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近都市的“三高剩女”

(2007-04-10 22:13:23) 下一個

她們容貌姣好, 拿著高薪、追逐者眾,卻在談婚論嫁時成為“孤單一族”,她們是而今的“剩女”一族,其數量之眾,成為眼下令人關注的社會現象。湖北武漢大學教授周運清表示: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傳統的婚戀與文化背景根深蒂固。

現狀:嫁不掉的“三高女”

西玲(化名)用十餘年時間,從月薪三百,漲到了月薪三萬。然而如今已34歲的她一直為自己的婚姻黯然傷神。西玲出生於湖北農村,初中畢業便去南方打工,經過十年的打拚,她從一名賓館服務員,成長為多家酒店的職業經理人,如今她在廣州高檔小區擁有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開著紅色POLO,拿著30多萬元的年薪,經常在廣州、武漢等地飛來飛去,但她不得不承認,事業有成的她卻步入了高齡、高收入、高消費的“三高剩女”行列。

西玲的初戀是何浩(化名),但工作上的高度緊張使她無法抽出時間來經營這份愛,與何浩分手那年,西玲已經29歲,對工作已經得心應手了,高收入可以供她盡情享受生活:美容健身花道茶道,泡酒吧泡會所天南地北周遊世界……她也想嫁人,但卻很難找到讓自己中意的男人,而太平庸的男人她又看不上,很是傷神。

像西玲這樣的女性大有人在,但更多的是,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工作幾年為事業打拚,當工作穩定後,再去考慮婚姻問題時,發現自己已“老大不小”了,網上新近流行語———“剩女”即是對這類女性的畫像:她們28—35歲,相貌身材姣好,月薪3000元以上,在各種高級酒會、酒吧、會所、健身中心中出現,經濟獨立,身穿各種名牌時裝,一般都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曆,生活無規律,追求者無數,不結婚卻不排斥愛情……“剩女”們的共同點是拒絕在婚姻上妥協,她們追求的是完美的婚姻,她們對自己苛刻,對另一半要求更高。論相貌、論智慧、論收入,她們不輸於任何人,也許正是因為她們的優秀,所以當同齡女孩們都幸福地跨進了婚姻的殿堂時,就她們這麽“剩”著,就這麽等待著。

胡曉鳳(化名)是湖北洪山廣埠屯某計算機公司經理,負責公司技術開發與產品銷售,今年已30歲。8年前,她從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係畢業後,便與三個同學開始了創業,開辦了自己的軟件公司,經過四年的經營,公司最終關門。但四年的經營讓她對技術與市場有了深刻的認識,走出自己的公司後,為尋求一份清靜,她去了母校讀研,繼續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兩年後,她提前畢業,走進了現在的計算機公司。經過兩年拚搏,她便從普通職員一躍成為公司經理,拿著十多萬元的年薪。

然而,事業成功的曉鳳卻是婚姻上的失敗者。大學畢業後,因為開公司,與男友的意見不一,兩人開始爭吵,投入到自己的公司後,每天七八點鍾去公司,每天晚上12點回到出租屋,有時一連幾天男友打來的電話都沒有時間接,忙碌之餘,兩人最終勞燕分飛。“分手後,我每天拚命地學習、工作,為的是轉移注意力,不讓自己再去想他。”憑著真才實學,憑著刻苦努力,28歲的胡曉鳳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順利地進入了現在這家公司,身居要職。事業順利,生活衣食無憂,並不能填補她內心情感的那片空白與荒蕪。她身邊從來不乏追求者,但每次約會之後,胡曉鳳總感覺不到那份默契,表麵的絢麗與喧囂,反而使自己更寂寞。

看著身邊的那些女友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曉鳳心裏湧動著一種莫名的衝動。但是,每次硬著頭皮被人拉去“相親”回來,都有一種死裏逃生的感覺。“我不喜歡這樣的方式———兩個陌生人一見麵就做買賣似的從房子、車子、存款開始談婚論嫁。”經曆了幾次這樣的赴約,曉鳳終於打開了心中的結。她認為,結婚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為了獲得周圍人對一個女人婚姻的認可,真正的婚姻應該是通往幸福之路,結婚是為了尋找一份心靈的感應與默契。“我依然認為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順其自然吧。”

曉鳳的經曆幾乎成了一種模式,漢口三陽路某工程公司鄧小姐認為成為“剩女”,並不是很光彩的事,但她在電話中講述了自己的經曆:清華大學碩士畢業時,芳齡25歲,前三四年,為了在事業上站穩腳跟,拚命工作與學習,如今已是公司技術總監的她卻已30歲了,待她有喘息的時間來談戀愛時,發現身邊不少優秀的男士早已為人之夫甚至為人之父了。

“我既著急,也不著急。”鄧小姐說,著急的是自己確已步入“高齡”,不著急的是,在公司裏,像她這樣的女性比比皆是,“看到她們也不是很急,我心坦然,走一步算一步吧,但婚姻非同兒戲,絕不能太隨便!”鄧小姐說。

思考:“剩女”如何走出困境

據一次大型公益情緣活動的資料顯示,參加活動的女性占了壓倒性比例,而且,優秀女性占據絕大多數。“剩女”確已成“氣候”,值得人們關注與深思。對於“剩女”現象,社會學、婚姻學專家普遍認為:“剩女”的根本原因在於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男人選擇配偶,會選比自己差的女性,女性也喜歡找那些比自己優秀的成功男人。總體上說,男人的擇偶標準是向下,女人的擇偶標準是向上。在年齡上也是如此。這樣一來,問題出現了:不少“剩男”們正為事業奔波,婚姻問題自然沒提到日程上來;而“剩女”大多集中在白領、金領階層,希望找更成功的男士為伴,出現了不對等的情況。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周運清對此提出了一個全新觀念:讓“剩女”不形成“現象”的辦法之一,就是引導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正確談戀愛。周教授說,“剩女”從概念本身來說,這種說法,讓未婚女性有一定的壓抑感。他表示,目前有超過60%的在校大學生談戀愛,但絕大多數卻未能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確的引導。實際上,在校大學生最適宜解決擇偶問題。大學時期交友麵較廣,有共同文化層次和興趣愛好的同學接觸較多,相對較容易尋找到將來適合共同發展、奮鬥和生活的伴侶。

而一旦畢業之後,進入相對封閉的環境,朋友圈社會圈都相對狹小,不易找到適合的伴侶。因此,正確引導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大學生)談戀愛不失為解決“剩女”現象的一條較好的途徑。另外,層次較高的單身白領,應該多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間和交友空間,充分利用公共生活空間。周教授稱,他曾提出“三吧(酒吧、網吧、咖啡吧)也是你的家”的口號,呼籲人們應該改變觀念,不應該把這些公共空間看作低檔的、不三不四的地方,而應該看成有利於人們休閑交流的空間。

而“剩女”,則應該在理想婚姻與現實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拓展交友範圍,不可盲目降低標準,也不可對婚姻完全放棄。越接近理想婚姻,幸福感就會越強,因此在現實中盡量向理想婚姻靠近才是最佳的選擇。



[原帖]:   http://www.happyislands.net/viewthread.php?tid=32585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