛行員,參加保衛武漢的空戰。1938年4月29日,中國空軍十九架飛機和蘇聯“誌願航空隊”四十五架飛機並肩戰鬥,擊落日機二十一架。中國飛行員陳懷民和蘇聯飛行員舒斯捷爾在飛機受傷的情況下駕機撞向敵機,英勇犧牲。解放初期我在重慶育才學校上學,那時育才已經從抗戰期間陶行知校長創辦時所在的合川古聖寺搬到市郊謝家灣,學校旁邊便有一座陣亡蘇聯“誌願航空隊”飛行員的墳墓。遺憾的是1951年街道擴建時被平毀了。

  其實,美、英、法等西方列強對日本侵華早就采取了姑息縱容甚至支持的態度。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他們不顧以戰勝國身份與會的中國的強烈反對,決定把原來德國在華利益轉交給日本,引發了成為中國曆史重要轉折點的五四運動。甚至在英國已經對納粹德國宣戰以後,1940年7月18日,英國還和日本簽訂協議,封鎖滇緬公路,禁止軍械、彈藥、汽油、載重汽車和鐵路器材經這條公路運往中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進攻那時還屬於英國的新加坡和香港,美英兩國才改變對日本的態度。

注釋:
  〔1〕陸璀:《痛悼陶行知先生》,1946年8月14日《大眾日報》。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紀念陶行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