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奇妙的九華山肉身菩薩 zt (圖)

(2010-02-19 06:35:51) 下一個



奇妙的九華山肉身菩薩(附圖)

2009-11-08 06:33:13


肉身菩薩係佛教用語,指以父母所生的身軀而能達到菩薩位者。《壇經》大師事略說,劉宋求那跋陀羅三藏懸記六祖為肉身菩薩。

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肉身”是指“即生證得菩薩境界,
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 肉身是“全身舍利”,《玄應音義》卷六載:“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別。”全身舍利即是高僧或大善知識示寂後,其身體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碎身舍利指焚燒後之遺骨。《金光明經》:“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隻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肉身。

九華山佛教供奉肉身菩薩的風俗來源於唐代地藏大師(俗姓金,新羅國王子),唐貞
元十年夏,大師無疾而終,弟子們遵其所囑,將大師遺體裝殮於石棺中,三年後開
啟,容顏如生,遂認為他是地藏菩薩降世,敷金供奉。

此後,凡九華山的和尚圓寂,都要將遺體保存一段時期(最短的七天,最長的三年),看能否成為真身。其裝殮方式也很特別,和尚圓寂後,將其遺體擦洗幹淨,盤成跏趺式裝殮於特製的陶缸中,在遺體的周圍塞滿木炭,直至頸項,頭腦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蓋塗以黃泥密封,置陰涼通風處存放。密封的陶缸隔絕空氣,木炭汲取遺體內的水分使之脫水幹癟。一旦遺體腐爛散發異味,就將陶缸底部的發火孔掏開,引燃木炭火化。坐缸隻是形成真身的外部條件,其內因取決於他們生前的修行道涵。長年食素不沾葷腥,注重修煉持久坐禪,必然氣脈貫通,筋骨幹連,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來臨,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進,使腹腸空空,體內脂肪和水分極少,這為死後坐缸蛻變為肉身奠定了基礎。但即便如此,能成為不腐之身的也是寥寥可數。隻有極少的僧尼一直保存著肉身,這樣在3年後開缸,就是“肉身菩薩”了。形成肉身後,首先是妝漆,3年後再妝上金粉,這樣就基本上可以把屍體與外界隔離開。

肉身菩薩寓含深刻的佛學思想。佛教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成語“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說的是殺人凶手也可成為佛。而肉身是否真的能夠成為菩薩,主要靠個
人生前的修煉。曆史上隻有少數高僧大德能夠成為不朽的肉身菩薩。但無論如何,
他們為求永生的人們帶來了一線希望。

傳說曾有一位西方傳教士來到印度某地,看到人們為迎接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而如
癡如狂。他輕輕歎息道:如果有一天耶穌基督的遺體被發現,全世界的20億基督徒
將會立即作鳥獸散。
親愛的朋友,你真的明白了基督與佛祖的區別嗎?


男子將父製成“木乃伊”



上饒一村民使用缸葬法使父親遺體3年不腐後用石膏塑真身像





孝子買進當地最大缸


  在我省這種南方的常溫狀態下,屍體竟然不腐爛。而本不具備古埃及那種地理環境,也沒有過多、過精的技術手段,卻能把屍體變成木乃伊。這對很多人來說,簡直不敢想象。但在上饒縣,村民林上水卻把父親林觀榮的遺體變成木乃伊,至今7年多不曾腐爛。

  12月8日,記者前往上饒縣羅橋街道辦事處下山居委會采訪,了解到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學到不少防腐知識。

  老漢留下遺囑要坐缸

  據林上水介紹,父親林觀榮生於1925年,一直務農。上世紀60年代末,父親突然對葷食有一種厭惡感,非要吃素,這樣一來,家裏燒飯菜倒成了難題。“當時,家裏鍋灶餐具有兩套,其中一套專門給父親用,一直用到臨終”。由於飯菜與家人不同,燒菜煮飯都不方便,人家過年時,父親卻一個人避開吃。後來,他父親便專程帶上大米和素菜,趕到附近一個叫“靈山”的寺廟,跟廟裏僧人一起吃。一來二往,父親跟寺廟裏的人都很熟悉。上世紀80年代,父親和同伴看到“靈山”山腳到山上兩公裏多的山路非常崎嶇難走,登山時膝蓋可以頂著下巴。於是,他們把附近的花崗岩鑿下來,一點一點通過人工鋪到山路上。數年下來,整條山路竟然變成近2000級台階,受到路過信徒的稱讚。“老人家70多歲還有這種毅力做善事,這成了我最敬仰父親的一個方麵。”

  林上水說,與僧人們接觸多了,父親對自己的殯葬方式有了個人想法。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父親就交代林上水,要求死後不用棺木,要坐缸。但林上水一直當耳邊風,心裏想著:“死後該怎麽辦,就不是您老人家說了算了。”

  孝子買進當地最大缸

  林上水的母親接著說,2000年2月12日,比自己大整整10歲的丈夫林觀榮患腦血栓疾病,治療20多天都沒說一句話,病也不見好轉。突然,3月9日,丈夫終於開口說話,還把兒子林上水叫到病床前,要林上水給丈夫林觀榮做好坐缸的準備。

  “我走到父親病床前,父親很清晰地叫了我的名字,再次跟我講起坐缸的事。當時,我覺得20多天不說話的父親竟又開口說話,很不可思議,心想也許這就是留遺囑的時刻了,我隻有按照遺囑去做。”林上水情緒有點激動地對記者敘述。

  林上水說,聽完父親的囑咐,他趕緊叫姐夫四處幫忙尋找陶缸。起初,姐夫找到一個,但怎麽都感覺小,根本容不下父親180多厘米高的身軀。後來,經過辛苦尋找,又找到一個當地最大、質地非常好的陶缸,還配搭一個跟這最大缸口徑相吻合的小缸。“這兩個缸隻是大小不同的普通缸,可以扣在一起,便於密封。”

  果然不出所料,3月12日,林觀榮滿意地永遠閉上雙眼。

  後輩安葬遺體費心思

  父親去世後的第3天,林上水請來專門的工匠,“我們按民間將遺體放進棺木的程序,先在大缸底部擺放為父親新做的壽衣和一張小木凳,然後將父親的遺體抱進缸,讓父親坐在小木凳上,雙手分別搭在兩個膝蓋位置。隨後,我們從親戚家挑來1筐質地較好的木炭,用一種比草紙更細膩的黃紙把精製石灰粉包裝好,一起放進缸裏,將遺體周圍擠緊築結,連脖子後麵都塞得緊緊的,但頭部露出。之後,我們又把同樣既不透風也不滲水的小缸扣在大缸上,把事先用桐油與石灰攪拌而成的漿認真糊在兩個缸的缸口,完全密封。”林上水一邊敘述,一邊給記者演示。

  處理完畢後,林上水在離家約200米遠的一塊自留地上搭建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把裝著父親遺體的陶缸放在裏麵,實行全封閉處理。

  千日遺體變成木乃伊

  按照林觀榮生前遺囑,坐缸千日之後要換成塑像。於是,林上水決定於2003年11月29日把陶缸打開。

  “當時,我心裏還真是有點怕,生怕父親的遺體腐爛得難看。可打開缸後,竟然發現裏麵所有東西完好如初,父親的遺體除臀部沒有幹透之外,跟木乃伊一模一樣,但比剛放進缸裏的時候變得更黑了。”林上水說,之前他聽人說過,坐缸不成功的遺體最終會腐爛變成白骨一堆,很難看。

  打開陶缸後,他又請來工匠,在木乃伊上麵糊上石膏,確保完全密封,塑造了一具父親的石膏真身像。後來聽說石膏真身像容易被盜,又按稍小的規格,用樟木雕塑一具副身像,並分別給穿上衣服。

  因林家家境一般,他隻好把兩具塑像擺放在兩層農家樓房的二樓主廳,陶缸則擺到二樓另外的房間。

  孝子感言缸葬開支大

  隻因聽了父親的一句遺囑,林上水一步一步按照父親生前的要求去辦理,卻發現缸葬的開支很大,也很費精力,如果不是為盡一份孝心,他很難想象自己會這麽做的。

  據林上水介紹,父親去世前和辦喪事期間,光醫療和治喪費用就花費2萬多元,之後還要塑像,經常要給塑像搞衛生、保養,等等,至少比火化多掏好幾倍的錢,這對一個隻做小生意的人來說,費用、時間和精力上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而且,不可能一直把塑像擺放在家裏,遲早得找地方安放,還要花費不少。

  解剖專家解不腐之謎

  據林上水介紹,他一直以為人死後屍體是僵硬的,但他在父親死後第3天卻發現,父親的遺體竟然是軟綿綿的,很容易就被抱進陶缸裏,遂懷疑是不是真有什麽“神靈”在支持父親坐缸,所以至今7年不腐爛也就順理成章。對此說法,記者采訪了江西醫學院解剖學教授、解剖教研室主任艾有生。

  艾有生告訴記者,人死後會有一段時間的屍體僵硬,醫學上叫作屍僵期,一般地說為24小時左右,而如果超過48小時,屍體自然會變軟,因此,林觀榮死後第3天坐缸時遺體變軟,完全是正常現象。

  對於屍體7年不腐現象,艾有生解釋稱,這跟林上水在父親坐缸前後使用的防腐材料有關。石灰、木炭均具有很好的吸水防腐作用,石灰還可以殺菌,而桐油則有防腐防蛀的功能。這些材料集中在一起,加上處於全封閉狀態,自然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

  艾有生認為,在醫學上,一般用福爾馬林(即甲醛)作前期殺菌處理,但林上水未作這些處理,並且未掏空內髒,因此林觀榮坐缸3年多之後,臀部仍未能幹透,也就很好解釋了。關於這一點,也是林上水目前最擔心的,他擔心塑像之後還可能發生腐爛現象。

  民政部門稱做法不妥

  林上水的做法是不是符合我國殯葬法規呢?記者為此采訪了鷹潭市民政局副局長何麗華。何麗華說,《殯葬管理條例》明確規定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她表示,盡管該條例沒有明確指出缸葬的做法是對還是錯,但林上水為此耗費比火葬、土葬更多的資金,就不符節儉辦喪事的要求了,因此在做法上不可取。她說,把遺體擺放在家裏,從情理上也很難接受。

  民俗人士讚同缸葬法

  記者試圖對全國各地是否有同類葬法作更多了解,結果通過百度搜索發現,原來這種葬法又叫“甕葬”,在我國一些地區發掘過曾有古墓采用這種葬法,曾盛行於東南沿海地區,其曆史可上溯至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但現實生活中,這種做法卻鮮見報道。

  湖南懷化民俗人士陽國勝在他的博客中寫道,去年1月底,他在湘西洪江市目睹一次葬儀全過程,采用的就是陶缸葬。他認為,采用陶缸葬古俗處理親人後事無可非厚,任何葬式都是對死者的合理處置,對生者心靈的自我安慰,曆史上的葬俗會隨社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從社會條件分析,傳統的棺木土葬大量侵占土地和樹木資源,社會已難以承受。而在一些城市,一些人對死者火化後依然實行二次土葬,同樣占用土地。陶缸簡易葬能解決諸多社會問題,如加以規範,有可能引導我國殯葬潮流。文/圖記者劉祚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