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崛起——離不開強大的海權

(2007-01-26 14:16:20) 下一個
中國崛起——離不開強大的海權


  張文木,自1979年起,相繼在西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學習。1997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國家安全戰略。著有《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等。

  中國近代有兩次差點陷入亡國滅種的深淵:一次是20世紀初“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後列強掀起的瓜分狂潮;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發動的全麵侵華戰爭。在這兩次災難中,中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都與喪失製海權有著密切的關係。溫故知新,著名學者張文木指出,為了統一台灣,為了保護中國東部沿海的經濟命脈,為了捍衛我們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中國必須發展強大的海權。
  製海權是造就現代大國興衰的重要杠杆

  從經濟史來說,人類迄今經曆的所有經濟形式可概括為自然經濟和市場經濟;從軍事史來說,製陸權與製海權是造就古今大國興衰的重要杠杆。中世紀國家是依靠地區性和封閉條件下的資源配置維持的。在這樣的資源配置中占有主導地位的國家,便會形成地區性貢賦體係中的中心國家,並保持其大國的地位;而保持這樣地位的國家的軍事前提就是強大的製陸權,比如古代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都曾是這樣的國家。到了近代,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後,市場和利潤成了生產的導向,此時國家興衰取決於其在資本全球化和資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既然世界資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紀的地域性封閉性質並轉化為世界性的開放方式,而海洋又是暢流世界各個角落的最便捷的載體,那麽從軍事上控製海上主要戰略通道即掌握製海權,就成為大國控製世界資源並據此保持其大國乃至霸權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樣,新興國家也正是通過優先發展海軍並爭取與大國平等分享海權利益而進入大國行列的。比如英國與西班牙的海上較量、美國與英國、西班牙的海上較量的結果都是這樣。當然,後來又出現製空權、製太空權(外層空間)的軍事技術革命,但其性質還是服務於製陸權和製海權的。在21世紀的今天,建立在衛星信息監控技術和導彈遠距離精確打擊與準確攔截技術的製海權,仍是國家興衰的決定性杠杆。美國在20世紀末發動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及21世紀初的阿富汗戰爭中取得的軍事勝利,就是很好的說明。

  要保護我們的國家利益,在軍事上要趕上軍事技術革命。南斯拉夫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跟南斯拉夫軍人談的時候,他們都設想,等敵人進來,他們一撥一撥地退,然後再打巷戰,一直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後來,他們的軍人不認輸,可敗了就是敗了,敗了國家就完了。現在美國人打仗,基本上不用大部隊深入你的陸地。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兩次都因深入內陸而失敗,那個時候它沒有經驗,再就是武器也沒有遠程精確打擊的技術。

  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可以從阿拉伯海上用導彈打阿富汗的山洞或摧毀某個堡壘。以前我們奪下一個碉堡或山洞全靠人力,董存瑞是用身體撲到敵人碉堡槍眼上的,現在就不需要這樣做了。在遠處一按電鈕,導彈就可以越洋打到內陸山洞裏。董存瑞也不需要舉著炸藥包喊“同誌們,衝啊”。現在同誌們不需要衝啦,導彈衝上去就可以了。高科技使後勤也省了許多事,作戰速度也因此得到極大提高。朝鮮戰爭中麥克阿瑟一看朝鮮人民軍南下的速度就知道他們必敗無疑,是由於人民軍的戰線過長致使後勤容易被攔腰斬斷。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高科技使軍事作戰中的情報、速度、後勤這三個關節點都發生革命。

  中國海權的發展目標:

  有限海權

  航空母艦是製空權、製海權,從某種意義上還包含一部分製陸權的作戰力量三位一體的統一,航空母艦不應被理解為一艘戰艦,而應被理解為一個最具機動性質的國家海上作戰大平台。目前有人認為,隨著導彈遠程精確打擊技術的出現,航母就成了海上毫無自衛能力的活靶子,因此發展航母應為發展遠程精確打擊武器所代替。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並不是導彈技術的產物,而是外層空間衛星及以此為載體的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而現代航母本身就已與衛星信息技術緊密結合並據此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問題是遠程精確打擊僅具有本土防禦的意義,對於世界範圍的製海權而言則意義不大,它解決不了關於海外商業爭執、資源進口線受阻及海外商人和僑民保護問題。一句話,航母本質上是國家作戰力量而不僅僅是海軍作戰力量的標誌。其次,航母是與經濟發展概念相聯係的因而具有攻勢性的軍事工具。沒有航母,我們在國際上任何重大涉我事件中,就不會有實質性的發言權;沒有航母,我們就不能對影響我海外安全的行為,在其初始階段實行製止;最後,沒有航母,中國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外利益就不會有實質性的保障,從而中國國內經濟就會因資源進口和利潤回流中斷而發生危機並由此阻礙中國崛起。

  至今還有同誌認為中國不需要發展強大的海權,批評“一些人對馬漢的海權論的崇拜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認為“中國始終無法在發展海上力量上傾注太多的資源(海軍要比陸軍昂貴得多)”。但問題是,如果不發展海權,第一個問題即東部的國民經濟命脈就保不住,再一個就是我們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得不到保證。同時我認為未來50年內,中國海權的發展目標不應當是美國式的無限海權,即海軍力量可覆蓋世界任何地方。中國未來50年的國家發展目標是小平同誌為我們製定的“中等發達國家”,與此相應,此間中國的海權還隻能是有限海權,其覆蓋範圍主要限於中國台灣及南沙群島等屬於中國主權範圍的海域。前麵說過,沒有海權,我們就不能享有與其他世界大國平等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的有保障的權利。但是中國的海權並非霸權。霸權是什麽呢?霸權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惡霸行為。中國不想放火,隻想為自己點一盞海權之燈。可這對霸權來說就不行,燈隻能由它來點。因此中國必須爭取本屬於中國的平等使用海上交通資源的權利。

  世界海權的核心———

  控製印度洋

  世界海權是一個體係,而這個體係的核心就是印度洋,因為世界資源最密集的地方在這裏:一個是馬六甲海峽,一個是紅海海峽。從拿破侖到彼得大帝、勃列日涅夫、小布什,都在爭奪這一個地方,最終決戰和妥協的地點都在北印度洋的中亞,決戰的目的都是為了控製印度洋。1907年英俄爭霸最終在阿富汗結束。美蘇冷戰的終點也在阿富汗。曆史上誰占據了阿富汗,誰也就占據了中亞;誰占據了中亞,誰也就占據了世界。

  尼克鬆和勃列日涅夫是比較早地注意到這一點的政治家。他們都看到爭霸世界關鍵是控製世界資源。環印度洋,特別是環北印度洋地帶是世界資源,尤其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於是這裏便成了20世紀70至80年代美蘇兩霸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最後蘇聯入侵阿富汗將這場爭奪推向高潮。冷戰後,美國一直試圖修一條從中亞經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終進入阿拉伯海的油氣管道線路。199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聯合石油公司副總裁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這條輸油管道問題舉行了談判。但是,由於阿富汗內戰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態度,美國一直無法達到目的。但2001年3月俄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建的從裏海沿岸的田吉茲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更令美國人擔心的是,中國也於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條從中國西部到東部沿海,全長4000多公裏的“西氣東輸”管道計劃。這條管道一旦修通,中國不僅會在經濟上受益,在政治上還將中亞國家,乃至東北亞油氣資源稀缺國家的利益與中國聯在一起。資料表明,布什事先得到“9•11”撞機的情報,這有點像珍珠港事件,與羅斯福一樣,布什成功地利用“9•11”事件幹成了西方人從來沒有幹過的事:他不僅獨控印度洋,同時還將美國的軍事力量深深地插入歐亞大陸板塊的中軸地帶即中亞地區。

  小布什沒有那麽多書生氣,但有時候有點蠻幹。克林頓有點像德國的俾斯麥,小布什有點像威廉二世。俾斯麥為政較穩,為了德國的統一和強大,韜光養晦,穩步前進。但是威廉二世有些亂來,到希特勒時德國就開始瘋狂。小布什最近又說伊拉克要怎麽著,我倒覺得他在瞞天過海。為什麽呢?他實際上想借打伊拉克調動資源使美軍在中亞地區深深紮下根來,並將封鎖中國發展的箍子卡得更緊。最終目的是要使中國成為抱在美國懷裏的另一個“伊拉克”。

  軍事觀念落後使中國近代兩次險些亡國

  中國在近代軍事技術革命中已經失去了兩次機會並由此兩次遭到幾乎是滅頂之災:

  第一次由於沒有海權,差點讓西方國家把我們中國給肢解了。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並為“八國聯軍”鎮壓。此後,中國陷入空前危機,洋人在中國東割一片土地,西割一片土地,中國瀕臨分裂亡國的邊緣。然天助我也,1914年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因此有幸脫險;更重要的是,這次機會使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西方洋人走後迅速發展,1924年北伐軍至少使南方地區政治統一,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從此中國開始上升。

  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日本在近代是在亞洲率先實行海權戰略的。日本政府自認為其本土太狹窄,資源缺乏,對海外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它還認為,日本從地理位置上看很像英國,因此它必須有強大的海權並有日本可控製的安全外圍國家和地區。1895年日本利用強大的海上力量擊敗亞洲最強大的中華帝國,並迫使清王朝割讓台灣。1905年又把俄國打敗。此後它在東北亞迅速擴張。1910年將朝鮮據為己有,緊接著占領中國東北、華北。當時日本大體上已建成了以日本為中心的地緣政治環境。假設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當時美國很有可能對日本在東北亞的勢力範圍實行妥協,由此帶來的後果必然是中國東部被肢解成幾個圍繞日本的衛星“國”。日本當時執政的是近衛文人政府,他們打算對華戰爭隻持續到汪精衛偽政權建立為止。但日本軍方不聽,1941年10月東條英機組閣,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940年襲擊珍珠港得罪了亞太另一個大國美國,由此便敗局注定。美國人參戰,在太平洋上把日本打敗,直接轟炸日本本土,日本自明治以來的一切“成就”由此全部灰飛煙滅。

  我們應該從這兩次災難中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呢?有人簡單地將此歸結為“中國經濟不發達”或“政治製度落後”,這顯然缺乏說服力。因為在1895年的時候,中國經濟遠遠高於日本,而1937年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較好的時期。我認為中國失敗最直接原因就在於我們的軍事觀念的落後。19世紀下半葉日本在亞洲率先接受製海權觀念,大力擴張海軍,這導致中國1895年的失敗。20世紀日本又注重製空權,中國在海上沒有製空權的情況下,在陸地又失去製空權,結果又是慘敗。而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國打敗也首先是從失去製海和製空權開始的。

  未來中國的海權不隻是海軍的事

  在中國經濟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們應在軍事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

  20世紀90年代之後,軍事技術發展最快也最見效的是依托於衛星技術的信息革命;其標誌是外層空間、空中預警和海陸空精確遠程打擊力量有機結合。外層空間信息技術、空中預警技術、陸海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這三大不可分割並有機聯係的技術鏈環是未來中國國防現代化必須攻克的關鍵。未來中國的海權不應當隻是海軍的事,它實際是國家總體國防力量的集中表現,它應是在外層空間、空中預警兩大技術鏈拉動和引導下,集陸海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並被應用於海上作戰的力量結構。

  我們這幾年國防工業的發展慢了點,但在外層空間領域我們沒有慢,雖然和國際上比差距較大。空中預警這一點我們遠未跟上。原因在哪兒呢?就在於我們長期買飛機。當然這有各種各樣的考慮,但是國防技術不是能靠買解決根本問題的。20世紀90年代迄今,國際鬥爭留給中國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今後不管經濟發展的任務如何繁重,中國的國防技術升級鏈條在任何時候也不能中斷。20世紀50年代迄今,國防建設的重要經驗應當是:市場的方式不能應用於國防戰略產業的發展。中國國防工業技術發展最快最好和最有效的時期是計劃經濟時期,國防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益不是在股市指數中表現出來的。國防是世界上唯一不能進入市場並由短期利潤主導的產業,它得按國家意誌有計劃地發展。開會時曾有同誌反駁說,你搞大型飛機、空中預警,可是你有沒有算過我們的投入產出和市場效益。我說毛澤東搞原子彈,其市場效益就是近40年的和平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安全環境,這是多大的市場效益!

  中國未來的定位是中等發達國家,但僅靠國內資源不足以支撐這個目標,所以我們必須參與世界資源分配。除非我們放棄這個目標,不然中國就必須擁有作為一個地區大國最起碼的海權。而達到這個目標的第一個台階就是統一台灣,其次是南沙地區。統一台灣是世界發給中國參與世界利益分配的第一張資格認證書。我們東部沿海一帶是我們的工業重心,統一後的台灣是保護我們東南沿海經濟“軟腹”的屏障,不能沒有;而南沙群島則是我們尋求中太平洋國際資源的最起碼的灘頭堡。沒有南沙群島,我們就對馬六甲海峽,對國際資源沒有一點控製力。另外,印美矛盾很有可能就是中美矛盾之後的下一個世界性的矛盾。屆時,從印度南部分裂印度就成了美國為首的西方海權國家的可能選擇。在斯裏蘭卡北部和南印泰米爾納德邦之間可能還會出現一個小國。美國不會允許在世界海權心髒地區存在一個核大國。

  東急西重仍是目前中國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在東部地區,美國將台獨火焰越挑越大,在西部地區,一場阿富汗戰爭使美國掌握了中國必須依賴的中亞石油的源頭。前者擋住我們的財源,後者卡住我們的能源。小布什上台以後把話說得很明白:中國是美國的潛在對手。有些人還抱有幻想,認為不至於吧。但美國就是要咬人,不管你是敵人還是恩人。國際鬥爭就是這回事。目前美國對中國的東西夾擊使我們的安全環境處於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困難的時期。但是,與英國的壓力曾使美國破土而出一樣,目前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也使我們在麵臨有史以來最大考驗的同時,也麵臨一次破土而出的巨大機遇。這是一個必須通過迎接挑戰才能獲得大發展的時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