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交中國的葡萄牙雇傭兵
(2007-01-26 14:16:22)
下一個
明清之交中國的葡萄牙雇傭兵
轉貼:
16---18世紀,歐洲是雇傭兵們建功立業的樂園,從三十年戰爭到波蘭共和國鎮壓哥刹克起義都有雇傭兵的身影出現。要說參予這一行業經營範圍最廣的民族,可能就是葡萄牙人了。從美洲殖民地到非洲、亞洲滿世界都有葡萄牙人在為金錢打仗。1511年,葡萄牙人來到暹羅,成為最早到達暹羅的歐洲人。他們不僅進入了暹羅國王的軍隊,成為國王的雇傭兵,而且教授暹羅人使用和製造火器,使暹羅"大躍進"成為亞洲較早使用和製造火器的國家。1538年,暹羅巴拉猜王在位時,雇用120名葡萄牙人組成了自己的私人衛隊,並讓他們教授暹羅人使用歐洲的火器。1545年,暹羅同緬甸東籲王國進行戰爭時,這120名葡萄牙雇傭兵參加了戰鬥。不過緬甸王國也曾用葡萄牙雇傭兵和世仇暹羅作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曾為柬埔寨國王效力,這幾個東南亞國家的宗主國我大明天朝也不例外,理所當然地也利用過葡萄牙雇傭軍。
一. 第一批葡籍軍事技術人員
此刻正值明末,明政府內憂外患,國事日非。1619年以後,明與後金進行了幾次大戰,屢戰屢敗,明軍士氣低落,雖有後金軍所沒有的佛郎機、鳥銃等火器,但粗製濫造,且施放技術不嫻熟,火器戰術落後與技術的發展,故在八旗軍攻擊麵前往往敗北。
其時在通州練兵的徐光啟 (公元1562—1633年 )就力主向澳門葡人購炮禦敵。徐光啟這個人值得一提:字子先,上海人,曾在明王朝中任過不少重要官職.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他在南京結識了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利馬竇等人,開始接觸西方的科學.其後,成了天主教徒的他非常熱心於中西科學的融合,著力引進西方的數學,天文,火器,水利等方麵的先進知識.薩爾滸明軍幾乎全部覆沒之際,時任翰林院官員徐光啟,一連上了三道奏章,認為要挽救國家危局,隻有精選人才,訓練新兵,還自願擔任練兵的工作.消極怠工幾十年的明神宗不勝其煩,就批準他到通州練兵去了。練兵衙門成立了一個月,徐光啟要人沒人,要餉沒餉,閑得沒事幹.後來,好容易領到一點軍餉,到了通州,檢閱了那兒招來的七千多新兵,大多是老弱殘兵,能夠勉強充數的隻有二千人,更說不上精選了。他大失所望,隻好請求辭職。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兒子朱常洛即位,就是短命的明光宗了。光宗泰昌元年 (公元 1620年 ),徐光啟委托李之藻派門人張燾、孫學詩到廣東又輾轉到澳門向西商購買了紅夷炮四尊,這是明朝四次向澳門買大炮之舉的第一次,其資金實際是徐光啟個人出的。徐光啟極力向朝廷進言:“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可以克敵製勝者 ,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但這四門炮買來後一直迅速廣信,大概是徐光啟個人資金實在有限,無力北運了.。
朱常洛病死,神宗的孫子朱由校即位,這就是明熹宗.徐光啟回到京城,此時後金的威脅越來越嚴重, 天啟元年(1621年) 3月,遼東戰局急劇惡化,後金軍又占領了遼陽、沈陽。徐光啟又竭力主張要多造西洋大炮。為此,繼續購買西式火器的話題重又提上了議事日程。徐光啟使朝廷出麵取回滯留於江西廣信的四門大炮,並要求朝廷查訪擅長鑄炮的傳教士畢方濟、陽瑪諾的下落,聘請來京“依其圖說 ,酌量製造”,以優厚待遇從澳門及閩廣招募技師工匠來京設廠鑄炮。他還根據後金作戰特點和敵我力量對比 ,提出建“銃城”以佐防禦。他們的建議主張得到了明熹宗的批準。年底,四門大炮運抵北京 ,經過試射 ,威力巨大 ,遠遠超出明軍原有的佛郎機及其它舊式火炮之上。於是這年七月,以張燾和孫學詩為欽差,持兵部檄文往澳門聘請炮師和購買火炮 ,澳門當局為迎合中國皇帝 ,將不久前繳獲的 30門英製紅夷炮中的一些買給明欽差。二人很快購得了22門紅夷炮,打算回京師了。
第2年正月發生的廣寧之戰中明軍又敗,明朝喪失山海關外遼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天啟三年四月,新購置的二十二門大炮 ,連同被招募來京幫助造炮練兵的二十三名葡籍炮手和一名翻譯,終於由張燾解送到京。兵部尚書董漢儒隨即奏請派人學習製炮技藝,後來明政府又購買了四門炮。這樣到了天啟末年,明政府已經先後從澳門引進了30門大炮 ,大大增強了明軍的作戰能力 ,其中有十一門大炮被調往山海關,防守京城的有十八門 ,還有一門在試炮時炸毀,葡萄牙炮手若翰哥裏亞被當場炸死 ,明政府將其安葬於北京郊外,並下令“從優給恤”。
這23名葡籍炮手應該是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批正式被中國政府雇傭的西方軍事技術人員。
運往山海關的大炮後來又轉運至寧遠前線 , 隨後出任遼東經略的孫承宗還將經過葡萄牙炮師訓練的明管炮官彭簪古調至寧遠, 訓練明軍炮手。
《明熹宗實錄 》(卷六八 )雲 : (天啟六年二月甲戌 )“(正月 )二十四、五兩日 ,虜眾五六萬人 ,力攻寧遠 ,城中用紅夷大炮 ,奮勇焚擊 ,前後傷虜數千 ,內有頭目數人 ,酋子一人 ”。此戰是後金發動侵明戰爭以來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彭簪古因此受到嘉獎,紅夷炮也從此威名遠揚。明廷隨之從 1622年開始仿製。如徐光啟於崇禎三年 (公元 1630年 )二月至八月間 ,共仿製紅夷炮 400餘門。此外 ,廣東、福建、雲南、山西等地都在仿製西洋大炮 ,至 1644年明朝滅亡時 ,已造出各類紅夷炮 1000餘門。
但是力主購西洋大炮和招募葡萄牙雇傭軍的徐光啟,卻遭到了朝中重臣極力反對和攻擊,有人對徐光啟的工作大肆攻擊,指責他“一味遷腐”,不應“以詞臣而出典兵”,選拔兵士是“騷動海內”,練兵的目的“無非騙官盜晌之謀”,“以朝廷數萬之金錢,供一己逍遙之兒戲,…….誤國欺君其罪大”。從徐光啟文集的《辯梳》部分可以看到許多上綱上線的指責,對軍事技術什麽都不懂的文官們本能的認為堂堂天朝怎麽能借用蠻夷的軍隊打仗呢?特別是兵部尚書崔景榮極力反對徐光啟的提議,加上禦史邱兆麟彈劾他種種不是,受到排擠的徐光啟被迫稱疾歸鄉,回老家上海種田養雞去了。他一力倡導的購炮雇炮手等事也隨之中斷,加上試炮炸膛死了人,明官員認為是不吉之兆, “遂斷其必有害而無利, 立命返澳, 毫無挽回餘地”, 將他們全部遣返澳門。
雖然天啟三年徐光啟曾經官複原職,後又為禮部右侍郎,但朝廷已為魏忠賢閹黨把握,再無人聽他說話了。天啟五年,他被閹黨彈劾,再次落職閑住。
二. 短命的中葡混合雇傭軍
轉眼間崇禎帝即位,黜斥了天啟朝權傾一時的魏忠賢閹黨。天啟七年十一月,起袁崇煥為都察院 左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十二月,起徐光啟為詹事府詹事。崇禎元年四月,袁崇煥更升授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徐光啟乃於崇禎二年正月又要求練兵,其疏有言:
台乞先與臣精兵五千或三千,一切用人選士、車甲兵仗、大小火器等事,悉依臣言,如法製備,再加 訓練。擇封疆急切之處,惟皇上所使,臣請身居行間,或戰或守,必立效以報命。既有成效,然後 計算增添……然馬步戰鋒精兵,終不過三萬人……此為用寡節費萬全必效之計。
四月,徐氏升授禮部左侍郎,但其自請練兵的建議則未受重視。此時的明朝廷急於擺脫遼東軍事危機,練兵這種費事費時又費錢的事崇禎帝沒有興趣。他對立刻可以見效的買大炮一事感興趣,於是崇禎元年七月,兩廣軍門李逢節和王尊德奉旨至澳門購募炮師和大銃。崇禎二年11月後金軍又一次入關,皇帝十分著急的追問買炮的下落,以至徐光啟把在京的西洋傳教士都動員起來上城牆守城,以安帝心。
原來,李逢節和王尊德在澳門所購募的炮師和大銃,早在這年二月就自廣州進發了。有都司孫學詩的督護以及耶穌會士陸若漢(Joao Rodrigues, 1561-1633)的伴同,此一隊伍包括一名叫貢薩握•德謝拉的澳門葡人 (Goncalvo Teixeira Correa, ?-1632)所率領的三十一名銃師、工匠和傔伴,共攜大鐵銃七門、大銅銃三門以及鷹嘴銃三十門。這個葡萄牙人是位職業軍人,在徐光啟《聞風憤激直獻疏》中被稱作“西洋統領公沙的西勞”。
實在是紅夷大銃太重了,以致行程屢屢推遲,到這年十月,才到山東濟寧,忽聞後金已破北直隸遵化等城入關了,剛好遇到兵部奉旨前來催促的差官,由於漕河水涸,公沙等乃舍舟從陸,晝夜兼程。十一月二十三日,至涿州,隊伍在此遭遇了後金軍。比時,州城內外士民已經亂成一團,都打算棄城逃避,公沙的西勞、陸若漢、孫學詩乃會同知州陸燧及鄉宦馮銓(原任大學士)等商議,急將運送的大銃入藥裝彈,推車登城拒守,並在四門點放試演,聲似轟雷,後金軍在遼東吃過紅夷大炮的苦頭,聞聲因而不敢南下,隨後即北退。
二年十二月,崇禎皇帝因中後金的反間計,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在憤怒驚懼之極乃率遼兵東返。新授總理關寧兵馬的滿桂,旋又力戰身亡。副總兵申甫和兵部右侍郎劉之綸所率領的新軍,也先後敗沒。在此一極為不利的戰局下,公沙所率的銃師和大銃,終於三年正月抵京效命。
明朝政府答應支付領隊公沙的西勞每年一百五十兩的薪水,每月再加十五兩的額外花費,其餘之人則年支一百兩,每月另給十兩的夥食錢,此一條件相當優越,要知道明朝衛所軍六品百戶官每月俸米才為十石,當時相當於20兩銀子左右;而一般士兵每月隻有相當於4兩銀子左右的俸米。正月四日,這些西洋大炮被安置在都城各要衝,並在京營內精選將士習西洋點放法,並賜炮名為“神威大將軍”。很快 ,葡萄牙炮手就訓練出了二百多名明軍炮手。此時 ,關外軍情又急 ,徐光啟即授意公沙的西勞和陸若漢向明政府表示“奉旨留用,方圖報答”“天未遠臣 ,願效愚忠”, 主動提出願意為明朝提供操作火器的軍隊助戰,葡萄牙人的自告奮勇得到了正在焦頭爛額的明朝廷讚賞,徐光啟又不失時機同時上疏請求留下葡人“教演製造 ,保護神京”, 努力促成此事;派人前往澳門招募炮手二百、隨從二百 ,自帶兵器 ,以作先鋒。他認為若能得此協助 ,再加上廣東將要運至的一批西式銃炮則“不過數月 ,可以廓清畿甸;不過二年 ,可以恢複全遼。”在徐光啟等人的全力保舉下,朝廷議準此事並派中書薑雲龍隨陸若漢赴澳門經辦,耶酥會神父陸若漢陪同公沙的西勞一起前往。
必須提一下,此時正是天主教來華後的南京教案時期,西洋傳教士是不許入內地和在內地傳教的,但陸若漢為購炮事宜來回奔波,還有一名耶酥會日本和中國視察員和他一起來京;其後的澳門雇傭軍中也混入有五名傳教士------明朝廷對西洋火器的倚重並為解救京師危亡之故,禁教令已名存實亡。
按曾德昭《大中國誌》第21章記載,葡萄牙人效率很高的很快招滿了400人,其中200士兵,大多是葡人,有的出生在葡萄牙,有的在澳門,還有部分是當地人,也就是說是中國人,隻是生在澳門,在葡人當中受教養,據稱都是優秀士兵,善於使槍射擊。每名士兵有一個青年人隨從----這些隨從是用明朝皇帝的錢購買來的----由明朝廷付給他們大量的錢,以致士兵穿著華麗,配戴武器,都非常富有。由於當時澳門的總人口不過一萬人左右,其中葡萄牙公民僅約一千人,故從此一遠征軍的人數,即可窺知澳門當局對援明之事的積極態度,他們深盼能藉此一天賜良機與在北京的中央政府建立較密切的關係。
從澳門出發的士兵由兩名軍官率領,一個叫做科德略,另一個叫羅德裏格 ,尚有他們的尉官及其他軍校。可以看出這支雇傭軍部隊中有很大一部分士兵為中國籍,也有黑人等;各級軍官和主要火炮手都是葡萄牙人,算是一支中葡混合的雇傭軍。部隊應該是和那22門紅夷炮一起出發北上的,當他們抵達廣州時,很氣派地進行檢閱,用他們的樂器致敬,使當地中國人十分驚奇。
由明朝地方政府供給他們船隻,他們順利地沿河經過全省,到處都得到地方長官的接見,並都得到供應,如雞、牛肉、水果、酒、米等等。從葡萄牙人的記載來看,他們是興高采烈向北京進發的,一路上得到的優待使他們心情很好。
他們穿越江西全省,直達它的省會南昌。《大中國誌》的作者傳教士曾德昭正住在那裏,他帶著自己的在當地發展的信徒去參觀中葡混合雇傭軍隊伍,心裏一定充滿民族自豪感……當地中國人最想了解的是葡人的服裝式樣,對他們的開叉穿孔的那種西式燕尾服,中國人不能理解為什麽要破壞一匹完整和嶄新的料子,隨意剪開作裝飾。但是,這支部隊在南昌遊覽城市後就此解散了,大部分人打道回澳門了。
原來,此舉遭到朝中以禮科給事中盧兆龍為代表的反對派的強烈反對 ,盧兆龍連續上疏進行猛烈抨擊。他認為“此三百人者 ,以之助順則不足 ,以之釀亂則有餘 ,奈之何費金錢、騷驛遞而致之也?”“何事外招遠夷 ,貽憂內地 ,使之窺我虛實 ,熟我情形 ,更笑我天朝之無人也 ?”主張“罷止續取之差 ,以杜內釁。” 徐光啟隨即針對此疏上言,極力分辨紅夷(荷蘭人)和澳夷(葡萄牙人)的不同,盧兆龍因反駁曰:
堂堂天朝,必待澳夷而後強?……臣自幼習讀孔孟之書,改過遷善、省身克己之事,經文備之矣, 不識世間有天主一教與所謂唐朝景教者……臣言夷人不可用,非言火炮不可用。
崇禎接受了他的意見,於是正當陸若漢帶領澳門雇傭軍隊伍行至江西南昌時,接到了明政府的命令 ,隻準陸若漢等少數人運解器械進京,其餘人員一律返回澳門。大明朝第一支西方雇傭軍還未能正式上戰場就已無疾而終了。
在浪費了大量金錢和時間後,崇禎四年(1631) 三月 ,陸若漢等抵京複命。徐光啟便將陸若漢等人安排到山東登州,協助自己的學生登萊巡撫孫元化造炮練兵,其時公沙的西勞等葡人已在此。六月 ,又有一批葡人炮手和工匠護送大炮來此 ,這使得登州成為當時中國引進西洋火器技術的中心。葡萄牙雇傭軍雖然曇花一顯,引進西洋火器技術的事業倒是很有希望了。徐光啟在此次葡軍遭遣返之後,或心灰意冷,即不再積極過問兵事,惟其門生孫元化則漸成為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