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日本間諜偷測新疆地形談中日關係永無友好

(2007-01-26 14:16:21) 下一個
從日本間諜偷測新疆地形談中日關係永無友好

作者: tlq0451

最近網上一個比較惹人注意的消息,內容是關於兩個日本人未經允許,在我國新疆和田市境內,測繪地形圖。看到消息氣憤之餘,突然想到抗日戰爭的時候,我軍繳獲的日本地圖,比我們自己的地圖要細致很多倍,連幾百人的村莊,都標注清楚,他們是侵略軍,倒是比我們自己的軍隊對地形都要了解,以至於解放以後,我們解放軍都使用這樣的地圖很多年。

關於日本什麽亡我之心不死的話我不想多說,隻是想談談自己長期以來對於中日關係的一點兒認識。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自古以來關係久遠,最早的中國記載可以追溯到秦朝的徐福東渡。我國東漢時,日本尚屬於國家林立的狀態。其時,倭奴國的國王遣使入漢,願為東漢臣藩。他應該是想借著臣屬於強大的東漢王朝的承認來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的合法性。漢朝皇帝賜給他一方金印,便是後世聞名的“漢委倭奴王印”,這個印是中日兩國之間有曆史往來的見證。從這裏可以看出,日本國當時是尋求一種保護,而當時鼎盛的東漢王朝就成了他的保護人。南朝劉宋時,日本勢力進入朝鮮半島,“臣請持使節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而當時朝鮮半島上,高句麗是北魏的屬國。出於抗衡北朝的考慮,南朝以倭為外藩。現在大家可以注意,日本在東亞一帶的政治地位遠不及中國內陸高,他當時仍然處於一個受保護的地位,更準確地說是受中國內地一些國家的保護。

又有哪個國家甘於臣服或者落後呢?日本也不例外,“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敬問無恙”這句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獻給隋帝國書中的話證明了從那時起,日本就開始謀求於中原的平等外交。

自唐開始,日本國內經濟逐漸發展,需要學習新的製度和技術滿足發展的要求,當時位居東亞乃至歐亞大陸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國唐朝,為日本提供了整頓其內部秩序、建立中央集權和土地封建製度的先進國家體製參考。經過有意識的一代代前後13批向當時的唐朝大規模派遣向唐朝學習的“遣唐史”,日本在公元645年開始全麵效仿唐朝對日本的國體和政體進行改革,這就是日本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日本從此開始有能力幹涉日本本土以外發生的事情,中日之間一千多年的糾紛自此開始。

中日之間的曆史貫穿著日本對大陸的覬覦,時不時的爆發戰爭,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闡述中日的幾次大的戰爭和中日的關係:

地緣政治

從地理上來看,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很像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的關係,日本是海洋國家,資源貧乏,經濟和人口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需要更多的資源,本土資源的不足,就迫切需要向外擴張,而向外擴張最好的方向就是大陸,那裏有更多的物質和人力資源。日本對外發動的曆次戰爭均是源於資源的需求而起。

可是大陸是中國,文明和經濟均早於和優於日本,那麽日本的對外擴張,直接麵對的就是和中國大陸的對抗。麵對日本的弱小,日本的領導人都清楚,直接對抗中國是不明智的,因此曆來的日本領導人均選擇了朝鮮半島作為登上大陸的跳板。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十三萬征百濟,新羅以五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一百七十艘船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餘,渡海趕赴白江口。8月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艦船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四百餘艘,唐、新羅聯軍隻有一百七十艘,兵力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會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自己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拚殺,結果大敗,四百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

反觀歐洲曆史,英國和歐洲大陸一直之間就充滿戰爭,英法之間那場百年戰爭,更是人所共知。但是由於歐洲大陸的分裂,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的抗衡於英國,所以英國有機會創造日不落帝國的神話。

在東亞,就是因為中國的存在,因此日本始終成不了世界性的政治軍事大國。

近代發展

中國在清末的時候,由於自明朝開始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在很多方麵漸漸的落後於世界先進的文明和經濟發展,日本此時也好不到哪裏去,西方的諸強在打開中國大門的同時,也強行的打開了日本的大門。1854年美國用武力強迫日本打開門戶,相繼英、荷、俄、法等國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促使日本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化,農民起義、市民暴動接連不斷,要求實行資本主義改革。日本天皇依靠資產階級化的武士集團,打垮了德川幕府,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1868年3月明治天皇宣布了“五條誓文”,在政治上提出“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經濟上振興工商業;在外交方麵,“破舊來之陋習”,放棄攘夷口號,與外國來往;取消等級製度,吸收西方文化知識。

列強的入侵,造就了日本的國家統一和經濟、發展觀念的進步;反觀中國,沒有一個西方諸強能夠打敗中國,中國的政府沒有更替,列強在獲得利益的同時,維護了中國當時封建勢力政府的合法性。

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已經開始萌芽,部分人開始學習和倡導西洋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洋務運動就是一個表現,但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壓迫著這些力量很緩慢的發展,落在了日本的後麵。

發展停當的日本,和當初侵略他的列強一起,參與了對中國的剝削,八國聯軍中有他,更加具有曆史意義的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日本走向強國之路的重要一步,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發展被徹底打垮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失敗,中國國力徹底衰弱,領土上失去了台灣,政治上新資產階級也失去勢力,直接導致了中國以後幾十年的羸弱,而日本通過經濟上的巨大豐收,擴充了實力,在接下來的日俄戰爭中獲得了東北的控製權,一躍成為地區性的政治和軍事大國。

曆史積怨

中國積弱了幾十年,膨脹中的日本,終於不滿足於僅僅占領台灣,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和蔣介石的相互牽製和利用,造就了日本占領東北全境的成功。幾十萬的東北軍,被兩萬日軍趕出了東北。

接下來的抗日戰爭我不想多說,二戰結束之後,日本領導人和日本民族,表現了和西方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德國人民和領導人,認識到了二戰中對他國人民和全人類犯下的罪行,深刻反省,積極賠償,得到了世界人民,甚至是曾經被其深深傷害的俄羅斯、法國等國家人民的諒解和接納;反觀日本,今天的日本領導人仍然不願意承認侵略,把侵略戰爭說成是中日戰爭,把戰犯供奉為國家英雄,深深的傷害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中日今天的關係冷淡,日本的領導人言行難辭其咎!

世界秩序

二戰後,日本由於美國的占領加入了美國的勢力範圍,成為美國的重要盟友,思想文化上積極的向西方靠攏,政治軍事上完全進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經濟上和西方經濟環境融為一體,並且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冷戰期間,日本積極的參與圍堵和封閉中國,而在美國需要拉攏中國對抗蘇聯的時候,也跟著主子向中國拋出了橄欖枝,中日關係從而進入了所謂的“蜜月期”。在此期間,日本的企業在中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占領了很多市場,獲得了很多資源,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日本的整體發展。

蘇聯崩潰後,中國經濟和國家實力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新的世界格局的重新劃分,在世界範圍內,日本聯合西方對中國全方位的遏製,在東亞地區內,和中國爭奪東盟,蒙古,石油資源。日本的政治勢力,也慢慢的右翼占據了主要地位,國家的政策轉向了聯合美國,遏製中國,做東亞的老大,做世界的強國。

分析結論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之間,過去從沒有過真正的友好,日本對於中國的友好,要麽出於本身實力弱小表現出的順從,要麽出去對於中國強大表現出的強烈的學習態度,要麽出於日本所在世界範圍勢力集團的短期需要。

中日的地理位置,日本的資源貧乏,決定了中日之間必將是競爭的對手,相互之間不可能有友好繁榮的可能,隻有相互競爭,相互遏製。

日本的民族性格,隻有向強者學習,對強者友好,和強者為盟。美國丟了兩顆原子彈,占領日本至今,而日本從領導到國民,沒有不對美國友好的。中國被日本侵略,可是60%的日本國民認為中國是不友好的,高層更大比例的不願意反省曆史,認為必須遏製中國。因此,如果要中日友好,也隻有打敗日本方能獲得。

從這次偷繪地圖事件來看,日本對中國大陸的覬覦沒有一天停止過,日本不論是過去的還是今天的領導人,都貫徹著遏製中國,敵對中國的思想,我們又豈可等閑視之?

所以我的觀點,中日不可能友好,過去沒有,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可能有!

中日再發展多少年,相互之間即使不是敵手,也是對手,競爭的對手,我們中國的領導人和人民,必須清醒的認識這一點,積極的發展自己,對抗日本,從而獲得我們中國的發展、強大,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再次偉大振興!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