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環球時報》的報道震撼我心--印泥華人要遭殃了

(2007-01-26 14:16:20) 下一個
《環球時報》的報道震撼我心--印泥華人要遭殃了

偉大的拯救:新[摩西行動]接黑猶太人回家

新華社駐耶路撒冷記者 劉洪

據《聖經》記載,遠古時代,猶太人在先知摩西率領下,逃出埃及,來到“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巴勒斯坦。現在,以色列政府將采取新“摩西行動”,把近兩萬名埃塞俄比亞剩餘的黑猶太人帶回以色列。這也將是新世紀以色列乃至世界最見規模的集體移民行動。

在不久前召開的以色列內閣會議上,以色列總理沙龍和外長沙洛姆敦促有關方麵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盡快將這些黑人同胞護送回國。以政府為此成立了一個包括多名內閣成員的特別委員會,負責整個接收安置事宜。沙洛姆上月更是前往埃塞俄比,就大規模移民計劃與埃政府協商。以色列看守內閣16日召開會議,通過了內政部長伊沙依提出的“緊急接收”2萬名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的計劃,並決定成立一個以伊沙依為首、由移民接收部、教育部、住房和建設部、財政部以及猶太辦事處官員組成的特別委員會,負責領導整個接收安置計劃,從而拉開了以色列曆史上第三次大規模接收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的序幕。

目前,聚集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難民營和北部城市的“黑色”猶太人缺乏必要的食物和醫療設備,很多人居住在破舊的帳篷中,處境艱難,因此以方認為接收行動“刻不容緩”。

這些黑皮膚猶太人,被稱“法拉沙人”。這是古代的埃塞俄比亞人對他們帶有諷刺性的稱謂,意即被放逐者或陌生人。過去曾有人認為他們是古代遺失的12個猶太部落的後裔。但學者們更傾向認為,他們應該是古擾太人遷徙同化的當地部落,但於公前200年即與猶太主流社會分離,因此保留著許多比其他分散世界的主流猶太人更為古老的傳統。

20世紀80年代初,埃塞俄比亞當局禁止在“法拉沙人”中傳播猶太教和教授希伯來語,並指責一些“法拉沙人”是“猶太複國主義間諜”,猶太教領袖也經常受到騷擾並遭政府監視。同時,法拉沙人的經濟狀況極端惡化。許多人生活在幹旱、饑荒和戰亂中。他們的遭遇引起了以色列國內極大關注。1984年11月18日到1985年1月5日,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成功地策劃和實施了“摩西行動”。埃塞俄比亞的8000餘名“法拉沙人”,其中主要是青壯年男子,乘坐原始的牛拉車經長途跋涉抵達蘇丹境內,再由以軍偷偷空運到以色列。

在以色列總理沙龍的辦公室采訪時,我就看到當年“摩西行動”的照片:巨大的飛機機艙裏,所有的椅子都拆除,擠滿衣著襤褸的法拉沙人,許多人眼中還閃現著驚恐。在這張照片旁邊,則是以色列建國和拉賓簽署[奧斯陸協議]照片。以色列官員告訴我,從這一點,就可見這次行動對以色列的重要意義。能從敵對國家成功運送這麽多同胞回國,確是一個奇跡!

據一些法拉沙人講,當時,以色列政要都前往機場,迎接這些與猶太主流社會隔絕了2000多年的同胞“回家”。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沙米爾說“這對我們人民、我們國家、世界所有猶太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時刻。”由於情報泄露,阿拉伯國家對蘇丹施加壓力,“摩西行動”未能繼續實施,1.5萬名“法拉沙人”未能離開埃塞俄比亞。

“摩西行動”未能完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大量“法拉沙人”與其親人兩地分居,為了幫助他們家人團圓,以政府一直努力說服埃塞政府允許其他“法拉沙人”自由離境。作為交換,以色列給予埃塞俄比亞軍事和經濟援助。20世紀90年代,埃塞俄比亞內戰不休,法拉沙人再次處境危險,以政府經過談判,向埃塞俄比亞提供了一批包括100輛T-55坦克及埃塞俄比亞空軍所急需的零配件在內的軍事援助,埃塞政府開始同意“法拉沙人”前往以色列探親。

1991年,仇視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亞叛軍進逼法拉沙人集中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總統門格斯圖宣布辭職,形勢千鈞一發。以色列隨即開展“所羅門行動”。由官方直接撥款1億美元,向以色列航空公司租用34架大型客機,在短短36小時之內馬不停蹄地把埃塞俄比亞境內14324名“法拉沙人”接運到以色列。

這也是以色列曆史上單日運送移民最多的一次行動。在“所羅門行動”結束數十小時後,亞的斯亞貝巴就陷落了。以色列人感歎:如果不是這一大膽行動,法拉沙人將凶多吉少。

到目前為止,共有約8萬法拉沙人生活在以色列。從1998年起,以色列改變大規模接收法拉沙人的政策,代之以移民個案,申請方案。但這種申請方案,使許多法拉沙人無法來到以色列。這引起了法拉沙人和其他以色列民眾的不滿。在沙龍辦公樓外,經常有示威遊行的法拉沙人,他們告訴記者,他們的親人都還在埃塞俄比亞,政府必須在拯救受苦同胞中有所作為。

以色列屬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絕大多數人口都受過大學或大學以上教育。但法拉沙人則來自世界最不發達國家,許多人甚至從未見過電視,自來水等設施。許多在以色列的法拉沙人告訴我,他們第一次乘飛機就是乘坐以色列的運輸機。

為使法拉沙人融入以色列主流社會,以色列政府先把他們安置在移民中心,讓他們學習希伯來語及一些社會技能,然後再把他們安排到以色列各地,使他們能夠通過勞動成為社會一部分。僅教育開支一項,以色列就付出了數十億美元。

但總體來說,由於受教育水平比較低,法拉沙人生活在以色列社會的最底層。許多人靠體力吃飯,他們一般是大家庭,小孩多,此外單親家庭比重也較大,失業率也很高。2002年年底以色列議會“收入不均調查委員會”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埃塞俄比亞猶太社團人數在8.5萬人左右,其中92%的埃塞俄比亞猶太人從事低收入工作,他們與阿拉伯遊牧部落貝都因人和一般不從事工作的猶太教極端正統派教徒一起構成了以色列的“窮人”階層。

盡管生活困難,但法拉沙人卻非常樸實,勤奮,以我的觀察,他們可能也是最誠實、最刻苦耐勞的猶太人。

--原載新華社《環球時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