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說●無聞

卍卍卍卍《華嚴經》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卍卍卍卍
正文

虛雲老: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隻說此心

(2007-04-22 21:03:40) 下一個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


  大家應當發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覺”者,心地光明也。諸佛與眾生之差,隻是覺與不覺而已。覺悟世間一切諸法緣生如幻,當體定實法不為所染,謂之聖賢。不覺則無明,無明起則事理為之糊塗。各人就自心的緣起,生十法界。
  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為十法界?即四聖六凡是也。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謂之四聖,超出三界,不受輪回。四聖之分別,在發心之高下。最上者為佛,次菩薩,再次緣覺,又次聲聞。其餘天道、人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法界為六凡,均在苦海之中。天道為二十八層諸天,享盡福報,仍須輪回。人道由帝王將相以至農工士庶,受盡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終歸覆滅。畜生道亦有高下苦樂,由龍鳳獅子麒麟以至濕生化生之蟲蟻。鬼道苦樂不同,閻王城隍均為鬼王,以至一切無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脫者,最苦者為餓鬼。地獄道有苦無樂,名目繁多而最苦。十法界不出一心覺與不覺之所由作也。
  我佛大慈大悲,說法令大眾發菩提心,菩提心參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薩,小者成緣覺、聲聞。諸天亦有發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淺,成就不同。我們是在人道,應大發菩提心,救渡眾生,代眾生受苦,願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間自然無苦。(虛雲老和尚《在廣州中山會館各界歡迎大會上開示詞》

  現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心,發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覺,覺即是道,道即妙心。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發心。如自己不發心,就是釋迦如來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時中,莫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雖說修行一世,終是勞而無功,臘月三十日到來,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說的雖是陳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體會這陳言罷。(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隻說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時,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眾生者,隻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
  佛所說法,隻要人識得此心。《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達磨西來,隻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了然無事。法海禪師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馬祖說:“即心即佛。”
  三世諸佛,曆代祖師,都說此心。我們修行,也修此心。眾生造業,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眾生,一切唯心造。四聖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眾生。四聖不受輪回,六凡流轉生死。無論是佛是眾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裏來個十法界呢。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愛染不息,雜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鬥,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癡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無明,好吃懶做等等,就向下墮。除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隻把貪嗔癡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清淨,隨緣自在。猶如麥子一樣,把它磨成粉之後,就千變萬化,可以做醬,做麵,做包,做餃,做麻花,做油條,種種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麥,就不被包餃油條等現象所轉。餑餑、饅頭二名一實,不要到北方認不得饅頭,到南方認不得餑餑。說來說去,還是把習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臥,動靜閑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心”。認得心是麥麵,一切處無非麵麥,就離道不遠了。(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受比丘戒時,戒和尚問:“汝是丈夫否?”答曰:“是丈夫。”受菩薩戒時,戒和尚問:“汝是菩薩否?”答曰:“是菩薩。”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未?”答曰:“已發菩提心。”既如此說,就要做得到。否則,腳未踏實地,被人罵一句就放不下,動起念頭,就招墮了。既受了三壇大戒,你我想想,像不像沙彌、比丘、菩薩呢?自檢討去。(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既受三壇大戒者,便是大丈夫和菩薩。又發了菩提心,就要做大丈夫和菩薩的事。梵語“菩提”,此譯為道。道者,是心是理。心之妙理,體同虛空,遍三界十方,包羅萬象。發如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大丈夫。(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出家有四種: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哪一類呢。我慚愧,身雖出家,幾十年騙佛飯吃,表麵出了家,內心未入道,未證實相理體,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這樣苦惱,還有和我一樣的,可見身心俱出家就為難了。
  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詰(見《維摩詰所說經》)、月上女(見《月上女經》)、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見《五燈會元·卷第三》)、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
  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範,為後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清朝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廿四歲出家,這是身心俱出家的。
  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
  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便不易。扣冰古佛說:“古聖修行,須憑苦節。”黃檗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願行菩薩行、求無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後可行,在家亦無不可。不過出家所以別國主、離親屬、舍家庭者,意在脫離情欲之羈絆,舍私情而發展佛力之同情,舍私愛而為偉大之博愛,以度一切眾生為忠,以事一切眾生為孝,此大同之義也。(虛雲老和尚《答蔣公問法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