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nownews.com/taiwan_native/textview.php?file=534338
商周始祖是兄弟
古公亶父和王妃太薑一共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名叫虞仲(仲雍),第三個兒子叫季歷。太薑是一個相當美麗的女子,為人忠貞,個性和順,善於相夫教子,三個孩子們在她的調教下,各個都知書達禮。古公亶父也很倚重她,凡是他所做的重要決策,都會詢問太薑的意見。太薑很有智慧,所以每一件事在她的策劃下,都處理的井然有序。
季歷長大之後娶了太任為妻子,太任也是一個很賢慧的婦人,個性端莊典雅,凡事遵循禮儀。在她懷孕的期間,眼睛不看惡色,耳朵不聽淫亂的聲音,口裡不說壞話,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施行胎教。結果這樣的胎教確實有效,當文王出生的時候,就顯示出他有聖人的異象。
後人傳說姬昌出生的那一天,有天使變成赤雀銜著丹書,一路飛到季歷的院子裡,把丹書放在門前。丹書上麵寫著:「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註5】大意是說,
用恭敬戰勝怠墮的人,有福了;用怠墮戰勝恭敬的人,必被滅亡。
用公義戰勝貪婪的人,眾人會順服他;用貪婪戰勝公義的人,必引來凶禍。
凡事不堅強,一生將枉然;沒有恭敬之心,行為一定不正直。
枉然的人,總有一天會被被消滅;心存恭敬的人,子孫萬世將受到上天的祝福。
以仁義的方法取得的,若用仁義保守,子孫百世必蒙其福。
用不仁義的方法得到,若知道用公義保守,利益也許能延到十世。
以不仁義的方法取得,並用不仁義的方法保守,隨時都會被奪走。
姬昌慢慢的長大,舉止應對讓人覺得他的確是一個傑出的孩子,古公亶父和太薑心裡感到很高興,一致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大器,於是對族裡的長老們預言說:「我們這一族總有一天會興旺,而這個希望要落在姬昌的身上!」
這時太伯還沒有兒子,古公為了使姬昌順利接棒,經過一連串的思考,決定立三子季歷為繼承人,然後再把權位傳給姬昌。太伯領悟到父親的意思,自己也覺得侄子確實有聖人的樣式,將來一定能夠取得天下,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之後,決定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跟虞仲假託太王有病,南下到吳越地區去採藥。他們兩個結果一去不返,還學習當地的土著紋身斷髮,表示他們放棄繼承人的身份。吳越地區的土著很喜歡太伯和虞仲,自動歸順他們的有一千多戶人家,眾人擁立太伯為領袖,後人則尊稱他為吳太伯。
古公去世之後,季歷登上了王位,改名為公季。公季不但承襲也大力發揚古公亶父的德政,他向百姓施行仁義之道,成了遠近知名的君子,因此臨近的諸侯都主動地歸順到他的旗下,使得西岐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然而從古公亶父帶著族人開墾岐山,到公季即位的這一段期間,商朝卻由興盛走向衰亡,為了瞭解這個一盛一衰的消長,讓我們回頭看看商朝的歷史。
商朝的始祖是「契」,也叫「殷契」,母親名叫「簡狄」。簡狄是有娀氏的女兒,他們當時居住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山西省叱強h一帶。簡狄是帝嚳(又名高辛,為黃帝的曾孫)的二妃子,按照《史記》的記載,殷契跟唐堯,以及周朝的始祖後稷,都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殷契的降生也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怎麼不尋常呢?傳說有一天,簡狄跟同宗的婦女去外麵洗澡,正洗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從天上掉下一粒燕子的蛋,簡狄可能是因為肚子餓的關係,就把燕子的蛋拿來充饑。沒想到,吃了這粒燕子的蛋,回去沒有多久她就懷孕了。等到嬰孩生出來,他們把他取名為「契」。
契長大之後,跟大禹、後稷、皋陶、伯夷、夔、龍、倕、益、彭祖一樣,都在唐堯下麵做官。等到舜即位,他看到當時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很不和諧,百官也各自為政,於是任命契為司徒(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長或文化部長),掌管教化百姓的工作。舜要他繼續推行堯的教育政策,提倡「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倫的觀念(也可以說是「天、地、君、親、師、人」六倫之前麵五倫)。並且透過五倫的教育,逐步改善人民的文化水平。
契在這個職務上,表現的非常出色,在他的領導之下,不出幾年的功夫,整個社會從不和諧變得非常親切和順。同時,契也協助大禹治水,達成了平定洪水的目標。因為契的功勞很大,舜特別把他封在「商」地,賜他子氏姓。
契跟後稷一樣,都興起於堯舜禹三代之際,在這三代期間,他對老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社會因著他的政績而平安樂利,因此功勳廣為百姓傳頌。
契死後,由兒子昭明繼承;昭明死後,由兒子相土繼承;相土之後,由兒子昌若繼承。昌若死後,位子傳給了兒子曹圉;曹圉死後,又傳給兒子冥。冥死後,由兒子振繼承;振死後,由兒子微繼承;微死後,位子傳給了兒子報丁;報丁死後,則由兒子報乙繼承。報乙把位子傳給了報丙,報丙死後,傳給主壬;主壬死後,傳給主癸。主癸死後,位子又傳到兒子天乙手上,天乙就是鼎鼎大名的成湯。
從契傳到成湯,一共歷經十四代,在這數百年之間,他們一共遷了八次國都。成湯為了追念先王帝嚳(高辛)的功績,把國都又遷回到了亳城。在這個古都裡,他們繼續推展祖先的德政,工作也很努力,經過幾年的經營,殷商成了一個文武鼎盛的城邦。
然而這時候夏朝在桀王的統治之下,國勢逐漸凋落,老百姓民不聊生,跟成湯的仁政,恰好成了對比,許多正直的諸侯紛紛脫離夏桀的統治,投靠到成湯的旗下。但是也有幾個諸侯跟夏桀狼狽為奸,專行暴虐之道。
其中臨近亳城的一個小諸侯葛伯最壞,人民在他的統治之下,生活窮困潦倒,他不但不祭天,也不紀念祖先。成湯知道這個情形特地召見葛伯,訓斥他說:「我曾經說過:『人們看到靜止的水麵,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形象;看到民眾的生活,就知道政治有沒有清明。』」成湯的意思主要在提醒葛伯,他所管轄的老百姓正在水深火熱之中,希望他能悔改,成為一個愛人民的父母官,不要繼續敗壞下去。
宰相伊尹在旁邊也說:「聖明的人,要聽善良的話,道德才會精進;做領導的人,要愛百姓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並舉用品行良善的人做官。好好的努力,好好的努力吧!」伊尹的目的則在暗示成湯,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國王,也順便提醒葛伯悔改,何必走向滅亡呢?
葛伯依然我行我素,不但繼續虐待百姓,也不願意祭天(祭天時,主祀是敬拜上帝,配祀是紀念祖先)。成湯派人去質問他說:「你為什麼不舉行祭天大典?」葛伯回答說:「因為我們沒有獻給上帝的牛羊豬三牲。」
成湯聽到葛伯的藉口,就派人送了一群牛羊給他,結果葛伯把送去的牛羊全部宰來吃了,還是不願意舉行祭天大典。成湯又再度派人去質問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舉行祭天大典呢?」葛伯回答說:「我們缺乏祭祀上帝的粢盛(穀類製成的食品)!」【註6】
====================
【註5】這段《新校本史記三家注》的文字,摘錄自台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網站。
【註6】古人用「犧牲」獻給上帝,所謂「犧牲」通常包括公牛、公羊、公豬三牲。至於如何準備犧牲敬拜上帝呢?〈禮記.月令〉記載說:「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饗。」這段話的大意是:「仲秋八月的時候,天子命令主祭官,審查祭祀所用的犧牲(牛羊豬三牲),看牠們身上的毛是否長的齊一、體型和四肢是否健全,察看牧草和穀類飼料是否合乎規定,評估肥瘦情況和顏色,分出牠們的類別,量測其身體之大小、身材的長短。若這五種條件(體型、肥瘦、顏色、大小、長短)都符合要求,才可以獻給上帝。」(大的牛羊豕,可以獻給上帝;小的羔豚,按規矩不能用。)這是在說明,獻給上帝的物品,一定要用最好的,用有瑕疵的東西獻給上帝,代表沒有找猓∷?悅獻誘f:「犧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就是這個道理。
古時候除了用犧牲獻給上帝外,也用粢盛(穀物做成的食品)獻給上帝,關於這一點〈國語.周語〉記載說:「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庬純固於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