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中國,爭什麽-1

(2008-07-18 08:44:08) 下一個
http://blog.nownews.com/taiwan_native/textview.php?file=156675


最近兩岸為了在奧運將「Chinese Taipei」翻譯為「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爭吵起來了!

「中華台北」和「中國台北」有什麽不同,值得大家再吵一番?
也許兩者都不用,用「台灣台北」或直接用「台灣」的名稱去取代,行嗎?

(1)Chinese Taipei =「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

從實質和曆史的意義上,將「Chinese Taipei」翻譯為「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沒有什麽不同,為什麽?看這兩篇文章的解釋就可以理解∶
「中國」之名的起源
遨遊中國文化-記賴中生教授

中國」或「中華」都是曆史古名,用「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都合乎中國5000年曆史和文化。因為

中華民國 ==== 中國夏+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夏+人民共和

中國」這個名詞來自經書,比如

《中庸》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
《禮記》說∶「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國。」
《孟子》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詩經》說∶「幽王之時,西戎東夷,交侵中國;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史記》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生大業...生大費,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注∶顓頊是黃帝的孫子。)

夏」是中國的另一個稱謂,「」代表虞舜,「夏」為大禹所建立的王朝。(史記∶虞舜者,名曰重;尚書∶古帝舜,曰重。)

民、人民」是先聖先賢最重視的名詞,指的是「民主--以民為主」、「民本--以民為本」之意,比如
《孟子》說∶「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尚書》說∶「天視自我視,天聽自我聽;之所欲,天必從之」;
《左傳》說∶「天生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命在養;天生並立之君,使司牧之」。

共和」看起來好像是翻譯引進的,但實際上這個名詞遠在西周已有,《史記》記載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始於公元前841年,終於公元前828年。

從這些經書的記載來看「中國」乃是百家姓祖國的「原名」,至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是「複名」它們是從經書演變而來的,都可以代表「一個中國」。所以我們不妨用「一國多名∶一個中國,多個名稱」來形容兩岸關係,另一種「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一國兩製」的模式。

既然用「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都合乎中國5000年的曆史,那麽,用「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當然合情合理,沒有什麽好爭的。


參考文章∶
中華台北變中國台北 體委會駁斥
奧運倒數 府院黨高層∶以中華台北參加奧運是共識
「中國台北」還是「中華台北」兩岸為何又吵這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