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稷是周朝和晉文公的遠祖
堯舜禹三代的王位更替屬於禪讓政治,父親不把王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有能力、有道德的君子。唐堯把王位傳給了虞舜,虞舜又把王位傳給了夏禹。
禪讓王位是在敬拜上帝和紀念祖先的儀式中舉行【註3】。堯把王位傳給舜後,舜繼續任用堯時代留下來的十位大臣,這十位大臣包括:禹、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同時任命十二州的牧長。舜勉勵他們要遵循公義,遠離小人,做萬民的表率,教導未開化的蠻夷之邦,使他們歸順。
大禹被分配到的工作是治理洪水,由百官們一齊協助他。後稷的工作除了教導百姓播種百穀外,還要調配各地的糧食,把糧食從多的地方叩繳俚牡胤劍?雲膠夤┬璧膯栴}。至於其他大臣,舜也都一一地將不同的工作分配給他們。
民以食為天,後稷的工作是解決日常的民生問題,因此他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後人為了紀念後稷的功績,特別為他寫了一首詩歌讚美他:「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註4】
翻成白話,大意是:
思念文德光明的先祖後稷,
你有資格立在皇天上帝的左右;
你善於播種五穀養活了我們萬民,
你推行公義,又有高崇無極的德行。
把最好的種子和農業技術留給了子孫,
藉著上帝恩賜的能力你養育了眾人;
有了廣大的土地,無需再把疆界劃分,
讓那美好的農政在中國的大地上傳頌!
後稷去世之後,由兒子不窋繼承。到了不窋的晚年,夏朝的太康王腐敗,廢除了農官製度,不再重視農業技術,不窋因而失去了官職,隻好帶著家族流亡到西北地區(今甘肅省慶陽縣一帶),跟戎狄的部落住在一齊。等到不窋去世,由兒子鞠繼承,鞠去世之後,又由鞠的兒子公劉繼承。
公劉雖然住在戎狄地區,但是他很努力,所以恢復了後稷重視農業的傳統,並到各地去巡視,考查每個地區土壤的特質。他沿著漆水和沮水,從上遊往下遊視察,渡過渭水,一直到終南山地區,沿路開採林木和資源,讓百姓使用。
公劉的政策很有成效,使得出外受聘的人有財貨可以領,在家耕田的人有積蓄。在他的領導之下,人人都過著豐衣足食和快樂的日子。有了快樂的生活,老百姓心存感恩。臨近的部族看到這?快樂的生活,也紛紛遷徒過來,主動歸順在公劉之下。
周朝從這時候開始興旺,子孫們為了紀念公劉的貢獻,特別寫了一首詩〈公劉〉來讚美他。
公劉去世之後,由兒子慶節繼承,慶節把國都遷到了豳城(今陝西省栒邑縣附近)。慶節去世之後,由兒子皇僕繼承;皇僕死後,由兒子差弗繼承。接著,差弗傳給了毀隃,毀隃傳給了公非,公非傳給了高圉,高圉傳給了亞圉,亞圉又傳給了公叔祖類。公叔祖類去世之後,由古公亶父繼承。在這幾代裡,都沒有太大的作為,直到古公亶父的興起。
古公亶父是一個有遠見的領導人,所以從他手裡,又振興了後稷、公劉的事業,並且長期累積道德,遵行公義,因此全族的人都非常擁戴他。
過了沒有多久,北方的薰育戎狄(即匈奴)南下突襲他們,搶奪了不少財物。古公亶父不但不向他們報復,反而自動把財物送給他們。可惜戎狄還是不滿足,過了沒有多久,又領兵南下,這下子他們要搶的是土地和民眾。
麵對戎狄再度的侵略,老百姓非常憤怒,紛紛出來表示要跟他們打一場生死戰。古公亶父認為這種生死之鬥無濟於事,隻會帶來災難而已。於是他召集了民眾,向大家說明了自己的立場。
古公亶父說:「百姓樹立君主的目的,是為了要替老百姓秩∽佘蟮母@?H緗袢值乙?ゴ蛭覀儯??蚴菫榱藫寠Z土地和民眾。然而民眾住在我們這裡,跟住在他們那裡,有什麼差別呢?你們去打戰,等於是為了我犧牲別人的父親和兒子,我怎麼能忍心這樣做呢!」
民眾勉強接受了古公亶父的勸導,讓戎狄進來,才免除了一場生死之鬥。古公亶父帶著家屬和部份族人自動離開豳城,他們一路上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來到岐山腳下(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和鳳翔縣一帶),他們看到這個地區很適合耕種,就定居了下來。
豳城的民眾知道古公亶父落腳在岐山的消息,全城的人都扶老攜弱,一齊搬過來,歸附在古公亶父之下。附近的部族知道古公亶父是一個仁慈的君主,也紛紛地遷徒到岐山歸附他。古公亶父了解戎狄的習俗,所以開始施行教育,逐漸改變他們野蠻的作風。他親自帶領民眾建築城牆和房屋,並按照人口的數量,把民眾分成幾個城鎮,接著古公亶父又設立各種官職,管理民眾的事務。就這樣經過幾年的努力,岐山成了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從後稷傳到公劉,再由公劉傳到古公亶父,終於樹立了周朝的根基。在跟戎狄的衝突中,古公亶父很明智地選擇了和平,遠離戰爭,自動帶著族人離開豳城,把一大片荒涼的岐山,開墾成富裕之鄉,他的遠見實在很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為了紀念古公亶父的功績,後人特別寫了一首詩〈天作〉讚美他:
皇天上帝賜下了岐山,
太王古公亶父努力開荒,
就在山麓的四週築起了宮室和住房,
傳到周文王時依然平安無恙。
開始時岐道雖然險阻,但是人心歸順,
如今祖先留給了我們平坦的道路和康富的村莊,
古公亶父的子孫們,讓我們一齊來保護這個美麗的家園!
又有詩〈旱麓〉讚美說:
眺望遠方的旱山麓,
因著雲雨的滋潤,長著茂盛的林木,
心中喜樂又平易近人的君子,
向天神求福得福,日子過的快樂無比。
在純潔鮮明的玉杓裡,
盛滿著金黃色的美酒,(獻給上帝和祖靈)
心中喜樂又平易近人的君子,
從上帝那裡接納了千祿百福。
惡人像貪婪的鷹飛上天空,(不再害民)
百姓快樂如遊魚跳躍在湖中,
心中喜樂又平易近人的君子,
不斷地培養善良能幹的人物。
潔淨的酒樽裝滿了甜酒,
肥碩的黃牛也準備獻上,
用來享祭上帝和祖先在天之靈,
祈求天上的大能降下福份。
祭天用的材木真是茂盛,
人們燒著祭祀上帝的煙火,
心中喜樂又平易近人的君子,
乃是神上帝撿選的義人。
祝福子孫如葛藟藤木一樣繁衍,
攀著樹幹往上爬升,
心中喜樂又平易近人的君子,
祈求天上的祝福從不違背祖訓。
====================
【註3】〈尚書.舜典〉記載說,舜在「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於上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說:「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
【註4】這首詩就是〈詩經.周頌.思文〉,為周公所作。所謂「克配彼天」,有人把它翻譯成「他的功勞可以比美上天」,或「他跟上帝一樣偉大」,其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
中國的先聖先賢們認為「天生民,天生烝民;天,為文、萬物之主」,意思是說,人是天父上帝所造,天父上帝乃是人類文明和萬物的主宰,祂是我們的父神,所以《周易》說:「乾,天也,故稱乎父」。既然人類爲天父上帝所造,人類就必須「敬天、順天」,用諏嵉男攆`榮耀上帝,如同《史記》和《尚書》說的「敬順昊天」、「以敬事上帝」。換句話說,不管一個人如何偉大、成就如何顯著,都要以「敬天、順天、敬事上帝」做為人生最基本的態度。
渺小的人類是不可能跟天父上帝相比的,怎麼能說「人的功勞可以比美上天,或人跟上帝一樣偉大」呢?這種將「克配彼天」翻譯成「比美上天、跟上帝一樣偉大」的邏輯是不通的,而且是一種很糟糕的迷信。
「克配彼天」真正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功績很偉大、成就很顯著,子孫把他列在紀念祖先的宗廟裡麵,當做祭天崇拜上帝的配祀。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功績顯著的祖先,被後世陳列在紀念堂(即,Memorial Hall)裡頭,供世人紀念和憑弔,並非把祖先神化或偶像化。其真正的目的是在祭天時,把祖靈當做配祀,希望祖先在天之靈,跟上帝同在,為上帝所祝福,這乃是子孫們孝敬祖先的最高表現,所以《禮記》和《易經》分別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祀帝於郊,配以後稷,天子之禮也;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這幾句話的大意是說,萬物的根源來自天父上帝,人的根源來自祖先(而最原始的祖先就是創造萬有的上帝),所以在祭天崇拜上帝時,同時也要要紀念祖先。在郊外祭祀上帝,並以紀念後稷為配祀,乃是天子必須遵循的儀禮。先王創作讚美的音樂以增崇其光明的德行,並且用豐盛的禮品獻給上帝,敬拜上帝時用紀念祖先作為配祀。這跟孔子所倡導的「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的意思一樣。
詩文中的「夏」字是「大」之意。意思是說「武王求有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陳其功,於是夏而歌之;樂歌大者稱夏」。「夏」也可以翻譯為「華夏」,指「中國」。
所附的圖是商末周初的禮器:亞醜方簋,下載自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