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已著手第四代戰機:專家稱2008年殲14將首飛
(2007-01-26 14:16:28)
下一個
中國早已著手第四代戰機:專家稱2008年殲14將首飛
新聞來源: 星島日報
美國軍備發展與未來計劃顧問羅伯特·科爾安德洛指出,中國的殲-10大批裝備部隊,按照中國一貫的“裝備一代,研製一代,設計一代”發展原則,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已經開始了下一代戰鬥機的研製工作,依目前來看,殲-14在2008年中旬可能開始試飛。
2006年中國珠海航空博覽會上,中國展示了兩種具有隱身技術的戰鬥機,一種是號稱“暗箭”的隱身無人機實體比例模型。第二種是一種沒有任何隱身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實體模型。中國人並沒有對其進行了過多的介紹。
按照中國一貫的戰鬥機序列型號製定方式,殲-10是中國結合外國技術的產物,殲-11是蘇-27改進型。而殲-13在五六十年代被稱作“156”工程,殲-14被稱“東風153”工程。早期的這兩種戰鬥機,隻有圖紙方案,沒有任何原型機製造的痕跡。
2002年以後,中國開始著手進行殲-13、殲-14的研製,但軍方要求,這兩種戰鬥機必須以具備隱身作戰能力為前提,其次要可以達到超音速持續飛行的能力,即超音速巡航。但是,中國戰機最薄弱環節發動機部分,始終沒有任何進展。而且,研製工作遭到了很多外界壓力。
2004年是中國軍事轉折的一年,中國新任解放軍軍委主席胡錦濤,首先要求要研製三到五種新型戰鬥機,可以應對台海危機。此時?泄??10戰鬥機已經開始進入三次驗證機試驗過程。因此,中國將新型殲-14計劃提到了議案上。而殲-14是直接麵向美國空軍剛剛開始裝備的F-22戰鬥機的試驗型而來的。
同時,中國加大了殲-14的研製力度,研製經費翻倍增長,而研製人員逐年增加。因此,該項工作可以快速發展。但是,相比之下,殲-13的研製與改進工作卻受到了來自俄羅斯的抵製,俄羅斯人依舊希望中國可以聯合研製他們的戰鬥機,在中國進行了思考以後,中國人認為,目前依靠自身科技技術與科技實力,難以在一個時間段內,同時完成兩種以上現代化戰鬥機設計,因此,殲-13目前還是作為海外交換機型。
殲-14的實體建造在2006年就開始執行,但依照目前來看,試飛工作要到08年中旬才能開始。但中國仍以兩條腿走路的模式來完成發展計劃,即自行裝備與外銷計劃。因此,殲-14在中國珠海航空展覽上以比例模型以及外銷形式出現,而中國企圖自行裝備的應屬於雙發戰鬥機。
目前中國的軍備設計思路,已經開始成熟。他們不再盲目追求“超越”,而是按照自身目前具備的能力逐步完成。目前,中國航空取得很大成就,兩種新型渦扇發動機研製完成。而下一代的改進型號,就是十分便利的,主要在尾部噴口的矢量設計方麵,一旦中國矢量噴口發動機技術完成,那麽中國至少有一種先進戰鬥機起飛。
1月5日晚上,殲-10項目行政總指揮劉高倬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透露:“接下來,中國將繼續完善殲-10的各項性能,並著手研製國產第四代戰鬥機。”海外媒體報道稱,中國第四代戰機的預研工作在1998年就已經展開,並猜測2015年左右有望進入現役。
事實上,早在去年3月,海外軍事刊物就紛紛猜測“中國下一代隱形重型殲擊戰鬥機的研製工作”。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稱,“這是一種第四代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重型製空戰機,具備出色的隱形能力,有望在2015年左右進入現役”。
1998年美國海軍情報署的報告稱,中國正在研製第四代戰鬥機——先進的雙發隱形戰鬥機,項目名稱為“殲-12”。2003年底,一張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戰鬥機風洞模型可能與殲—12項目有密切關係。概念驗證機模型顯示,該機同美國的F-22A隱形戰鬥機有某些相似之處,比如內置的武器彈艙。該項目目前還處在概念驗證階段。
除了“殲—12”項目外,還有一家公司也在競爭中國空軍第四代戰鬥機的采購合同。這家公司在成功研製殲-10戰鬥機後,已將精力轉向殲-10的雙發放大版,該項目被命名為“殲-13”。
報道說,“殲-13”應該是一型高性能重型製空戰鬥機,其性能在歐洲“台風”戰鬥機和法國“陣風”戰鬥機之上,但恐怕還無法與F-22A猛禽相提並論。西方媒體猜測,“中國可能擁有兩種第四代戰機的設計方案”。
第一種含有鴨翼三角氣動布局設計,這種設計思路明顯受益於俄羅斯的設計思想,因為這種設計有些類似於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1.44型第五代戰機,不過後來俄羅斯並未采用米格1.44型戰機的設計思路。
另一種第四代戰機的設計方案則可以媲美美國的F-35型戰機,隻是外形稍微小一些,如果這種飛機設計成功,那麽在造價上無疑要低於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生產的F-35戰機。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認為,雖然中國下一代戰鬥機不排除會以F-22或F-35作為研究對象的可能性,但從過去幾十年的中國空軍戰機類型和技術積累來看,如果以低成本、高效率、時間短為指導思想,那麽俄式戰機將是中國短期內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