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楊再攜小翁亮相 再次重申讚成去世後妻子再婚(組圖)

(2010-03-16 12:54:37) 下一個
老楊再攜小翁亮相 再次重申讚成去世後妻子再婚(組圖)

楊振寧攜夫人翁帆亮相 讚成去世後妻子再婚(組圖)

北京娛樂信報








 1月6日,在北京三聯書店,楊振寧(左)攜夫人翁帆出席《曙光集》新書發布會。新華社發。

  楊振寧近期攜妻子翁帆出現在三聯書店,參加他的新書《曙光集》的新聞發布會。麵對記者,楊振寧主動表示,自己與翁帆的代溝讓他意識到出版這樣一個文集的意義所在。而翁帆表示,“代溝”不需要解決,他們在幾年的共同生活中,已經慢慢地學會欣賞這種不同。

  現場

  楊振寧:代溝促成了本書

  新書發布會上,楊振寧發言第一句不是談書,而是“我跟翁帆是三年以前結婚的。”這讓記者驚訝,就連翁帆也覺得意外,睜大眼睛、眉毛高挑,轉過臉看著楊先生。

  楊振寧接著說,通過這幾年的接觸,他知道自己與妻子之間有代溝,“因為我80多年的經曆跟她比較短的經曆中所有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大家一聽就覺得這是很清楚的事情,可是真正天天有接觸,天天有這個感受後,跟你隨便相處一下是不一樣的。”他認為這說明了不同年紀的人對世上的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也因此,他覺得出版這樣一個文集還有點意思。



  1月6日,在北京三聯書店,楊振寧(左)攜夫人翁帆出席《曙光集》新書發布會。新華社發

  新書  合作中有差異

  《曙光集》精選楊振寧的50篇文章,包括論文、演講、書信、訪談、散文和詩歌等,還收錄兩篇談兩人感情的文章。署名楊振寧著,翁帆編譯,原因是翁帆將楊振寧的好幾篇英文譯成中文。

  翁帆的譯文,是否很好地把握住了楊振寧的意思?他回答說,翁帆中文的修養比他這個在美國生活60多年的人好很多,但兩個人對一些措詞、觀點不同。“比如,她覺得我寫的文章語法太受英文結構的影響。”楊振寧說:“今天中國的文字跟100年以前有很大變化,這種變化還在繼續。”他不讚成拒絕吸收外來的東西,但如果文字、語法中的結構跟中國傳統不一樣的,還是應注意的。

  《曙光集》摘選

  “我跟翁帆說,將來我不在了,我讚成你再婚。她說:‘我當然不會,你怎麽可以這樣講?’……我告訴她,讚成你將來再婚,是年紀大的楊振寧講的;年紀輕的楊振寧,希望你不再結婚。” ——楊振寧

  “編這本文集的時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著一個民族與社會經曆了許多變化與發展的階段,而像我這一代人很難有一樣深刻的感受,因為在我們懂事的時候,社會已經開始迅速地發展了。我從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書裏的熱情與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說是這二十多年間振寧的心路曆程——他走過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關心的,他熱愛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翁帆

  平常的夫妻

  楊振寧先生的妻子翁帆,結婚時28歲,現在應是31歲,可真人顯得比28歲還年輕。

  麵對這段超出常人想象的婚姻時,翁帆顯得大膽而勇敢;但記者麵前的她,顯得安靜而內向,很少與別人主動搭訕說話,事先與出版社說好不發言,麵對記者的提問,也是簡單幾句作答。

  新聞發布會之前,楊振寧在書店的咖啡廳裏與幾位朋友敘舊。翁帆對坐在對麵的楊振寧,並沒有想象中的照顧。楊振寧跟朋友說話時,和她說幫忙翻找書中某頁的圖片,翁帆似乎並沒聽到,楊先生自己翻了一會找到;說了好一會兒話,楊先生覺得口渴,跟工作人員要水時,被提醒水早放在了他右手的台子上,而翁帆也是這時才意識到丈夫渴了。當然,在發布會上,當楊振寧不能順利理解記者的提問時,翁帆會主動給楊振寧當“傳話筒”。

  有記者請楊振寧和翁帆在書中簽名。如果書是先遞給翁帆,楊振寧則隨意地在翁帆下麵簽名;而書如果是先遞給楊振寧,翁帆也是隨意地簽在楊振寧下麵。

  這個家庭中,大師級的丈夫不認為比自己女兒還小的妻子應該“依附”於他的身後,而妻子也不認為,年長自己54歲的丈夫需要自己特別照顧。與其他夫妻一樣,一切正常而平常。(記者趙明宇/文)

  翁帆:代溝不需要解決

  針對楊振寧說到的“代溝”,翁帆並沒有回避。

  她舉例說,楊振寧知道的電影和明星她不知道,而她知道的楊振寧又不知道。甚至在楊先生剛剛給新書起名《曙光集》時,她第一個反應是,這個書名很“進步”,而後才認為這是一個好名字。

  但在她看來,“代溝”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兩個人不同的經曆和感受,把對方介紹到彼此的年代中,這是好的事情。”她還表示,經過和楊振寧這幾年的生活,彼此已慢慢地學會欣賞這種不同。談自己婚後的變化,她表示變化很多,其中一個是她更加關注世界、關注社會的事情,而以前她的關注點更多地在於自己的專業和感興趣的業餘方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