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說●無聞

卍卍卍卍《華嚴經》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卍卍卍卍
正文

雲棲本師行略(釋廣潤 撰)

(2007-06-14 15:29:42) 下一個
雲棲本師行略

雲棲本師行略

(明)釋廣潤撰


  師係古杭仁和縣人,居會城之忠清裏,姓沈氏,世為著族。父諱德鑒,號明齋先生,母孺人(1)周氏,均有懿德。師生而穎異,十七歲為諸生(2),即嘖嘖有聲,德行、文章俱極一時之選(3)。然於名譽紛華澹如(4)也,其所以未拋鉛槧者,養親誌耳(5)。故燕居屏幾之間,輒書“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或長坐不臥,夜以繼日。由是同學少年,業已知其非功名之士矣。二十七歲,父喪。三十一歲,母亦喪。越明年,葬事既竣,拜之墓所,殊不勝其風木之悲,因大慟,絕而再蘇。複自慶雲:“親恩罔極,此正吾報答之時也,何以拘世之服闕(6)為哉?”意遂決。

  時繼室湯氏年甫十九,克全婦道。師弗顧也,瀕行囑曰:“從來恩愛不常,設大限到時,伊誰可代?汝自為之計,吾從茲逝矣。”湯亦灑然,絕無牽衣繾綣之態,對曰:“唱隨之意,已熟籌之。君先往,吾徐行耳。”師出家,從南五台性天理和尚(7)祝發,受具戒,進菩薩戒。法諱上袾下宏,字佛慧。別號蓮池,誌西方也。後湯果踐前約,為比丘尼,事具本傳中。又先師一載而逝,亦大奇矣。

  師既得戒,遍訪名山,曆參知識。時辨融、笑岩兩禪師,宗風並振。師往詣入室,多所契合。六載崎嶇坎壈,行頭陀行(8),辛苦萬狀,履險如夷。

  隆慶五年,孤錫南還。愛雲棲山水幽勝,臨流趺坐,居然興在澗之思。竊自念雲:“吾於此得袈裟地,建草團□(音瓢),投老於中足矣。”尚未知其為伏虎禪師之道場也。但見蓁莽蕭蕭,而斷碑、遺礎,猶埋沒於蒼苔積蘚間。門人陳如玉等,為薙草開林,結廬於上,延師居之。師於是麵懸崖而成壁觀,聞鳴瀨以證圓通,伴雜麏麚(9),居同木石,將終身焉,不啻泌水衡門,棲遲暫適而已(10)

  先是居民多虎患,早夜咆哮,一由旬內,被其害者,歲幾二十餘人,而犬豕牛羊,難以更仆(11)。師以慈力加被,為誦經持咒,作瑜伽施食,而虎心皆善,自是不複傷人。歲大祲,禱於山靈,雨暘時若(12)。民大悅,以師之福庇一方也,相與踴躍建寺,遂成叢林。詳《雲棲紀事》,茲不複贅。

  師之名言法行,散見於群集者,多從筆授,而手澤存焉(13)。其所未聞者,則同門耆宿皆能記之,茲亦不贅。惟是時當像季(14),風會愈漓。僧有飲酒食肉,馳獵於聲利之場,而恬然不以為異者。良由不諳毗尼,甘自棄於佛海邊外也。所謂袈裟底下,一失人身,萬劫難複。斯時也,即欲聞三聚(15)、四分(16)之名,終不可得。雖千佛興慈,莫能救拔,可勝悼哉!師於是刪定律儀,先止其淫殺盜妄之根本。發明《梵網》,次折其輕重開遮之隱微。綱舉目張,詳於指掌。秉降魔之慧劍,乘渡海之慈航,悲智弘深,得未曾有。緣奉國家明禁,雖杜攝授之門,然而行者學戒好修,元無拒理。亦必三衣(17)具足,然後付與應持戒本,令受之於佛像之前,師為證明而已。慮操持之易怠也,則半月誦戒,複千載久廢之權衡。恐瑕疵之或覆也,必弘誓當神,凜一念自欺之鈇鉞。兼之維那唱名,書記宣約,勸善懲惡,恒在於斯。縱華袞之榮,市朝之辱,不過是已。如是而有不畏神羞,仍庇其隱忒者,吾不信也。故人稱雲棲布薩(18)之嚴,傑出諸方,上嘉千古,亶其然乎(19)!是以學戒傳衣者,往返於空山窮穀之中,趾錯肩摩而無虛日者,有由然矣。

  又以禪、教二宗尚多流弊,禪門恒執理而廢事,講席多歧路以亡羊。甚至竊佛語為詞章,以機緣成戲論。如來慧命埒於懸絲(20),而法輪幾於覆轍矣,滔滔皆是。此非學者之過,抑亦唱導者之過也。師實湣焉,以為欲挽頹波,必須方便,因闡淨土之一門,用作狂瀾之砥柱。疏鈔《彌陀》一經,而性相雙融,事理無礙,俾賢知者不沉溺於偏空,而中下之流鹹知向往,庶不至如弱喪而忘歸耳。於是約諸淨侶,純攝一心,單持名號。遠公以蓮開待漏,師以香消紀時。輪僧次以巡香,懸過牌而書罰,內外有約,東西有銘,晝夜提撕,以防昏散。果然數十年中,海內向風,其間得念佛三昧者不知其幾,而往生法眷亦時時有之。東林千載之後,師一人而已。以故天下名公巨卿、長者居士,洎(21)諸善信,無論百千萬人,雖傾心事師,不足為異。獨異夫異域緇流,有遠涉流沙、險逾弱水,不計歲月之深,而惟願俄頃之一覯者。既而瞥見慈顏,不覺五體投地,如崩厥角(22),涕泗潸潸下矣。非至誠之動物也而若是乎?

  嚐觀曆朝以來諸大老門庭,其法席之盛,雖赫奕當世,然或四事未敷(23),不免募諸檀越。本山主伴數百餘人,曾無化主(24),一聽其自來。尚有餘糧,以供十方賢聖,及諸淨室,乃至兩目、天台、補陀、雙徑。移粟飯僧,不計其數,且歲以為常,迄今未已,此震旦叢林前所未有者也。師謂菩薩以檀度(25)為先,故每一受施,隨即散之,不擇遠近親疏。孤貧疾難,凡有所須,無不與者。歲出銀錢,恒以千計。雖種種種福田,而三輪空寂,未始有福田之想。獨放生一事,猶覺惓惓(26),所謂智不得有無,而起大悲心,師之本性然也。道風遐播,從者如雲。至兩宮尊信,遣中貴人贈紫衣一襲,齋金若幹,問法要。師為開陳要道而拜登焉。使者出,金歸常住,衣奉高閣,終其身未敢一掛體也。師尚真實而黜虛浮,敦儉樸而薄華靡,崇戒德而勵精修,實踐躬行,則八十年來儼然一日。

  時當道自建牙而下,以逮藩臬諸公(27),多有奉師一言為蓍龜(28)者。借曰興隆佛事,孰不遵之?而師之奉法惟謹,若將浼焉(29),但願以無事為福。嚴扉常鎖,恍嚴夷夏之防(30)。林屋深居,尚切淵冰之戒。即二時粥飯,每至食指千餘,凡聖龍蛇,最為繁雜,而一聞磬聲,闃如空穀,他可知矣。故隆、萬以來,法門之以事波及者(31),亦往往聞之。獨此地青山白雲,依然無恙,而流風餘韻,身後猶存。誠哉百煉金剛,足為千古模範,不特一代典刑(32)而已。

  師於六月廿九日,忽下堂設茶,普請別大眾,駕言(33)他往。眾以師欲謝客,居長壽庵,習以為常,但漫為勸止,竟不知其所以也。三十日,複設齋呼首座,及眾居士,潤亦與焉。別如初,不及他語。向晚,仍下堂羯磨(34),將入觀,始還方丈。明發為孟秋朔(35),潤詣關問訊。師曰:“正欲見汝。”命之坐,令侍者設茶果,邀法師四人,及徐裕湖諸居士同集。茶訖,謂曰:“予將暫別,聊一敘耳。”潤等猶然不解其意,懇留愈堅,師頷之(36)而已。是日命執事諸師清理庫房,各項帳目,皆井井有條,無一未了者。至晚,分囑語於宰官、居士等數人。夜分示疾,閉目偃臥,禁一切飲食,絕口不複言。初三日,大眾哀慕,求付囑。則曰:“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初四日,日當午,命扶西向坐,目張端視,頃複閉,安詳而逝。麵作黃金色,準頭雙箸下垂,接唇而止。頂中暖氣如生,逾時不散。數十裏內聞師圓寂,無問老少男女,靡不雨淚滂沱,號泣之聲振於林木,嗚呼痛哉!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

  嗚呼!師主叢林者數十餘年,其因果分明,纖毫莫濫。假以貿燭之錢,償燈油之值,勿許也。凜凜芳規,昭然具在。未嚐構一精舍,容膝及肩,聊蔽風雨而已。未嚐更一新服,粗衣破衲,足禦寒暑而已。未嚐蓄一美器,繩床草具,瓦缽瓷甌,可供寢食而已。至於莊嚴佛土,縱使黃金七寶,竭其心力,猶以為歉也。噫!無間然矣。方其未估唱(37)之先,有不諒者,逆(38)師容有厚積。及簡所蓄,止碎銀六緡。尋常衣履之外,更無長物,惟斷簡殘編數帙已耳。夫然後知師之大光明藏炳照寰宇,豈區區情識所能測哉!

  師嚐說法南屏,潤得躬逢其盛,七眾(39)鹹臻,四民同集,星馳霧合,每至萬人。惟當撤講下座之時,並執香花,羅拜於道,幾無置足之地。是皆結歡喜緣於無量劫前,非一生一世之故也。師之願海洪深,義天高朗,四心無量,六度齊修,荷擔一代時教,以攝授群迷。顧退然以身居學地,雖童稚沙彌,未嚐受其一拜。至耄年不能起伏,猶必跏趺合掌,稽首於席,致不安之意焉。唐沙門道宣(40),兼通三藏,而精於持律。序《法華弘傳》,世世宗之。宣謂持律,小乘之學也,不許稱為大乘師。棗柏長者(41)誓宏佛乘,然未始一語及單傳心要。洪覺範曰:“宣公甘以小乘自居,竟能為百世師者,但博觀約取,知宗用妙而已。”唯師亦然。故凡所定條約,立之則極其森嚴,而行之必存乎慈恕,天下歸仁,所由來矣。師之愛人無己,其相接也,若甘雨條風,慈雲卿月。即有跳梁強項之夫,但飲之以和,而意自消,不覺其盛氣平而雄心下矣。有質疑者,師辭約而義豐,言簡而意盡,縱奧旨奇文,一剖而徹。師於三藏十二部,無不再三披閱,悉詣其微。著《戒疏發隱》、《彌陀疏鈔》、《禪關策進》、《緇門崇行錄》、《戒殺放生文》、《竹窗》等書,並行於世。

  師居恒常誡學人曰:“蓋淨土一門,乃十方如來之所共讚,而天台、永明諸大宗匠鹹願往生,有不信者,非吾徒也。”又曰:“佛說無量法門,皆標月之指。獨是念佛一指,尤為親切。昧者執之為月,而怪其無照夜之清光,即《楞嚴》所謂並亡其指者也,悲夫!”又曰:“性、相兩宗,雖二諦融通,如鳥雙翼,然而初學當知先後。”有僧問曰:“生死事大,如何得解脫去?”師曰:“一心念佛,便得解脫。”曰:“念佛是生死門頭事,如何一心念佛便得解脫?”師曰:“即此便非一心,如何解脫?”客有問於師曰:“和尚曷不一提正令(42),而顧屑屑於葛藤乎?”師詰之曰:“子以正令、葛藤為二為一?”客無以應。或譏師為義學沙門,而末後一句未嚐拈出(43)。嗟夫!師既闡西方聖人之教,專在持名,則一心不亂是即末後句耳。若然,則師已隨順能仁世尊,向舍利弗及釋提桓因無量諸天拈出久矣。汝於何處不與聞耶?或艴然而去。師以佛法從緣起,即大通智勝(44)不能外因緣以為教,於今之時節而欲提唱宗乘(45),猶適越而北其轅也已。故向上一途(46),三緘其口,有默諭而無顯言,亦若宣尼之性道(47),有不可得而聞者也。況潤之承事門庭最晚,而於群弟子之中又最為庸劣。何敢強所不知,漫浮一事,以重誣先師哉?至於密行隱德,唯師自知。姑敘其見聞之粗跡雲爾。

  師於嘉靖乙未年正月廿二日卯時降生,萬曆乙卯年七月初四日午時示寂。本年八月廿三日入塔於寶刀巄之陽,即五雲之麓也。伏乞明公大人,真實一言,以垂不朽,則法門幸甚。潤等無任泣血稽首哀懇之至。

  弟子廣潤力疾謹述。


  (1) 孺人:古時對婦人的尊稱。
  (2) 諸生:明清時指已入學的生員,俗稱秀才。
  (3) 極一時之選:在當時無人可比。
  (4) 澹如:淡然。
  (5) 鉛槧(qiàn):古代書寫的文具,指撰文著述。養親誌:指順從父母的意願。
  (6) 服闕:父母亡後守喪三年,期滿除服,稱為服闋。闋,完畢。
  (7) 性天理和尚:蓮池大師的歸依師和剃度師。印光大師《與高鶴年居士書》雲:性天文理老和尚,於明嘉靖時,隱居南五台山無門洞,後雲遊至杭州,住西山黃龍庵。蓮池大師仰其道風,與夫人湯氏,歸依座下。不二三年,又依之出家。大師出家後,老人複歸關中。又其派為:“宗福法德義,普賢行願深,文殊廣大智,成等正覺果。”大師正在“殊”字輩。其改為“袾”者,以洪武時,有一高僧,洪武詔見,甚加優寵,特以玉盞賜乳令服。因詠謝恩詩,有“一盞瓊漿來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謂“殊”者,歹朱,是罵己,即令斬之。及斬,乃悟其非罵,而已悔無所及矣。蓮池大師以此之故,去歹加衣,而用“袾”字。世多不察,每每訛作從示之“祩”。其不識字義,粗心浮氣,有如此者。而大師慎微杜禍、正名順言之道,遂因之埋沒,惜哉!
  (8) 頭陀行:意指棄除對衣食住等的貪著,以修煉身心。常用指僧人之行腳乞食。
  (9) 鳴瀨(lài):湍急的水流聲。麏(jūn):獐。麚(jiā):雄鹿。
  (10) 言蓮池大師決意終老於此,而不僅是臨時暫住而已。不啻,不僅。泌水,泉水。衡門,簡陋的房屋。棲遲,暫時居留。
  (11) 難以更仆:常作“更仆難數”,形容數目很多。
  (12) 祲(jìn):指自然災害。雨暘時若:猶言風調雨順。暘(yáng),日出。若,順從。
  (13) 筆授:又作“筆受”,將別人口授的話用筆記錄下來。手澤:手跡。
  (14) 像季:像法時代之末期,也常指末法時代。
  (15) 三聚:三聚淨戒之略稱,屬於大乘戒法,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16) 四分:即《四分律》,出家僧眾所尊奉的戒律典籍。
  (17) 三衣:亦稱袈裟。按戒律規定,比丘可以擁有大中小三件法衣,即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
  (18) 布薩:佛製規定,出家僧眾每半月集會一處,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戒。若有犯戒者,則於眾前懺悔。
  (19) 亶其然乎:確實如此。亶(dǎn),誠然、確實。
  (20) 埒於懸絲:形容危急之極。埒(liè),如同。
  (21) 洎(jì):及。
  (22) 若崩厥角:形容叩首如山崩一般。角,額角。
  (23) 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四種日常生活所需。敷:足夠。
  (24) 化主:專門負責向信眾募化,以維持寺院日常所需的僧職。
  (25) 檀度:即布施,為六度之一。
  (26) 惓惓:同“拳拳”,真摯誠懇之意。
  (27) 當道:當政者。建牙:指武將。藩:藩司,即布政使,負責一省行政事務。臬:臬司,即按察使,負責一省司法事務。
  (28) 蓍(shī)龜:蓍草和龜甲,古代作占卜之用,可以探知隱微,預決吉凶。
  (29) 若將浼焉:好象擔心自己會受到不潔之物的汙染一樣。浼(měi),汙染。
  (30) 夷夏之防:儒家基本觀念,尊崇華夏傳統禮儀規範,避免受到偏遠地區不良文化習俗的影響。
  (31) 隆、萬:指明朝隆慶、萬曆年間。以事波及者:如達觀大師於萬曆三十一年因“妖書”案被誣,於獄中坐化。憨山大師於萬曆二十三年被誣下獄,以“私創寺院”罪充軍。
  (32) 典刑:可資效法的典範。刑,同“型”。
  (33) 駕言:聲言出行。
  (34) 羯磨:指僧團按照戒律規定,處理僧眾或個人事務的各種活動。
  (35) 明發:第二天早晨。孟秋朔:農曆7月初一。孟,指四季的第一個月,孟秋即農曆七月份。朔,指農曆每月初一。
  (36) 頷之:點頭示意。
  (37) 估唱:清點帳目。
  (38) 逆:預先猜測。
  (39) 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眾是出家眾,後二眾是在家眾。
  (40) 道宣:唐代僧人,因久居終南山宏律,又稱南山律師,為南山律宗之祖。
  (41) 棗柏長者:唐代居士李通玄,精《華嚴》,世稱李長者,又稱棗柏大士。
  (42) 正令:指佛祖心印、禪門之旨。
  (43) 義學:指對佛教名相、教義理論的係統研究和闡釋。末後一句:大徹大悟之後所述佛道極妙境地之語。
  (44) 大通智勝:即大通智勝佛,過去三千塵點劫出世之如來名,釋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彌陀佛,均為其未出家前王子。其佛出世,宣講《妙法蓮華經》,後來有緣參與釋尊靈山法華會座的聽眾,皆為其時之結緣眾。
  (45) 宗乘:禪門義旨。
  (46) 向上一途:指極力參究,證悟真如本體,直入諸佛境界。
  (47) 宣尼:即孔子。《論語·公冶長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依莆田廣化寺《蓮池大師全集》影印本錄校

清涼書屋校注 2002.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