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名 Moulin Rouge!
◎中文 名 紅磨坊 / 夢斷花都 / 情陷紅磨坊
◎年 代 2001
◎國 家 澳大利亞/美國
◎類 別 劇情/音樂/愛情
◎語 言 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字 幕 中文
◎IMDB評分 7.7/10 (62,113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3009/
◎文件格式 RMVB
◎視頻尺寸 800 X 336
◎文件大小 3CD
◎片 長 127 Min
◎導 演 巴茲·魯赫曼 Baz Luhrmann
◎主 演 尼科爾·基德曼 Nicole Kidman .... Satine
伊萬·麥格雷戈 Ewan McGregor .... Christian
約翰·雷吉紮默 John Leguizamo .... Henri Toulouse-Lautrec
吉姆·布蘭德本特 Jim Broadbent .... Harold Zidler
凱利·米諾格 Kylie Minogue .... The Green Fairy
Nash Edgerton .... Stagehand (uncredited)
Plácido Domingo .... Man in the Moon (voice)
Ozzy Osbourne .... The Green Fairy (voice)
Wilson Alcorn .... Audience Member (uncredited)
克裏斯丁·安努 Christine Anu .... Arabia
Danielle Brown .... Parisian Dancer
Kerry Casey .... Audience Member (uncredited)
Peter Collingwood .... Audience Member (uncredited)
Arthur Dignam .... Christian's Father
Tim Elliott .... Audience Member (uncredited)



◎簡 介
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詩人克裏斯蒂安,為了實現創作夢想,獨自到巴黎闖蕩。克裏斯蒂安對音樂和流行的超前意識使他受到眾人的側目,他被介紹給“紅磨坊”夜總會編寫一係列新的歌舞作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克裏斯蒂安認識了人稱“閃亮的鑽石”的紅舞女兼高級妓女薩汀。可惜,他們之間的愛情注定是一場悲劇,哪怕他們愛得如此熱烈和真摯……
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是一個令所有醉心於藝術的人所向往的夢幻之都。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年詩人克裏斯蒂安(伊萬·麥戈雷格)為了尋找自己渴求的藝術氛圍,實現創作夢想,離開了家鄉獨自來到巴黎闖蕩。在這裏他結識了一群放蕩不羈的藝術家,並開始和他們一同創作、享樂、消磨時光。
漸漸地,克裏斯蒂安的音樂才能使他受到側目。他被安排為“紅磨坊”夜總會編寫一係列新的歌舞作品,也因此認識了人稱“閃亮鑽石”的紅舞女兼高級妓女薩汀(尼科爾基德曼)。才子碰到佳人,一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一個美豔絕倫、熱情似火——不用猜你也知道接下來的情節了吧?
隻可惜,克裏斯蒂安貧窮落魄的身份和薩汀不體麵的職業讓他們之間的愛情注定是一場悲劇,哪怕他們愛得如此熱烈和真摯。窺視薩汀許久的強權人物默諾公爵正是他們之間的絆腳石……
《紅磨坊》一片是澳大利亞的國際知名導演巴茲魯赫曼繼《羅米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Romeo + Juliet)之後的又一部力作,被美國《娛樂周刊》列為2001年必看的十部影片之一。
“紅磨坊”是19世紀法國巴黎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看客絡繹的娛樂場所,這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紅極一時的歌舞女郎,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很多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就誕生於“紅磨坊”,本片的故事就是發生在“紅磨坊”的兩個完全虛構的人物之間。
為了使影片在充分表現巴黎夜生活的精致、華美和絢爛奪目的同時,營造出一種奇異、後現代式的感官刺激,一向才思詭異的巴茲征用了20世紀的現代流行音樂為這部以19世紀末的巴黎為背景的電影配樂。
紅磨坊--歌舞拚貼出的驚喜
歌舞片是好萊塢類型電影特有的一種形式,崛起於30年代,50年代為其全盛時期。豪華的布景場麵、熱鬧的歌舞動作、悅耳動聽的音樂歌曲、及背後逃避主義的意識型態,加上片廠製度的推波助瀾,都是歌舞片討好觀眾的主要因素。雖然現在歌舞片已經沒落,但許多導演仍然著迷於它的魅力,而多方開發歌舞片的新形式。
《紅磨坊》(Moulin Rouge)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的前作《羅密歐與茱麗葉》(William Shakespear’s ROMEO & JULIET)將莎士比亞古典英語的口白配上現代時空造型,輔以MTV式的快速剪接及暴力美學,形塑相當強烈的視覺風格。《紅磨坊》一開場,也是令人目不暇給的剪接及鏡頭移動的特效,畫麵在口白中不斷切換,宣示本片極為形式化的風格。導演創造了1900年兼具頹廢與奢華的巴黎蒙馬特區,豪華的夜總會與破舊的小旅館中間隔著磨坊的風車,華麗的布景,夢幻的色彩,本片場麵調度充滿表現主義的風格,尤其是以模型撘製的巴黎城市遠景及各式建築物。電腦控製的鏡頭在各個場景迅速移動,或者從故事迅速抽離至遠景,這種不可思議的鏡頭移動再再提醒觀眾這不過是一部電影。
而導演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他對歌舞片形式魅力的掌握與表現。在片中所有的歌曲都不是原創,而是在各種類型的歌曲中拮取,或拚貼或換歌詞而成。第一首歌《The Sound of Music》正是《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第一首歌,不但充滿致敬意味,還宣示歌舞片中音樂使用的本質,而歌曲出現是當眾人正為劇情創作爭論不休時,主角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開口唱出,解決所有爭議。這便是本片歌曲使用的重要目的!除了抒發情緒、交代情節外,利用唱歌解決一連串的麻煩。最爆笑的莫過於紅磨坊老板(吉姆布洛班特Jim Broadbent)為掩飾莎婷(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的行蹤,竟向公爵唱出《Like a Virgin》,後來還使得公爵不自主合唱,兩個大男人一起共舞。
莎婷出場的歌曲,融合了瑪麗蓮夢露的《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瑪丹娜(Mondana)的《Material Girl》,甚至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導演雖然沒有原創歌曲,但他選擇了符合劇情的歌曲,充分表達劇中人的心態與感情,甚至顛覆或引申歌曲的原意,產生深一層的戲劇效果。而且歌曲的選擇從音樂劇、流行到搖滾、另類,都可以看到巴茲魯曼對各類型歌曲的嫻熟與掌握。
也因為恰如其分的歌曲的包裝,使得本來非常平凡的愛情故事便得相當動人:克利斯汀(伊旺麥奎格飾)對莎婷唱出的《Your Song》成了本片最動人的抒情曲,配合伊旺麥奎格雄混沙啞的嗓音,效果竟比原唱愛爾頓強(Elton Jon)深情數倍;克利斯汀爬進象房所唱《Elephant Love Medley》,也在克利斯汀與莎婷一人一句的歌唱交手中,終於兩人琴瑟和鳴,成為兩人定情的重要歌曲,組曲也是采用多種歌曲拚貼,甚至最後《I Will Always Love You》結合炫麗的幻想畫麵,達到視覺與聽覺特殊的效果。
後來莎婷被迫與公爵見麵,克利斯汀內心被嫉妒啃咬,舞者所唱The Police 的《Roxenne》探戈版,述說風塵女郎的不可信,交叉剪接克利斯汀更加心浮氣躁,反而碰到莎婷與公爵,兩廂感情的掙紮,唱出兩人約定之歌,三方麵的交錯,個人認為這是本片歌曲使用效果最好的橋段。
《紅磨坊》——夢幻與現實的那一點點距離
作者:lawkinger
1899年一位滿懷幻想的青年詩人來到了墮落之都“紅磨坊”,認識了當紅名妓莎丁,於是開始了他的浪漫愛情故事——似乎還是初戀。這是一出類似於《茶花女》的愛情歌舞片,所不同的是莎丁最終死在了夢想的舞台上。
我對這部片可謂是深愛無比,為此我三次受電影院的邀請,自己花錢去看了這部在我是完美的電影。
他的美在於那激蕩著的激情,那由一出出歌舞,一出出富有內在爆發力的歌舞,將理想置於現實中爆炸,引發了一次夢幻與現實的衝撞 。
他的美已為大多的人所領略,或瘋狂追捧、或嗤之以鼻,但無論如何他是激蕩人心的。就我的欣賞水平來看,他的豔麗,他的率真,他的激情,他的悲傷超過了《芝加哥》不隻百倍。
大多數人會說,這部片是華麗的,卻華而不實,離我們的現實太遠了,而《芝加哥》雖然不符合我國老百姓的口味,但他批判了一些社會現實,因而更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我暫且不論《芝加哥》所謂的美國的現實意義對於我有多大的意義,我隻說《紅磨坊》為何讓我如此的癡迷。
19世紀末的法國是糜爛的,整個歐洲都是糜爛的,一片的金迷紙醉的生活勾勒出一個搖搖欲墜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極度膨脹的歐洲社會。也許應驗了“溫飽思淫欲”的古話,在此之中卻孕育了各色追求自由、美麗與愛情的人,青年詩人就是如此的人,在安逸的生活裏卻有著不怎麽安逸的想法,於是他與一群埃爾米婭主義分子交上了朋友。於是在這個殘酷糜爛的社會裏去尋找自己不置可否的美妙理想。“愛情,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這是一個新青年的呼聲!
這像什麽?這像是西方六、七十年的前期,社會似乎非常平靜,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舊的社會理念機製已被一群熱血沸騰的青年人所不滿,一場偉大的解放運動正在孕育而生。每個人都在其中展現自己的個性,保護自己的權利。也許他們的行為是幼稚的,讓人無法容忍的,可我們能說他們在如此不公的社會裏就是對的嗎?
三十年過去了,當時的熱血青年都已經洗盡鉛華,本片的導演也是其中一位,他渴望再擁有這樣的激情,而在現今的社會背景中,已經再也無法去尋找如此大規模的“集體熱情”了。如此我們也可體會,六十年代的法國學子為何如此的崇拜毛澤東了,這隻是一種尋求激情的結構,一種精神上的支柱與榜樣。
大多數經曆過社會激情的人在重訴當時的激情時,總會流露些許的浪漫與懷念,薑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便是這樣對於那種夢想與現實碰撞中激情的浪漫。
《紅磨坊》的導演也是如此,他依舊渴望激情,但規規矩矩的社會卻無法再讓他體會激情,於是他渴求從電影中尋求回憶。莎丁死了,這是激情歲月的遺憾,是回憶中的惆悵。莎丁這個活在現實中而最終被激情征服的女人的結局,不就是我們理想達到的那個真實的卻仍然完美的目標及所希望得到的夢想?!
但每一個過來人在舒發了自己的情感後,總不會忘記告訴你,夢幻雖然美妙,但與現實總有那麽一點差距,就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將所有的故事最後都化為主角的想象一樣,莎丁死了。
在74屆奧斯卡上《紅磨坊》的導演是激動地,我想他除了對於獲獎的激動外,更多的是對那段歲月的思念,並仍然在尋求著夢幻與現實的那一點點差距吧!
所以在這麽繁複的視覺效果,及如此多重意義的音樂使用下,導演的個人風格已經淩駕簡單的劇情了,或說觀眾如何還能負荷複雜多線的劇情呢?反而平凡的愛情故事在導演的塑造之下再度成為不受時空限製的偉大命題。利用歌曲來傳達對白無法說明的情感,這不是《The Sound of Music》最大的目的、歌舞片最大的魅力所在嗎?
下載地址:
==============================
MegaUpload
Part1: http://www.megaupload.com/?d=Z4JVQL0Q
Part2: http://www.megaupload.com/?d=M8BU9IW4
Part3: http://www.megaupload.com/?d=8ZDPN9PT
==============================
解壓密碼: www.ftp8.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