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空鑄劍”之國產四代機呼之欲出(完整版)!!!

(2007-01-26 14:16:22) 下一個
“長空鑄劍”之國產四代機呼之欲出(完整版)!!!

作者 中華幼鷹

“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

談起國產四代機的來龍去脈不得不首先追溯到20世紀80、90年代期間美國的ATF計劃。

實際上自1985年美國空軍就ATF戰鬥機計劃展開招標之時,中蘇等國就開始進行密切跟蹤了,這也是所有反應敏銳的重要大國之間行事的“一貫風格”。

1990年,YF-23、YF-22相繼首飛,ATF初露崢嶸。1991年,美國空軍宣布YF-22戰勝YF-23,至此ATF計劃塵埃落定。

而我國空軍和軍工部門雖對美軍ATF戰機羨慕不已,然而苦於技術儲備不足及資金、先進設備的匱乏,在三代機才剛起步的情況下,所能采取的應急措施,隻能是一方麵加速成飛“十號工程”的研製工作,另一方麵以沈飛引進Su-27生產線為契機,快速消化吸收三代機技術,並將沈飛的工作重點轉為側重於四代機的預研,由此誕生了“背景項目”。也就是說,當時國家讓沈飛承擔起了四代機研製的重任。另外還有一句題外話是,Su-27生產線之所以能夠順利引進,甚至也有ATF“出場”的一份功勞,原因不言自明。認真想一想,為什麽現在國家相當強調要“自主創新”。

1997年F-22首飛後,各重要大國都加緊了對F-22的全方位研究,以便獲取F-22的真實資料來采取應對措施,同時F-22也為各國“多快好省”研製新一代戰鬥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雖然美國極盡所能“遮遮掩掩”,但是該機的外形尺寸及許多飛行試驗數據在衛星等現代測繪技術麵前根本“無形可隱”,各國可以對機進行“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分析,F-22飛行時間越長,美國的“真實謊言”也越顯露無遺。相信跟所有重要大國一樣,我國同樣“獲益匪淺”。

2005年F-22開始正式服役,在此背景下,經過“八五”、“九五”、“十五”長時期的摸索磨礪,和在J-10殲擊機成功研製經驗的基礎上,中國航空工業已經不再是昨日“吳下阿蒙”了,再加上“美國威脅” 形勢下的需求,以及政府在資金方麵的全力支持,相信“背景項目”將在“十一五”期間很快變為鮮活的現實,“中國猛禽”首飛在即!中國航空工業終於從“望塵莫及”進階到“望其項背”的地步了!然而不可忘記的是,這將是在F-22首飛十來年之後,我們的航空工業仍然“任重而道遠”!!!

個人認為,中國未來的四代機應有兩種主力型號,即沈飛會發展出應對於且類似於美國F-22的重型機,成飛會發展出應對於F-35但以殲10為藍本的中型機。

筆者相信,沈飛的新重殲必定會擁有出色的超聲速巡航及衝刺能力。首先,以積極防禦為第一要務的“攻防兼備”作戰思想在本質上決定了新機首先必須具備高速截擊/攻擊的性能。“追得上,打得到”仍是我軍在未來戰爭中“一招致敵取勝”的法寶,這個優良傳統絕對不能丟也不會丟;第二,中國有能力研製出具備不開加力超聲速巡航能力的高性能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我國在全力以赴研製WS-10A“太行”發動機的同時,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於開發WP-14“昆侖”,除了滿足新殲八和新殲七係列的動力要求外,更主要的目的是為新的超聲速巡航發動機作技術準備工作。亦即,利用“太行”+“昆侖”的技術整合出新一代“背景項目”動力。航空軍工構思之巧妙,不得不令人歎服“自主創新,軍工先行”的硬道理!

相對於沈飛的“高端產品”, 筆者相信,成飛的新殲將定位於“適用產品”,主打用戶中最為廣大的市場,與JSF一爭雌雄。出於性價比考慮,中殲的某些技術指標或許將有所降低,但仍然將擁有有限的超聲速巡航性能及標準的高機動能力。從殲十的氣動布局可以看出,空軍對高速高機動的一貫方針是極具遠見的,相信新的中殲仍會沿用“矢量推力”+“鴨式布局”的“十號思維”。從先進性、進度、經濟性等因素出發綜合權衡,筆者沒有理由不相信新中殲是10號的高版本創新延伸產品。

兩種新殲的隱身性能筆者不得而知,也不應該知道!但航電係統肯定采用國內自製的相控陣雷達,而且最近出版的某期刊已經宣稱“新體製雷達”實驗係統已經非常接近“實用”地步了,相信實用化將垂手可得,感謝電子科技集團和所有參研係統軍工的辛勤努力!

以上僅為筆者個人對國產四代新殲發展思路的粗淺看法。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