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皇帝的新裝――殲10與最強單發戰鬥機

(2007-01-26 14:16:27) 下一個
皇帝的新裝――殲10與最強單發戰鬥機

作者:一刀

跑題論兼答各位網友
緣起
我發這個帖子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深思熟慮的。
最近這一段時間,搬了家,諸事繁亂,每每上了軍壇,就匆匆一眼就走。

可是有幾日,次次都看到一個帖子,不用說就是<為什麽殲10是世界最強單發戰鬥機>

第一次, 一笑而過,再一次,多看了一眼網友評論,就一條一句話:吹吧吹吧,反正吹牛不上稅。

接下來幾天又見到這晃眼的名詞,我不由的杞人憂天了:

殲10屬於三代機還未解密,兵器知識也說過殲10在應急生產中,這從另一角度說明我國還沒有比殲10更好的戰機服役,也意味著如果戰爭爆發,殲10就要披掛上陣了。

在當前我國這種形勢下,如果對殲10大放衛星,認為她天下第一,這種認識可就非常危險了。

正如我曾說過的浮誇風要不得。
我們在文革時的教訓還不夠嗎?
文革結束,從浮誇風中驚醒的人們一下從自大迅速墜落成極度的自卑!!!!!

今天,軍壇上如果也是狂刮浮誇風,明天戰爭打響的時候,是不是也是會一下從自大迅速墜落成極度自卑呢?
終於決定草成一文,上軍壇吐了一個泡泡。
猶豫

真到了想寫的時候,卻不由地猶豫了。
殲10還沒有任何可靠的數據,更多的是在人們心中不滅的傳說,對於否定一種傳說,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因為沒有確切的數據,就不可能對殲10及外軍的戰機作性能參數上的比較,也就是說有可能都砍在空氣裏去了。
當年老美通過衛星圖片分析27的原型機T10時,離譜到以為它是變後掠翼,當MIG25剛剛麵世時,對它的YY也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幾乎當它是全能飛機了,好來塢接下來還拍了部電影,隻差沒說它能上月球了。
所以,我認為建立在對殲10圖片及為數不多的報道上的分析,必然是不完整、不科學的,也就是為什麽我一直不把網上關於殲10的數據拿來討論的根本原因。
既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殲10不是最強的,特別是原作者很技巧地加了一個限量:單發。

這樣乖巧的用語是不錯,讓人不好反駁,可是我認為原文作者本意卻是在販賣浮誇風。我不能不駁,想了很久,隻好以:駁:為什麽殲10是世界最強單發戰鬥機 為題,這也是無奈之舉。
試問在三代機又有幾個是單發,一個巴掌應該可以數的過來。
美國:F16,F35,F20還不能算
俄羅斯已經全麵雙發了
歐洲 法國:幻影2000
   英國:鷂 不入流
   瑞典:JAS39鷹獅
亞洲 印度:LCA還早
   日本:F2
我國:FC1 殲10。
世界戰鬥機的發展基本上是朝大型化發展,單發由於其先天的機體結構限製,使其往往不能成為一線主力,更多的改進成為多用途支援戰機。
因此,拿我國還沒公開的戰鬥機去比較國外發展成熟的戰鬥機,本身就比較荒謬

再則,以單發作為比較的前提,這個限製條件本身就比較無聊,同樣選用單發的戰鬥機之間,其設計目的卻常常大相徑庭,打個不適當的比方,好比不同重量級的舉重選手卻按照個子高低來分級比賽一樣。

原文作者也許本來想吹成世界最強的,可惜前麵擋了一個F22,那是怎麽YY都不會有人支持的,無可奈何吞了吞口水,加個框就隻好說單發中的最強了

既然原文作者我不能不駁,駁又可能落入原文作者設定好的語言陷井,所以在匆匆草就的帖子中,我先從原文的幾個明顯的謬誤駁起,以便拋磚引玉,於是拍板,寫。。。。

草書求其意境,不拘於字形。

行文匆匆,難免多有錯漏乃至謬誤
馬哲說:透過現象看本質。要用係統的,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形而上學來看待問題。
用這來一一分析<為。。。。>原文,謬誤漸現。
1. 孤立的眼光

係統工程效能就象一個木桶,組成木桶是由很多木板構成的,每一塊木板都是不相同,但是木桶能夠承的水卻是由最低的那塊木板決定。所以評價一個係統,不能光光看到高的,更要看到最低的。

孤立地將戰鬥機的某方麵性能剝離出來討論,再用想當然的眼光去分析殲10,然後得出結論:殲10強於某某機,其具體表現為:隻談機動性能,不談其它,似乎空戰的要素隻有機動性能。圍繞著機動性能,臆想殲10機動能力,並武斷地認定殲10就是強於某某機,原因無它,因為殲10是為空優設計的,所以她的機動性能就一定是好的不得了的,至於證據,一概欠奉。

2. 靜止的理論

世界戰鬥機的發展基本上是朝大型化,隱身化發展,老美現在是處處把隱身排到了第一位,隱蔽接敵,出其不意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當年我軍就是這個法則的最好執行者。而原文作者的理論似乎還在早期的飛機狗鬥階段,看不到戰機發展到現在,戰鬥機不是僅僅隻是作為一架飛機,而是一個作戰係統的平台。

我國在發展戰鬥機過程中,曾經有過搞小型、輕型化戰鬥機,進行所謂空軍遊擊戰的想法,接下來以此理論研製了殲12,號稱空中李向陽。強調輕靈機動,我看就很符合原文作者的想法,可惜殲12在現實麵前,因自身先天的限製,黯然下馬了,即使如後來羅羅公司所說的,殲12如果換上一台渦扇,將是一架不錯的飛機,可惜機體偏小,再改裝入役已不現實,最終不能成事。以史為鏡,可以看出原文作者一再介意比較的,早就是陳年過時的東西了。

3.辯證的分析

看待一個飛機是否成功,就在於它是否正好符合了飛機的發展方向,是否達到了研製目的。

要把一種飛機放在一個大的作戰係統裏來分析,離開了這個係統背景怎麽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常常認為蘇聯的飛機性能上不如美國的,特別是在中東的幾場戰爭中蘇式飛機幾乎名聲掃地,但是如果把蘇聯當時的國情與作戰思想相結合討論,就發現在蘇聯的作戰體係中蘇聯飛機是很不錯的。

由於綜合國力長期落後,即便擁有天才的設計師、悠久的設計生產曆史與豐富設計經驗,蘇聯在裝備設計中仍然不可能做到象美國一樣追求全麵性的性能優勢,往往采用係統優化的方法。放棄非主要的性能參數,追求在主要性能上趕超對手。

同時,蘇聯奉行的是最早的係統對抗原則,可以說蘇聯人正是係統對抗的實際執行者,當然這是在當時蘇聯客觀條件限製下相當無奈取巧的選擇。可以說是一種自發的選擇,與現在我們所說的係統對抗相比,還沒到那種自覺的境地。

蘇聯空軍的作戰飛機分工明確,這導致設計時目的與指標都十分明確,雖然對多用途和作戰彈性上有一定的缺點,但是卻勝在可以讓裝備直奔任務執行能力,同時由於設計目的與指標都十分明確,減少了設計難度與在設計過程中對性能取舍中花費的時間。蘇聯生產的一種裝備往往並不需要多用途而是要能夠更好的執行設計上的任務。

至於在實戰中MIG-17和21配合與F-4對抗是越南的情況,而在蘇聯根本不可能出現類似的事,蘇聯對後方的防空有國土防空軍龐大的攔截戰鬥機和地空導彈係統來保護,蘇聯陸軍也有強大的機動防空火力係統進行伴隨掩護,蘇聯空軍戰鬥機的作戰任務中根本不需要擔負防禦性的作戰,所以蘇聯的MIG-21主要將在地麵部隊前方攻擊北約作戰飛機編隊,隻需要在合適的高度給對手以盡量大的殺傷,而低空作戰完全可以由地麵防空係統來進行。

蘇聯在歐洲的作戰是完全攻勢的,蘇聯戰鬥機是整個作戰係統中的一個環節,蘇聯飛機的設計就是適應他們的作戰方式,將按照蘇聯整體作戰係統設計的飛機放到其他地區作戰當然要有問題。

4.發展中的兩麵性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個事物,在分析一個事物時要看到它的兩麵性。

這個道理如果放到看待航空的發展上來看,具體到戰機就是機械性能不斷提高,自動化不斷完善,個人因素介入成分不斷減少,培訓合格操作者的社會必要勞動成本不斷提高。

最早的航空先驅們,是以近乎表演雜技的形式開始他們的飛行生涯,有著與玩雜技一般極高的體能與心理條件限製。駕禦上更多的表現為對自身身體的反應程度如何,反映了個人的自身體能極限。

隨著戰機的進步,今天戰機要解放了對人的生理條件的束縛的同時,更多的表現為對自身心理的反應程度如何,因為戰鬥機的性能已經超越了人自身體能極限,飛機性能的體現更多的表現對自身思維的駕禦上程度如何。
一個反應敏捷的對手遠遠比不上一個心理穩定的對手可怕,這是現代戰機的事實。

如果隻是一味的追求機械的機動性能,而忽視了如何最有效地解放人的主觀能動性,將機動性展現出來,將會背離戰機發展的方向,其後果是可怕的。

所以我認為看待現代戰鬥機,應該從如何最有效地解放人的主觀能動性,從作戰思想進步入手,單純比較數字是沒有意義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這些年對蘇式飛機最大的改進不是什麽提高了機體壽命,增大了發動機推力,而在於引進了西方先進的人機界麵概念。據說蘇式飛機為了保證飛行員的換代過渡,座艙界麵都盡可能地和上一代戰機相似,以便減少換裝的困難,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這是優點同時這也是蘇式飛機人機效能長期落後的重要原因。

5.如何看待我國的航空工業發展
我認為始終要以發展的眼光與一分為二的分析為根本。
我國的航空工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是發展的主旋律,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
今天的中國軍工仍然在默默地在創造中國的奇跡。
但是我們仍然要一分為二的去分析它
從縱比上,我國的發展上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相比國外那是一種中國奇跡。

但是從橫比上,我國航空水平相對國外先進水平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這一點也是無法否認的。我們進步快,但是我們的底子實在是太薄了。

由於綜合國力(有時候這個東西是很實在的)長期落後,我們在追趕美國的道路上仍然離敵人很遠,仍然被視為後來者。這是事實,刻意在忽視這個事實,隻是片麵地鼓吹我們的進步,看不到敵人的進步,這種夜郎自大的作法,這種鴕鳥的心態,是文革中的作法,不是一個大國國民應有的心態,不是一個發展改革進步中的中國人民應有的心態。

喊打喊殺解決不了問題,更抹殺不了事實。
知恥而後勇,勇於承認我們的不足就是向攻克不足邁出的第一步。
回到我國航空工業的現實中來。

我國的基礎工業與航空實踐相對國外先進水平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不要否認這一點,勤能補拙,但是想一口吃成??在的工業機床水平如何,就能看出一二。

在美國,連一個小小的小鎮裏的鐵器加工廠都在使用數控機床了,所有的工具都是標準化的,去美國的Homedepot裏去看一看,各種各樣的工具,各式的標準化構件,這是我國與美國的一個差距所在,標準化的普及,先進加工工藝的普及。

現在我們欣喜地發現,成飛的車間內普及使用的數控機床,不再象當年殲8II車間內,爬上爬下的工人了,這是我們的進步,但是對比F22等國外先進飛機的加工車間,仍然能看到差距,這就是管理上的差距,理念上的差距,這些無形的差距,使我們即使使用相同的工藝設備,仍然不能加工出相同精度的產品,在這一點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如何改進趕上,這是我國廣大管理層應該想的,應該做的。這是光靠YY無法改善的。

回到殲10,目前殲10隻有眾多圖片與某些含糊其詞的報道

但是我們不能人為地想當然地將殲10的性能拔高,因為我國的航空工業技術儲備還沒有到遊刃有餘,天馬行空的地步。
我認為應當現實一點看待殲10,她是窮一國之力,近18的發展,不能否認她的先進性,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卻是各說各話,我認為殲10更可能象蘇式飛機一樣,放棄非主要的性能參數,追求在主要性能上趕超對手。這是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在現在嚴峻形勢下,要想快速得到實用產品的一種有效手段。

也就是說從頭到尾 ,我都不敢相信現在的殲10能夠做到對國外戰機的全麵的性能超越。如果說殲10是目前國內最強我支持,因為二代與三代不同代的戰機嘛,性能上當然是全麵趕超。

我也希望殲10能如一些網友所說能超越國外戰機,但是也許現實是,往最好的程度想,也隻能說殲10不弱於國外戰機,能夠與其對抗,也就是說理論應該不會輸,但是不是一定會贏,大約隻是希望。

光光一個隱身這一點,殲10就不容易了。
毛主席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自己一個人YY沒事,因為醒了你還得上班糊口,別讓大夥都YY去了。

國家進步是有的,這一點沒有人能懷疑否定的,但是不足與落後也是有的,不要看到說落後就跳,就說別人是從火星來的,PS:火星來的這一詞最近在軍壇很是興盛,不知是哪位大蝦帶頭的。
當年陳勝起義當了王,有一同鄉見到他時叫了他的小名,陳勝勃然大怒,就砍了人家,毛主席當年就批評過這一點,容不得別人揭短,無法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

今天的軍壇很是興盛的是暴民式民主,或者象是法國大革命後期的無政府主義民主,或者更象是文革中的“無產階級專政”。動不動就上綱上線,一棍子打死,隻許說好的,不許揭短的。絲毫沒有毛主席教導過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何必?當真網特滿天飛?當真隻有你最最愛國?題外話了。

6.空軍的當家思想
不敢說是空軍的戰略思想,因為這題目太大了點,本人沒有這種能力討論,隻是對空軍的作法,一向不滿。

我對空軍一向不滿,在於其對於自身的發展常常給人一種沒有方向的感覺 

不比海軍、陸軍,在不同時期有自己明確的發展方針與方向。
海軍曾經是三軍中最弱的
但是海軍發展連貫性好,最早的沿海防衛,接下來的近海防禦,現在的遠洋作戰都有自己的一套,很有針對性。
特別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依賴他人,不盲信不跟風。現在多年的小步快跑終於等來了量變質變,039、040、170、138、525等等,厚積薄發。
特別是作戰艦艇的發展上早早就應用了隱身化與大型化,在飛豹的發展中始終堅持不放,(要是指望空軍,飛豹早就夭折了)這說明海軍對於自身的發展是有明確的方向的,現在來看,其對海軍艦艇的發展上是走對了方向。
陸軍是最強的,但是基數太大,在文革中受到的衝擊也最廣
但是立足於正確的發展觀念,近年來的裝備給人耳目一新的衝擊。
包袱最重,但現在卻是出口武器中最有品牌的

反觀空軍
長期以來定位不清,也不知道是不是和林彪集團的吳伯憲入主空軍有關
盲目自大,閉目塞聽,當年還喊過:殲6萬歲

結果生產了一大堆的殲6。至今還要為處理花錢

發展沒有自己的理念,一時風起就一拍腦袋,就下決定,一時性起大手一揮,就要下馬,朝三暮四性能要求一改再改,鼠目寸光從無指導方向重複改進重複建設,崇洋媚外就不相信國內產業能力

這樣的事例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WS6、運10、飛豹就是典型

如今麵臨我們國家的嚴峻形勢下,空軍總算後知後覺地喊起了攻防兼備
我看空軍的決策層與執行層在人的因素上有點問題

都出了幾個大案子了,好象原民航總局局長也叛逃到了美國了,所說這家夥是運10下馬的始作俑者。
人的因素啊,正確用人會事半功倍,用錯了人,事倍功半。
如今空軍再也不能隻縮在家裏搞被動防禦了,要拉出去打了,這下趕著大翻家底,不過好在空軍還沒荒謬到如我國台灣的那一批跳梁小醜一樣寄希望於國外勢力支持,老毛子的飛機戰爭時還是靠不住的,眼下隻好去海軍那先去蹭個飛豹,到成飛那撐個殲10,也真難為了。

7.關於殲11B

幾位老大都提到了殲11及11B,在此就我個人理解發表一下謬論

27引進時對空軍震撼的殺傷力應該不亞於原子彈,不然也不會不惜血本地引進,幾十億啊,相當於我國建國以來對航空工業的全部投入,然而時間一晃眼,十多年過去了,沈飛又怎樣了。
傳聞中沈飛不怎麽的,因為隻是傳聞,本人本著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原則,不置討論,引用今年6月,沈飛新聞(節選):()內為我的分析
航空報國鑄利劍 型號攻堅寫輝煌
世紀交替中的一航沈飛,承擔這艱巨繁重的重點型號研製任務(沒事就叫艱巨繁重是沈飛一向作風)。重點型號是黨和人民的重托,是一航沈飛的“生命工程”(總不能老是靠老8,吃老本)。沈飛人以“千秋功過看型號,萬眾一心保節點”的強烈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全身心感投入到重點型號研製攻堅戰中。
  重點型號研製對於一航沈飛來說既是實現曆史性跨越的發展機遇(二代進步到三代),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引進27,機遇才是遠勝過挑戰,真不知沈飛怎麽會這樣 寫)。。。。。清楚地認識到:重點型號研製任務不能跟在別人的後麵走,必須立足於自身的技術基礎、製造技術,否則就要受製於人。(受製。。。無語。。。)為此,他極力倡導“以我為主”,實現創新。在供方提供的技術資料與實物不協調、工裝與製造依據不協調、工藝設備與製造技術不協調等複雜的條件下(請嚴重注意!!! 供方提供的 !!!可見還在27上打轉!),高效率地排除占零件工裝總數63%的各類工裝差異問題;處理23萬個A4,占重點型號某階段70%的工藝資料更改(某階段=國產化階段);確保了按節點全麵完成重點型號研製任務,把不可能變為成功的現實。(如果這就叫不可能任務,沈飛不如去演電影好了――不可能任務IV)

  技術難度大、協調問題多、成品故障高、。。。是重點型號研製生產不容回避的難題(這是設計的緣故還是沈飛自身的生產問題呢?!)。。。。。緊緊依托公司自身豐富的技術實力與經驗,力排重重阻力,解決了一個個技術合作的工藝技術缺陷,打造了一支在工裝製造、數控加工、複合材料、鈦合金加工、試飛試驗等技術領域具有高超技術的高效團隊。(好象還不如成飛)

  為盡快掌握新型戰機的研製技術,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搞了十幾年年了還沒搞成。。。。),實現部隊航空武器裝備現代化。。。。。創造了重點型號研製的一個個奇跡:掌握了鈦合金的焊接技術(MD,這也叫奇跡?那成飛的複合材料叫什麽,奇觀?);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大規律應用(廢話!),使重點型號產品航空電子技術綜合化水平不斷提高(更是廢話,都多少年過去了),某重點型號所采用的百餘項先進電子設備,全部是首次隨機研製的最新電子設備(有點看頭,說明在航電上有進步了)。。。。。。

(以下刪去n個八股文字)

如果從這個新聞來分析的話,11B還是要有些年頭,對沈飛還是少點信心比較好。

就怕希望越高,失望也越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