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楊林:善惡觀之我見

(2007-12-24 22:15:48) 下一個
楊林:善惡觀之我見
發布者 siyu 在 07-12-24 07:42

 請您惠顧讚助商
鼓勵其長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楊 林·

剛來美國不久,在“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一篇作文裏,我談了對善惡的看法。因為不是完全符合老師布置的主題,也許因為談的話題不是一般人感興趣的,也許還因為寫得流暢,它被老師認定是抄來的(好在沒有影響後來的成績)。雖然那篇作文已經找不到了,我還記得大概寫了些什麽:一、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世間的惡從何而來?二、如果一個人會顧及別人的看法,他就算是好人。

雖然關於好人的看法過於簡單,倒也與Scott Peck在《People of the Lie》裏關於惡人的定義的第四點相呼應:1)把他的邪念施加予人(Projects his or her evils and sins onto others);2)用一個個的謊言來抬高自己(Maintains a high level of respectability and lies incessantly in order to do so);3)一貫行惡(Is consistent in his or her sins);4)不顧他人的看法(Is unable to think from other people's viewpoints)。當我讀到這裏,毛澤東、斯大林等共運頭目的名字立刻從腦子裏浮現出來。

既然有惡的存在,自然也有善的存在。對照惡人的定義,好人表現為良善、誠實、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在我對基督教還知之甚少時,我就對Saint Francis的祈禱詞【注】所震撼。那是我來美的第一年,在普通的百貨店裏賣的明信片上看到的,當晚我給國內一個好友的信裏就把這段話抄了進去。 1994年,Green夫婦在意大利旅行時,兒子慘遭槍殺後,將其器官捐贈給七個分別等待移植的病人。這對我是個極大的衝擊,使我對“善”有了全新的認識。

雖然Scott給出了惡人的定義,在現實中以此去判定惡人仍然有很多困難。原因之一是,一個大惡人身邊通常會有很多幫凶或既得利益者,如果這些幫凶還掌握著權力,他們就會繼續製造謊言和惡行,有些惡人至今還被供奉著就是明證。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完全的聖人,比如每個成人或多或少都撒過謊,撒過多少謊才算“經常撒謊”?同理,行多少惡才算“一貫行惡”?

有些人因為“善”“惡”難以(科學地)定義,就幹脆否定“善” “惡”的存在,認為人隻是(動物性的)“性本私”而已。善惡與美醜一樣,難以有一個令所有人信服的明確定義,卻有一個被絕大多數認可的標準,C. S. Lewis稱之為道德律(Moral Law)。比如每年的世界小姐、瑪麗蓮?夢露、鞏俐等人,雖然不一定被每一個認為是最美的,但不會有幾個人說她們是醜的。一個誠實、從不傷害別人的人,雖然不一定會被認為是最好的人,但也不會被人說成是壞人。

試圖用人的思維來完全解釋人的思維和情感,就好比試圖提著自己的頭發升往空中一樣荒唐。而把人的一切行為都歸為動物性,則是對自己的褻瀆。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究發現動物具有自省能力或“良心”。曆史上一次次的大屠殺,乃至上世紀人類在“共產”名義下所犯的罪行,都不可能用動物性或“私”來解釋。上麵所舉的“善”“惡”兩極在任何動物中都找不到絲毫的影子。

人都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沒有天生的絕對的善人或惡人,隻是有些人更善些,另一些人更惡些。大惡人是“較惡”的人在惡劣的氣候裏催生的惡魔;大善人是“較善”的人在良好的環境中促成的天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個棄惡揚善的環境裏,人們的惡會受到抑製,善得以弘揚。即使一個“較惡”的人,也隻得本分地做人,不敢過於放肆。所以在一個充滿愛心、執法清明的社會裏,犯罪率會很低。而在一個充滿邪惡詭詐的環境裏,人的惡會得以充分暴露,善則受到壓製。一個較好的人,如果不幸落在一個惡劣的環境裏,被迫做一些壞事,久而久之,他就會“良心泯滅”成為惡人;文革給人們提供一個充分表現惡的機會;《玫瑰壩》中的馮東明,範淑君等角色在扭曲的環境裏既暴露了魔鬼的一麵,也展示了天使的一麵。

“普通”人在“正常”條件下一般願意與“好人”相處,因為和好人合作可以省去一些猜疑和勾心鬥角,工作效益更高,困難時容易得到幫助。一個普通人之所以沒有成為惡人,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絕對的好人,而是他還沒有機會,或者誘惑還不夠大。“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人的自私和貪婪的本性,使任何人都不能給予太大的權力而不受監督。人類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將來也不會出現,一個聖明的君王。

【注】Saint Francis的祈禱詞: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and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O Divine Mast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and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 讀者投稿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