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nownews.com/taiwan_native/textview.php?file=160994由於日本從明朝開始對台灣已有並吞之意,然而當時中國國勢強盛,日寇無法得逞。萬曆30年(1602年),倭寇入侵閩粵浙三省,在沿海劫掠,被我軍擊垮之後竄流到台灣。明王室乘勝追擊,派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將倭寇殲滅於台灣島內。
然而十九世紀後期清廷腐敗,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日寇趁機開口要求割讓台灣和澎湖,腐敗的清廷無力抗拒,於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忍痛割讓台灣和澎湖。
割讓消息一出,台灣省民一片嘩然,紛紛站出來反對,為了免於割讓,當時的詩人丘逢甲倡議建立「台灣民主國」。1895年5月15日,唐景崧、丘逢甲等人以「全台紳民」的名義向外發布∶「
台灣已為清廷棄地,百姓無依,唯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洋屏蔽」。眾人並於5月23日發布「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次日將宣言譯成外文,發送至各國駐台領事館,25日舉行獨立典禮,正式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年號為「永清」,台北為首都。
「台灣民主國」成立的第五天,即5月29日,日軍在澳底(台北貢寮)登陸,6月3日基隆即被占領。就在這個緊要的關頭,台灣民主國的首長們紛紛卷款潛逃∶6月4日唐景崧帶著數十萬兩銀子,化妝成老婦逃往廈門,丘逢甲也攜帶公款十萬兩銀子,逃往廣東嘉應。
6月6日,
漢奸辜顯榮(辜寬敏的父親)等人商議,迎日軍進台北城。6月7月,吳湯興與三角湧義民突襲日軍。6月26日,抗日義士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繼任為總統,以台南為首都。六月下旬之後,抗日義士不斷和日軍發生浴血戰,俗稱「乙未戰爭」,其中以吳湯興、吳澎年、薑紹祖、徐驤等人所率領的義軍最為勇猛,給日寇不少的打擊,可是義軍犧牲慘重。義軍不敵日寇的船堅炮利∶10月7日,日軍攻占雲林鬥六;10月10日,日軍第四旅團在嘉義布袋港登陸;10月11日,日軍第二師團登陸屏東枋寮;當天,日軍占領佳冬(屏東)。10月21日台南被攻破,結束了184天「台灣民主國」的曆史。劉永福知道大勢已去,便帶著家人逃回中國大陸。在這年的「乙未戰爭」中,台灣抗日義士被日寇殺害者約有10萬。
日寇占領往後的50年,台灣被踩在腳下,成了日本糧食和資源搜刮/掠奪的場地。許多忠貞的台灣人無法接受異族之統治,紛紛起來抗爭,然而日寇采取「格殺勿論」的策略,自1895到1945年間,共有65萬台灣人被日寇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