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震撼直擊:中國最富裕的村莊的真實麵貌(組圖)

(2010-01-23 03:07:14) 下一個
震撼直擊:中國最富裕的村莊的真實麵貌(組圖)

震撼直擊:中國最富裕的村莊的真實麵貌(組圖) 福建新聞網

核心提示:華西村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全村共有380戶,1520人,麵積0.96平方公裏。2009年,華西村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一)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這座龐大的村莊之城的老大哥,這一張照片,他正在給外地來的旅遊團講述自己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悟。83歲了,還是很有精神。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584310785028338921.jpg

 (二)老書記和他的天下第一村。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985116346852207504.jpg(三)村莊裏的偉人像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8349179958873462.jpg

 (四)龍,在村莊裏是最醒目的景觀之一。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29602856548449233.jpg

 (五)各個地方送來的賀禮,石獸,密集的排列在路邊。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1464664828861026946.jpg(六)巨塔,這是村莊之城的下一個標誌。前景的建築就是曾經和現在的標誌,金塔群。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108821792356970405.jpg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584050599190278808.jpg

(七)華西村裏的別墅群。這些統一式樣的農民住所,一度讓國人感到不可思議,財富在這裏膨脹。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891570333796479978.jpg(八)集體主義經濟一直史華西村高高舉起的大旗。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1625906577918924665.jpg

(九)村裏有座龍砂山,山上有座天安門,還有長城,以及世界各地的名勝古跡,當然都是仿品。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1040013817666898791.jpg

(十)幸福在園子裏。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740881052704494687.jpg

(十一)村莊核心地帶的金塔主塔,以及仿製的南京長江大橋。

華西村建328米高五星級摩天大樓引爭議(圖)

在建的摩天大樓挺立於華西中心村的西南角。

華西村建328米高五星級摩天大樓引爭議(圖)

別墅群簇擁下的華西金塔,它曾經是華西村的第一高度。

華西村建328米高五星級摩天大樓引爭議(圖)

並村計劃為華西村的發展空間擴張了廣度。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劉薇

一座328米的高樓將挺立在華西村的土地上。目前,這座高度在中國排名第8,被稱作“空中華西村”的摩天大樓正在緊張建設中,60層主樓已經封頂。

按計劃,20年前就已經住進別墅的華西村民們,即將完成居住質量的又一次提升——住進五星級的摩天大樓。然而,在這座摩天大樓不斷增高的過程中,爭議聲四起——不切實際?麵子工程?拉大“大華西”中心村和周邊村的差距?

華西村究竟要幹什麽?

空中華西村

“我們要建一個空中華西村1吳仁寶說。

吳仁寶,前任華西村老書記。他並不張揚的聲調裏,顯示出不可動搖的自信:“花20多個億建一座樓,對我們來說不算什麽。”

從2007年8月8日打下第一根樁至今,華西摩天大樓的工期正在按照籌備辦公室牆上的進度表穩步推進。施工24小時不間斷進行,每天至少有1000人奮戰在摩天樓的建設現常按計劃,大樓必須在明年6月試運行,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深圳帝王大廈的建造者,創造過“深圳速度”的中建二局,以10.6億的要價成為摩天樓的承建方。玻璃外牆、水暖裝修等工程,也被分包給同樣在業界享有聲譽的公司。

目前,摩天大樓初見規模——60層高的主樓已經封頂,三足鼎立,托起一個巨大的球體,5個空中花園,聯通三足。

這個設計方案,最終能在多個備選方案中勝出,緣於它的良好寓意——“華西明珠”的未來堅定穩固。墨綠色的玻璃幕牆和鋼結構顯示著現代氣息,5個空中花園的“金木水火土”風格又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吳仁寶向來提倡華西村的建築美學是土洋結合,他笑稱這是為了應付來視察的官僚主義者。“喜歡傳統的人,我就讓他看土的,喜歡現代的人,我就讓他看洋的,要什麽有什麽。”

按照項目規劃,“空中華西村”一共74層,地下兩層,地上72層,其中主樓60層,球體和頸部12層。

這是一幢集居注商務和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摩天樓。地下兩層是設備間和車庫,地上1到4層是公共區,包括會議室、娛樂中心和可容納所有華西村村民同時就餐的大宴會廳。頂上的球體分為5層,最高層是每天可接待15000人次的觀光平台。中間兩層是餐廳,其中一層是旋轉餐廳,規模世界最大。其餘兩層,是記載和展示華西榮譽的展覽館和設備間。

每秒十米的高速電梯,將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裏,把遊客從底層送到觀光平台。

從4層到60層的主體建築,將建成900多套公寓,提供給華西村村民居祝這些房間,將按照五星級賓館標準裝修。

“衣服直接送到洗衣房,吃飯直接到宴會廳,不用自己收拾房間,專業的酒店服務人員將為住戶提供高檔的服務。”華西村的村民們這樣描述將來住進摩天樓的幸福生活。

資金來源

328米——目前,中國的土地上超過這個高度的大廈隻有7座,全世界也僅有14座。

曾經有村民建議,要建就建個全國第一高樓。吳仁寶不同意這種做法,一則出於資金的考慮,二則不符合他的處世哲學。他說:“我一向主張,華西村既不大好,又不小好,一年更比一年好。”

“最初計劃主樓建50層,在2011年為華西建村50年獻禮,後來考慮到去年是建國60周年,改成了60層。”華西建設公司副總經理郭定安說。

建造一座328米高的摩天大樓,資金是首要問題。做事向來求穩的吳仁寶,不準備用銀行一分錢。

“25個億的投入,相對目前華西村的經濟實力,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2008年,華西村的淨利潤就已經達到35億元。”吳仁寶說,所謂淨利潤,就是繳了稅,給村民發了錢之後剩下來的可用資金。

吳仁寶最初考慮由村委會出資,後來為了分解風險,也為了讓村民享受到高樓盈利後的分紅,吳仁寶提出“村民集資建設”的構想:按照擁有資產的情況,200個在華西村最富有的村民,每人出資1000萬,成為摩天樓的業主和股東。

對於華西村的村民而言,1000萬並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他們可以繳納現金,也可以將自己在華西集團的股金,直接轉為摩天樓的建設資金。

“村民們都很積極,爭著要加入。”吳仁寶說,有些沒有入選的人,後來還找過他說情。

負責工程建設的郭定安說,到目前為止,資金已全部到賬,按期完工沒有任何問題。

郭定安認為,對於一幢328米、裝修豪華的摩天樓,25億的投資並不算多。“在別的地方,至少30個億。”

郭定安說,之所以能節省成本有兩方麵原因,一是土地是本村的集體用地,每畝的出讓價格僅為20萬元。二是30%以上的材料都由華西自己的企業,以接近成本的價格提供。

“說是25個億的投資,其實很多是我們自己的企業賺的。”華西村副書記孫海燕說。

增地計劃

“增地空中新農村”,這是吳仁寶給摩天樓取的名字,聽起來有點拗口,但它顯示了吳仁寶的政治智慧——打著節約利用土地和新農村建設的旗幟,更易贏得官方的支持。

“空中華西村”選址在華西中心村西南角,占地50餘畝。這裏是華西最早的工業區舊址,在建樓之前已經完成搬遷。華西村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個74層的摩天大樓為華西村節省了近400畝土地,相當於十分之三個華西村。

全國聞名的華西村,土地麵積隻有0.96平方公裏。到目前為止,煉鋼、紡織等產業,仍然是華西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人口增加帶來的住宅麵積需求和第二產業擴張需要的廠房,都使土地成為華西村發展的約束力。

吳仁寶通過各種努力,為華西村的發展尋找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從2001年開始,根據江陰市的政策,通過土地流轉,華西村陸續和周邊13個行政村置換了土地,聯合組成“大華西”。原來的華西村被稱為中心村,新合並進來的村子被稱為周邊村,土地麵積增加到35平方公裏,人口從原來的近2000人增加到3.5 萬人。完成土地流轉後,華西村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整個“大華西”,被“一山一河”分隔成三個功能區。龍砂山以北是農業區,張家港河以南是工業區,中間是生活區。

吳仁寶說,為了解決土地給發展帶來的約束,華西村想了很多辦法,包括到外麵去買地。但他認為,那樣離華西村的地氣太遠了。而向高空發展的摩天大樓,讓華西的“增地計劃”獲得了一種新的可能。

摩天樓效應

華西村建造摩天大樓的消息傳開之後,在深交所上市的“華西村”股票的股價一路攀升,還有股民專門打電話,詢問摩天大樓的建造情況。

孫海燕認為,還有一些好處將在未來顯現,比如,摩天樓建成後,將為華西村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未來,摩天大樓的產權將歸屬200個出資人業主。他們將組建專門的管理委員會,聘請專業的酒店管理機構,為業主提供貴賓級服務。

除了出資的200個人可以免費得到一套五星級公寓房外,其他房間也將對外出售或者作為賓館客房使用,“有錢的人都可以來買。”

除了這些可以預期的回報,摩天大樓的符號意義和由此產生的“名片”效應,對於圖謀加大力度發展第三產業的華西村而言,意義重大。

在對摩天樓未來盈利模式的考慮裏,遊客參觀收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華西村旅遊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每年到華西村旅遊的人數,保底數字是200萬人次。正常的旅遊時節,旅遊景點華西金塔的觀光層,總是擠滿了客人,觀光農業的溫室大棚裏,遊客摩肩接踵。最忙碌的時候,吳仁寶一天要在民族宮做六場報告。

這樣的景象,讓吳仁寶和投資的200個股東,對摩天樓未來的盈利前景非常樂觀。

出乎吳仁寶預料的是,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外的知名企業主動上門,希望把辦事處設在華西村的摩天大樓裏。

“這帶來的不僅僅是租金,還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先進的經驗,對華西村而言,這些東西更重要。”孫海燕說。

吳仁寶對這幢摩天樓的期待還要更多。他說:“建這個樓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縮短城鄉差距,提高村民的素質。以前說城鎮化,就是農民到城市裏,華西村要反其道行之,不僅要建高樓大廈,還要讓城市裏的人到農村來消費。”

    華西村:瘋狂生長 天天向上

    不斷突破新高度的華西村迅速擴張的背後,是村政治結構的變遷、財富的再分配以及社會結構的重新分層。

    大華西格局下,這個村莊早已具備中等城鎮的規模,但依舊叫村,他們不打算改。

    “隻是個稱謂,我們該改變管理方式的還是會改變,比如原來村裏沒有派出所,現在不但有了,聯防隊員也從過去四五個人擴展到幾百人。” 副書記孫海燕說,他笑著調侃:“難道一個省經濟發達了,就一定要改成國嗎?一個道理嘛。”

    周邊村的村民,對耗資25億造大廈頗有微詞,“華西不是總說共同富裕嗎?我們現在也是華西村的村民,為什麽這些錢不拿來改善我們的居住條件?而且建造這個大樓,也沒有征求過我們的意見。”

    “共同富裕難道就是平均主義嗎?共同富裕就允許財富差別。”孫海燕翹著二郎腿,再說投資建大樓的錢,是200個中心村村民集資修建的,大都是集團企業的老板或者頭麵人物,並沒有動用村裏的錢。“3萬多人,都一起參加也不現實。”

    在很多華西中心村村民看來,“華西村的發展,也是當初的苦幹得來的。剛剛並進來的村民,不能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樣的待遇,否則太不公平了。”華西村社會因為財富差別出現了明顯的分層。

    最底層的,是那些遠道而來打工的年輕人,每個月800~1000元工資,住在沒有抽水馬桶的集體宿舍裏。還有一些短暫逗留的打工者,則混住在60元一天的多人宿舍裏,睡到半夜常會發現,鄰床換了張麵孔。而要洗澡,也得到走廊盡頭的水房,熱水器一次隻能供三個人洗,否則就得等一個小時,等水燒熱。半夜上廁所也頗不方便,得穿過冰冷的走廊,借用合不上窗戶的茅廁。

    稍微富一些的,就是周邊村,沒有持股或者少量持股的村民。最富裕的自然是中心村村民,他們住在3層或者4層的別墅裏,結構複雜,每一層都是一套總統套房,碩大的浴缸可以躺下三個成人,一邊泡著澡一邊看掛在牆上的閉路電視。而臥室大的甚至可以並排放下5張斯諾克台球桌。家家都有背投或者等離子電視,外來的打工妹當傭人,每月800至1000元。

    每逢大年初二,村莊都會召開萬人大會,老書記出麵,給村裏的老人發長壽獎金,給青年人發新年禮物。大廈建好後,大廳可以擺2000人的宴會,到時候將中心村的村民都召集來,吃團圓飯,老村民們說,這是鄉土之情,不能淡了。

點擊圖片翻頁

點擊圖片翻頁

src=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10-01-23/01081_640268968598005343.jpg

家村共榮體

老書記無處不在,另一個意思是,他的子孫無處不在。

老書記一家28口,四鄉八鄰都稱道:“老書記一家是千年難遇的興旺之家。”大家都猜測,當年吳家祖墳一定葬在龍穴上。這話的依據是,華西村北側背靠一座名叫龍砂的山丘,迎麵則是長江下遊難得的好港口——張家港,被認為風水寶地。這些說法,又被寫進《(華西村)天下第一村紀事》中。如今山上修建了“天安門”,又沿著山脊修了段長城,山坡還能看到別的世界名勝的等比仿品。後來這些景觀被統統圈起來,叫做世界公園,120元一張門票。

現在領著華西村人“看得更遠的”,是老書記的四兒子吳協恩。

老書記的大兒子吳協東曾在外地做木匠,後來回村幫父親開發華西,如今是村黨委常委、常務書記,又是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據說他知識麵寬,被村裏人稱作“萬寶全書”。

二兒子叫吳協德,當兵複員後曾在縣級機關工作,後來回村,現在是村委副書記,集團公司常務經理兼副董事長,另外還是上海香港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三兒子吳協平,如今是集團公司華西旅行社總經理,該旅行社2009年業績全國排名第四。

而老書記唯一的女兒,則是華西村“鐵姑娘”隊員,如今和丈夫一起,是村裏第二大經濟支柱,他們建成了年產麵料千萬米、百萬套成衣服裝的大型紡織服裝城,經營華西村牌麵料,仁寶牌西服。

第三代裏,老書記的大孫女吳潔現任華西幼兒園園長,孫女婿孫雲南是華西外貿、服裝、毛紡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二孫女吳芳是鎮黨委副書記,孫女婿李慶,是村黨委副書記、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在村內宣傳資料中這樣寫道,老書記的兒孫“拿下的可用資金,占華西總量的90.7%”。

老書記在位48年,紅了48年,退位後依舊和這座不斷長大的村莊一起,紅色不改,這在很多人看來很不容易。

其實,吳仁寶也有過滑鐵盧,1975年,他已經是明星村官,被上級提拔做了江陰縣縣委書記,至1985年,其間他一身兼兩職,一頭管著縣城,一頭顧著華西村。但後來因為大氣候,1980年他不再做縣長,又回村專心做村官了,開始華西村的“造廠”時代。事後他給華西村總結:“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廠,90年代造城(城市化),新世紀造人(提高人的素質,變城市人)”。

中國過去的60年裏,明星村和明星村官好多案例,比如大寨的陳永貴,大邱莊的禹作敏,結局令人唏噓。

吳仁寶曾和禹作敏交情很深,禹作敏落馬後,吳仁寶曾跑到山西大寨,在陳永貴墓前鞠了三躬,並給大寨送去幾個合作項目,他說他最佩服陳永貴,“有本事,是硬幹出來的”。然後他又做了一件事,寫了一首村歌,核心句子就是:“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

而提起另一個以集體經濟著稱的河南南街村,華西村副書記孫海燕對《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兩個村之間是友好村,不便多說,老書記其實還是欣賞南街村的,隻不過,他們是前集體經濟,我們是後集體經濟罷了。

兒子主政,老子還總會來“摻和”,每個月5日,村委會都要開經濟分析例會,老書記必到。

在關鍵時刻,退休的老書記總是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次是在2003年,兒子剛接班,鋼材市場掉了風向,老書記立即出手,指揮老部下拋空庫存,一個月後,價格果然大跳水。另一次就是在2009年金融危機來臨前,當年4月,老書記再次提出隻出不進,減少庫存,又一次避免價格跳水導致的損失。

這甚至讓很多經濟科班出身的年輕人詫異,老書記能未卜先知不成?

有人真的信了這個,但也有村幹部說,老書記每天看新聞聯播,保持與時俱進。

生長的村莊

午夜12點已過,華西村夜已深沉,村莊西側空地,尚待封頂的大廈靜默無聲。

2002年開始,華西村開始兼並周邊的16個村莊,重新規劃統籌,變成13個村,其中一個為中心村,即老華西村,另外12個被統稱為周邊村,“大華西”一下子長大到30平方公裏,人口3萬。

所謂並村,就是土地集中使用,13個行政村的村委會,仍存在並獨立處理村務,土地的所有權也仍歸屬原集體經濟組織。

吳蘊芳如今是“大華西”黨委副書記,分管周邊村土地和環保,她曾是合並前的前進村的村支書。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早在1988年,當時的華西村已經是億元村,而相鄰的前進村卻窮得很,當時也搞了個紫金管廠,但一直虧損,到1988年時,老本都耗光了,工資拖欠了兩年,村裏的幼兒園和村幹部也領不到工資,“真要崩潰了”。這時吳仁寶就找到她,拿了30萬,解決了拖欠的薪酬,然後又拿出500萬,幫著前進村辦了一個化工廠,又到上海染化廠找了8個工程師,做技術支持,又派華西村的人來廠裏蹲點,慢慢的,廠子有了起色,原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又回村進廠打工。

類似的幫扶還發生在另外幾個周邊村,比如華明村,該村原來的黨支部書記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當初吳仁寶給錢幫著投資,說了一句話:“賺了算你們自己的,虧了算我吳仁寶的。”

說實話,吳仁寶最初幾年幫扶周邊村的行為旁人並不能理解,這實在是個吃力不討好且沒有利潤回報的事情,有人於是背後說吳仁寶是個“傻子”。

幫扶了10年多,陸續有周邊村來找吳仁寶,能不能給點錢,幫扶幫扶。這倒讓他覺得,這不是辦法,後來,就想出了“大華西”一分五統的村莊兼並模式。

所謂的一分五統,屬於吳仁寶的聯邦概念。原村實行自治,是為“分”。而聯合起來的“大華西”,則實行經濟上的統一管理,幹部使用上的統一、人員使用統一、村民福利的統一、村建規劃的統一。

最大的好處,就是土地可以最大化地統一規劃,不浪費,不扯皮。村委副書記薛洪高說,以化明村為例,合並前,該村2380人,每人每年收入為7000元左右,而那時種地更不賺錢,一畝地一年毛利潤隻有不到200元,土地撂荒情況不少。

合並後,村裏的土地流轉歸入大華西集體規劃使用,原來前進村村民每畝地流轉補貼為1500元,交給村民自治委員會,再按比例下發給個人。而失地村民,可以在集團企業謀一份職業,老弱病殘的,則由集團公司每月按時發放150元勞保補貼,另外還有每個人650~850元的口糧補貼。

“這些錢,可以直接拿現金,也可以留出一部分入股,年底分紅。”吳蘊芳說。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心村和周邊村所持的股份差距比較大,一個是周邊村還沒有形成持股的廣泛習慣,另一個參股時間晚,整體份額自然也小。

當時,並村土地流轉時,都是各個村支書代人到各家去簽字,薛洪高說,村民的簽字很主動。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現在的華西10村,原來的蔡化村,是最晚並入的。他們村很多村民反對,覺得並入大華西要遭到盤剝,失去自由,特別是當時的村支書,他想,如果合並,自己在大華西還有位子嗎?

吳仁寶也不勉強,將它留下,並留下“十村”這個代號,繼續兼並其他村,11村至16村分獲囊中,“遲早他們會進來的。”吳仁寶也不急。

一年半後,該村看到周圍合並的村子都翻新了房子,賺了錢,開始改主意了,最終主動提出申請並入。

吳蘊芳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如今建造增地新農村大廈,除了象征意義外,也是想集約土地,這座大廈目前占地麵積21畝,建築麵積達到20多萬平方米,按照現在大華西人均0.45畝來計算,可以節省400~500畝土地。那裏原來是服裝廠和鋁型材廠,如今統一規劃到了工業園。

大廈尚未竣工,已經成為華西村對外宣傳的新標識,金塔下的郵局裏,一張印有大廈圖案的虎年新款賀年卡要9塊錢,而有金塔圖案的才1塊5毛錢。另外,村中心廣場那的露天舞台,也掛上了大廈的效果圖,電腦PS出雲霧繚繞的感覺,彰顯其世界15高國內第8高大廈的姿態。街上的村民也已習慣給有人介紹新大廈的特殊之處。

其實,這並不是華西村要建的唯一之樓,在江陰外灘,一座名為“華西龍大樓”的大廈正在醞釀中,主體麵積或為48萬平方米、建築麵積為60萬平方米,投資60億,118層,高538米。

並村後,另一個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原來種地不賺錢,土地撂荒嚴重,而國家又要求18畝紅線不動搖,現在,“大華西”耕地集體耕種,雇傭工人,“這其實有點像國外的農莊了。”吳蘊芳說。

分層的社會

大華西格局下,這個村莊早已具備中等城鎮的規模,但依舊叫村,他們不打算改。

“隻是個稱謂,我們該改變管理方式的還是會改變,比如原來村裏沒有派出所,現在不但有了,聯防隊員也從過去四五個人擴展到幾百人。” 副書記孫海燕說,他笑著調侃:“難道一個省經濟發達了,就一定要改成國嗎?一個道理嘛。”

周邊村的村民,對耗資25億造大廈頗有微詞,“華西不是總說共同富裕嗎?我們現在也是華西村的村民,為什麽這些錢不拿來改善我們的居住條件?而且建造這個大樓,也沒有征求過我們的意見。”

“共同富裕難道就是平均主義嗎?共同富裕就允許財富差別。”孫海燕翹著二郎腿,再說投資建大樓的錢,是200個中心村村民集資修建的,大都是集團企業的老板或者頭麵人物,並沒有動用村裏的錢。“3萬多人,都一起參加也不現實。”

在很多華西中心村村民看來,“華西村的發展,也是當初的苦幹得來的。剛剛並進來的村民,不能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樣的待遇,否則太不公平了。”華西村社會因為財富差別出現了明顯的分層。

最底層的,是那些遠道而來打工的年輕人,每個月800~1000元工資,住在沒有抽水馬桶的集體宿舍裏。還有一些短暫逗留的打工者,則混住在60元一天的多人宿舍裏,睡到半夜常會發現,鄰床換了張麵孔。而要洗澡,也得到走廊盡頭的水房,熱水器一次隻能供三個人洗,否則就得等一個小時,等水燒熱。半夜上廁所也頗不方便,得穿過冰冷的走廊,借用合不上窗戶的茅廁。

稍微富一些的,就是周邊村,沒有持股或者少量持股的村民。最富裕的自然是中心村村民,他們住在3層或者4層的別墅裏,結構複雜,每一層都是一套總統套房,碩大的浴缸可以躺下三個成人,一邊泡著澡一邊看掛在牆上的閉路電視。而臥室大的甚至可以並排放下5張斯諾克台球桌。家家都有背投或者等離子電視,外來的打工妹當傭人,每月800至1000元。

每逢大年初二,村莊都會召開萬人大會,老書記出麵,給村裏的老人發長壽獎金,給青年人發新年禮物。大廈建好後,大廳可以擺2000人的宴會,到時候將中心村的村民都召集來,吃團圓飯,老村民們說,這是鄉土之情,不能淡了。

以後會引進一座大超市嗎?

“或許吧,暫時沒考慮”,孫海燕說。他也知道,一個大型超市對一個小鎮或者村莊意味著什麽。在美國,一家沃爾瑪能在幾個月內迅速瓦解一個偏僻小鎮的傳統社會習慣、人際結構以及行政管理製度的演變。

老書記吳仁寶現在在做一件事,就是建設了村營養配餐中心,推廣健康飲食,這是一個有趣的鄉村生活實驗。他想改變村民們不好的飲食結構和習慣。

1月18日,入夜,此時的金塔旁,雕刻在屋頂上的龍頭兩眼放光,從龍嘴走進去,是一條長廊,遊人不多,偶有頑童踏著閃光的滑板來此玩耍,也有開著快車的摩托少年呼嘯而過,留下沉悶的馬達聲回響。

長廊兩邊掛滿了圖片,不同年齡的老書記變換著姿勢和笑容,正望著你。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