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者稱核大國平衡已破 美國可摧毀俄全部核力量

(2007-01-26 14:16:21) 下一個
學者稱核大國平衡已破 美國可摧毀俄全部核力量

  兩名美國學者今年3月在權威刊物《外交》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半個世紀以來核大國之間“相互確保摧毀”的平衡已經被打破,美國取得了可以一次性摧毀俄羅斯和中國等國核力量的絕對優勢。文章發表後,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大反響。這兩名學者是什麽人?他們又是憑什麽得出這樣的結論的?本報記者近日對這兩名學者進行了獨家專訪。看看他們是怎麽說的吧。

  建核打擊模型分三步

  這兩名美國學者,一名是今年8月才滿36歲的凱爾·萊伯,他曾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現為著名的聖母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



另一名是眼下剛滿37歲的達利爾·普列斯,他是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蘭德公司顧問。

  為什麽會想到研究這個題目?萊伯說,無論是學術界還是主流媒體都認為,世界核戰略格局沒發生巨變。但他們注意到:美國正在許多領域尋求絕對優勢,那麽,美國會不會尋求打破核均勢,在核武器領域也尋求同樣的絕對優勢呢?“憑借學術直覺,我們意識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同樣的興趣,相近的年齡,有限的學術圈子,使萊伯和普列斯很快走進了一個戰壕。兩人第一次見麵吃飯時,便開始討論美國的核優勢問題,並且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用相關的數學公式來計算一旦美國對俄羅斯進行核打擊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一直在做這方麵的模型分析,“相互確保摧毀”的結論就是靠這些模型得出來的。之所以把俄羅斯作為假想敵,是因為俄羅斯的戰略核武器力量僅次於美國,隻要在模擬作戰中,美國能一舉摧毀俄羅斯的戰略核武器庫而讓俄羅斯無還手之力,美國就獲得了全球範圍內的核優勢。

  普列斯說,建立核打擊模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搜集有關俄羅斯遠程戰略核武器(能打到美國本土)的可靠數據,包括數量和位置等。搞到這些數據不難,隻要上網就能查到最新數據,如果再付上20美元花半個小時,就能得到有關任何一枚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的高清晰衛星照片。有關俄羅斯核武器的數據非常完備和準確,部分是因為在軍控談判過程中美俄交換了大量有關信息,比如雙方核彈頭的數量和導彈發射井所處的準確位置,這些信息事後又得到了衛星照片和實地勘察的確認。

  第二步,搜集有關美國遠程戰略核武器的可靠數據。搞到這些數據也不難。但普列斯強調,由於美國的戰略核武器庫近年來一直在飛速發展,所以一些最新的數據(如打擊精確度和係統可靠性等)他們也搞不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隻有在舊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估計。

  第三步,將數據輸入電腦,利用美國國防部提供的數學公式建立電腦數據模型,然後模擬一場核戰爭,讓美國的遠程核力量對俄羅斯的遠程戰略核武器庫進行“先發製人”的突然襲擊。普列斯強調,冷戰期間,美國在內華達州等地進行過成千上萬次試驗,對核武器係統的可靠性和威力進行測試,因此這些數學公式和電腦模型的可靠性毋庸置疑。為熟悉建立電腦模型的程序,普列斯還專門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了核物理課程。

  經過兩年多的準備,電腦模型終於建立。模擬測試結果表明,在美國的打擊下,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無一生存。普列斯說,在進行模擬測試前,他們已經有一種預感,覺得世界核力量平衡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但我們的確沒有想到,結局是這樣懸殊。我們也感到很驚訝”。萊伯和普列斯說,為確保模擬試驗的準確性,他們考慮到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幾乎所有可能性。鑒於他們搞不到美國核武庫的一些最新數據,他們便對其作了最保守的估計,將美國核導彈的實際精確度和可靠度下調10%,得到的結論還是一樣:美國照樣可以將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一舉全部摧毀。他們同時又把俄羅斯擁有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和精確度上調5%甚至10%,電腦還是顯示出一樣的結論。

  模擬推演結束後,兩人趕緊聯手寫了篇文章,題為《美國核優勢地位的崛起》,準備拿到《外交》雜誌發表。他們知道這個東西一旦發表會在全世界弄出很大的動靜,為示慎重,兩人把文章提交給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外交關係委員會等權威學術機構,在聽取了同行的意見後,對文章中的一些數據進行了修訂。普列斯還透露說,他倆還跟美國軍方進行過非正式的交流,吸收了軍方的一些觀點。“所以,今天大家在《外交》雜誌上看到的這篇文章已不單純是我們兩人的觀點,而是綜合了許多美國一流專家學者的意見。”

  俄中反應都在意料中

  《美國核優勢地位的崛起》一文在《外交》雜誌發表後,如同一顆炸彈,在國際社會引起很大反響,反應最強烈的是俄羅斯。對此,萊伯和普列斯都表示“在意料之中”,但他們強調,來自俄羅斯的所有批評都是針對他們的結論,還有他們對俄羅斯核力量未來走向的評估,“迄今還沒有一個人對文章中引用的俄羅斯核力量的數據提出質疑,這很說明問題”。

  萊伯和普列斯公開稱,由於中國戰略核力量不及俄羅斯,來自美國的核攻擊將徹底摧毀中國的核反擊能力,而且美國甚至根本不需要向中國發起突然襲擊,因為中國核力量反應速度太慢了。普列斯說,中國目前裝備核彈頭的導彈中,能打到美國領土的隻有DF-5A型導彈,但這些導彈並未機動部署。他說,中國很快將部署一種新型的裝備核彈頭的導彈係統,名叫DF-31,該係統將機動部署,這些導彈最西可以打到倫敦和莫斯科,最東可以打到太平洋地區,其中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和關島等地,但打不到美國本土。中國隻有在機動部署了大量DF-31A最新型導彈之後,才具備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但這可能還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而美國軍方正全力以赴提高遙感技術水平,以便遠程追蹤機動部署的導彈。他還說,中國可能會把一些DF-5A遠程導彈部署在山區,用巨大的山峰作為掩體,但這並不能使其免遭裝備核彈頭的美國巡航導彈的攻擊,也不能防止由B-2隱形轟炸機攜帶的核彈的攻擊。實際上美國的核武器打擊精確度已經大大提高,地麵爆炸的引信也越來越好,而且美國正快馬加鞭試圖大幅提升其對敵方機動部署導彈的遙感追蹤能力。

  美國政府“希望我們閉嘴”

  兩位專家告訴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外交》雜誌發表這篇文章,背後有美國政府的陰謀,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正好相反,通過一些渠道我們了解到,眼下美國政府對我們倆非常不滿。”就在《外交》雜誌的文章發表後不久,美國國防部還專門發表了一個辟謠似的書麵聲明,聲稱“美國政府並未尋求核優勢”。

  普列斯解釋說,這是因為美國雖然一直在尋求核優勢,但希望靜悄悄地來做,最好不讓任何人知道,一旦全世界都知道了,會加劇世界局勢的不穩定,嚴重惡化美俄關係和美中關係,並刺激軍備競賽。俄羅斯總統和國防部長最近都明確表態,將加強核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同時加強海、陸、空軍的核遏製能力,這顯然是俄羅斯希望重建“相互確保摧毀”並為此不惜與美國重新展開軍備競賽的信號。

  兩人認為,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對有學者宣稱“美國已經獲得核優勢地位”才極力淡化處理,同時向世人強化一個錯誤印象:美國的核力量已江河日下。於是,五角大樓3月底發表了一份報告,稱美戰略打擊能力可能出現“顯著下降”,《今日美國報》甚至就此呼籲,美國政府應該用增加工資和其他措施來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遠程核武器的研究中來。普列斯說,五角大樓的這份報告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美國核武庫的規模的確在縮小,但它卻有意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那就是:美國核武庫裏的每一件核武器都已經和正在變得更加威力無窮、更加致命。美國眼下正在增加許多現存核彈頭的爆炸當量,同時提高導彈攻擊目標的準確性。

  美國將怎樣使用它的核優勢?

  萊伯和普列斯都認為,由於世界核均勢被打破,核武器將給世界帶來更大的動蕩。雖然從目前來看,美俄和美中間發生核衝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美國未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正前所未有地加大。相比之下,由於台灣問題的潛在破壞性,美中發生核衝突的可能性甚至大於美俄發生核衝突的可能性。

  有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核武器的巨大殺傷力,人們從文化和道德方麵憎惡核武器,因此美國政府會存有使用核武器的巨大心理禁忌。但萊伯和普列斯並不讚同這樣的觀點。因為從曆史經驗來看,二戰時美國曾對日本使用核武器,後來古巴導彈危機和柏林危機達到高潮時,美國總統肯尼迪都曾嚴肅考慮過對蘇聯發動核攻擊。196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製訂了突然襲擊中國核基地的計劃,企圖阻止中國發展核武器。這些表明,所謂的美國政府對使用核武器的禁忌是靠不住的。

  兩人認為,核武器在未來的作用跟美國的外交政策緊密相關。如果美國的外交政策是為了獨霸世界,防止任何國家成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同時防止任何國家在某些關鍵地區挑戰美國的戰略利益,那麽,保持核優勢對美國來說就是必須的。如果美國要追求有限度的相對溫和的外交政策,那麽,取得核優勢就純粹是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其帶來的風險將大大超過它的收益。

  萊伯和普列斯說,他們發表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已取得核優勢,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一場有關核武器的大辯論,從而對美國政府的核政策施加影響。這也是他們不斷接受媒體采訪的原因。迄今,他們已接受了《華盛頓郵報》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美國媒體的采訪,也接受了俄羅斯和其他國家記者的電話采訪,“但你還是采訪我們的第一位中國記者”。

  俄中學者並不接受

  對美國學者的解釋,俄中學者並不完全認可。俄科學院通訊院士、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阿列克謝·阿爾巴托夫表示,即使所有到期核彈頭全部拆除,俄方還有近1500枚核彈頭,足夠給進攻方帶來毀滅性打擊。曾擔任俄戰略火箭部隊參謀長的葉辛上將認為,俄美在核領域仍保持著戰略平衡。不必說美在2020年前建成能抵禦300枚核彈頭進攻的導彈防禦係統值得懷疑,即使美國成功了,也不應忘記它難以防禦俄機動核彈頭的打擊。此外,俄近年來還在積極改進、完善核遏製力量。俄新型核導彈有很強的機動能力。根據計劃,2008年前俄太空預警係統將全部恢複戰鬥力。這樣看來,美對俄的絕對核優勢理論很蒼白。

  “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政治觀察家維克多·葉尼科耶夫認為,美國學者在《外交》雜誌上刊登此文,反映了美部分政治精英不願意相信俄已從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艱難時期中走出來,並且還在以很快的速度恢複本國的工業潛力、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對普京總統所說的“俄核盾牌一切正常且在不斷完善,可以更可靠地應對任何外部威脅”的話根本不當回事。

  俄軍預備役少將、著名智囊機構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成員、俄軍事科學院教授巴維爾·佐洛塔列夫認為,第一,問題不在於模型本身,而在於從該模型中得出的結論。不管一種數學工具和計算機模型如何完備,都不能用研究模型代替實戰。即使有關推算表明,對方的回擊可能性在千分之一以下,也不應采取核恐嚇政策,將寶壓在核打擊上,因為很有可能千分之一的唯一一次可能在對方進行核打擊的過程中就出現了。第二,關於機動和固定核導彈問題。俄美雙方對對方的固定發射井都心知肚明,但機動核導彈就不一樣了,在任何情況下,美能發現俄的移動核目標隻能降低俄實施核報複的效率,但不能影響俄在美核導彈到達俄本土前迎戰的效率。第三,俄美關係今非昔比。俄美核對等的參數與冷戰時期也不一樣。佐洛塔列夫說,美國學者的文章從另外一個方麵說很好,一是注意到了美在軍事實力強大的情況下更傾向於使用武力的威脅,二是有關美對俄取得絕對核優勢的演算推測,這可以讓俄清楚地看到,哪一種核力量可以讓俄保持最小但最有效的核遏製效果。

  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專家彭光謙少將指出,今年5月初他參加美國東西方中心主辦的核武與21世紀亞太安全會議,美方沒有專家學者公開認同這篇論文,反而認為《外交》雜誌刊登這樣的文章是不負責任的。彭光謙認為,兩位美國學者建立的模型是個靜態的、線性的、純技術性的理論模型,沒有把人員、地理、環境、運用方式、運用時機等變量考慮在內,因此提供的數據隻能作為參考。盡管美國擁有的核武器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俄羅斯,雙方仍然形成了非對稱的核威懾,一旦俄羅斯發起反擊,就會給美國帶來毀滅性的後果。這次美國學者發表的文章更是會提高整個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警惕性,刺激俄羅斯進一步發展核武器,以保持平衡。

  《環球時報》 ( 2006-06-08 第16版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