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蝸居 國外窩心 海歸也常鬧心 海外華人咋寬心?zt
(2009-12-31 01:18:21)
下一個
國內蝸居 國外窩心 海歸也常鬧心 海外華人咋寬心?
2009-12-30 07:06:29
國內蝸居 國外窩心 海歸也常鬧心,海外華人咋寬心?
(最近為了不“蝸居”,買房置家,忙得團團轉,多天不寫,手癢癢不說,新年要到,不說點辭舊迎新的話,心中總覺得缺點什麽,於是,便有了這番感慨。)
前兩天與上海的一位朋友聊天,談到電視劇《蝸居》。我問他《蝸居》為什麽遭禁?他說不知道。不過他告訴我,他自己早就看完了,《蝸居》全劇在上海播過,不知道為什麽現在又不讓播了。說話間我便詢問了一下上海的房價,這才是我看完《蝸居》後最關心的問題,難道國內買房真的那麽難嗎?我自己本打算在國內買上一兩套呢,這下豈不泡湯了?
可能因為他經常與外界打交道吧,他明白地告訴我說,“上海的房價已經高到連你恐怕也買不起了。”“光今年這後半年,有些地段的價位已經飆升了40%!現在每平米要2萬元。”
我的天!這樣看來,國內現在的房價比《蝸居》裏描寫的還要恐怖了。難怪《蝸居》會發燒,也難怪《蝸居》會被禁播,那不是給正在買房,準備買房,或沒能力買房的人們的怒氣火上澆油嗎?這樣看來,電視劇《蝸居》不播也罷。
也難怪很多國人要蝸居,這樣高的房價,不“蝸”行嗎?聯想到自己,為了解決美國特色的“蝸居”問題,前陣子將2000尺的住房擴大到4000尺。由於最近房市不景氣,換算成人民貝大約每平米1萬元,就這樣自己還覺得很吃力呢。所以,我這個美國的富裕中產階級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確實買不起房,回國也得“蝸居”。
海外華人多半已經解決了“蝸居”的問題,不是有人曾經輕蔑的說,“在國外,房子大到可以鬧鬼,可這有什麽用呀?”言外之意是,物質享受滿足了,精神上又空虛了。這種人過煩了國外安穩的生活,住夠了國外寬敞的獨立屋,心中開始向往國內的燈紅酒綠、職場官位、舞廳小姐……。大房子這個當初的美夢,有朝一日成真以後,又變得這樣不那麽美了。當年的留洋精英們,這時幻想的是,官場上一呼百應,情場上美女如雲,商場上日進鬥金。夢想大家都可以有,但能圓夢的畢竟隻是少數。所以說,很多海外的華人很窩心不是。
還有更窩心的,80-90年代來美的人,20年來經曆了三次經濟危機,第一次是90-91年,第二次發生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再有就是這場金融危機了。對於90年的第一次危機,我們感受不深,不是不嚴重,而是因為我們大多在讀書,而且也是剛剛來美,消費非常有限,感受不大,最多找工作可能難點。第二次危機對搞IT的人群打擊較大。我認識很多人,在IT最熱的時候改行去學電腦,等畢業了,也就失業了,因為正趕上IT大裁員。不少人改搞房地產,學會計師。房地產在本世紀初確實熱絡的一陣子,無奈,好景不長,這幾年又開始走下坡路,直到金融海嘯爆發,將困難推向高潮。經曆這三次震蕩起伏,年輕人到了中年,中年人跨人老年,好機會都沒趕上,你說冤不冤?所以很多在國外的人不“蝸居”但很窩心。
如何不窩心?在中國形勢“風景這邊獨好”的大環境下,很多人想海歸。關於海歸的利害得失,網上談論的很多,不可能有一個標準答案,要具體到每個人。很多人回去了,風光了,也並不表示每個人都會風光。首先,回還是不回就有一番掙紮。回去了,怎麽去適應,怎麽去玩轉,又有一番煎熬。回去的,也成功了,會不會又學會了《蝸居》裏宋思明的太極功夫,把兩邊都安撫好呢?如果不是,又免不了“彩旗”與“紅旗”的爭奇鬥豔。就連功夫老道的宋思明最後還是栽了,你能保證一路暢行無阻嗎?
更不幸的是,如果你饑不擇食地海歸,可能會成為最不得誌的一族,嚐到既“蝸居”又“窩心”的滋味,就像前陣子鬧得挺凶的海歸博士跳樓、跳水、擺地攤之類,何苦呢?
人生有很多方程式是很難解的,最好解的一個可能是當年考大學以及後來選擇出國,好像隻有一種解法,也就有一個答案。想當年,多少人沒有獎學金也來留學,出來打工也幹,再苦再累也心甘,那是什麽勁頭!如果現在的年輕人回頭看《北京人在紐約》裏的角色,會把他們當傻子。去美國就是為了在餐館刷盤子?中國人真的就這麽廉價?所以,我覺得海歸創業的就不能太計較暫時的得失,要有我們當初留學生的創業情懷和開拓精神。
話又回到我和這位國內朋友的談話,他勸我們這些海外華人,如果自己身體好,年輕,在國內有些人脈,或者想為國家人民做點貢獻,回國闖闖是件好事。如果自己單槍匹馬“闖關東”,幻想淘得最後一桶金,最好收住這個念頭,在國外享受你們的大房子,寬車子,深院子,還有錢買不到的安逸、平靜和平淡,因為你們擁有的正是我們所朝思暮想的東西呀。
新年之際,希望我朋友的話能為您帶去一點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