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獨特訪歐路線 解讀中國對歐政策 zt
(2009-10-17 06:15:29)
下一個
習近平獨特訪歐路線 解讀中國對歐政策
--------------------------------------------------------------------------------
中評社 2009-10-16 17:06:27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近期對歐洲展開為期兩周的訪問。這是習近平擔任國家副主席後首次到訪歐洲。在習副主席到訪的五國中,有三個是中東歐國家。加上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6月才到訪過的斯洛伐克和克羅地亞。短短五個月,中國國家高級別領導人已經五度訪問中東歐。中國國家高級別領導人對這一地區如此高頻率和高級別的出訪,表明中國已將這一地區的政策將納入對歐政策的整體框架之中,並正成為中歐關係發展中的新亮點。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有著友好的傳統曆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發展雖有起伏,但總體上呈向前發展趨勢。雖對於中東歐範圍存有爭議,但一般認為“中東歐”主要包含三大區域共15個國家:狹義的中歐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巴爾幹國家(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及西巴爾幹五國,即克羅地亞、波黑、塞黑、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
50年代,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處於全麵發展時期;60年代,雙邊關係受中蘇關係逆轉的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摩擦乃至破裂;70年代後期,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開始回暖,許多國家為中國重返聯合國做出了積極貢獻。80年代末90年代,多數中東歐國家新政權上台,出於內政轉變和外交西靠的需要,各國相繼提出了以加入北約和歐盟為優先目標的“融入西方”戰略,致使雙邊關係趨冷。
2002年,歐盟委員會根據“入盟標準”對十個中東歐正式候選國(除西巴爾幹五國)所作的達標評估報告指出,這些國家在政治上已基本形成了多黨議會民主製度,三權分立框架也初步確立,並具備了確保國家機構穩定的能力;在鞏固與深化民主、遵守法製、尊重人權及少數民族權利等歐洲基本價值觀方麵也取得了顯著成效。2002年底,歐盟哥本哈根峰會正式做出決定,於2004年5月吸收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八個中東歐國家入盟,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入盟日期定於2007年。2003年6月在希臘召開的歐盟—西巴爾幹國家峰會上,歐盟首次確認了西巴爾幹國家“未來成為歐盟成員國的前景”。
進入新世紀後,特別是近三年來,中東歐國家對外政策逐漸走向成熟,對外關係朝均衡方向發展。在優先發展與美歐關係的同時,中東歐國家越來越看重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關係。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已將中國納入重點發展關係的對象國之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高層互訪增多,經濟合作突飛猛進。
中東歐國家外交政策近年來的調整是基於其國家利益和經濟利益考慮。同樣,加強與中東歐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也符合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中國與西歐的關係現已日臻成熟,中東歐將成為未來中國對歐政策的亮點。首先,中東歐地區蘊含巨大商機。中東歐地區經濟總量超過俄羅斯。中東歐地區人口超過已經超過1億,占整個歐盟27國總人口的比重超過20%。現在波蘭的人均GDP僅為歐盟平均水平的60%,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市場容量巨大。
其次,中東歐市場已與西歐市場高度一體化,基礎設施較為健全,且進入門檻較低,因此可將中東歐作為中國商品和資金進入西歐的“橋頭堡”。中東歐地區地廣人稀,適合加強農業方麵的合作。
第三,中東歐地區的80%的人口受過較高程度的教育,勞動力素質較高,但勞動力成本卻大大低於西歐。適合中國企業在此設立麵向歐美市場、對勞動者素質要求較高的企業。
第四,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中東歐在歐盟的作用將進一步增大。由於中國與中東歐的各方麵依存越來越深,預計未來中東歐對華政策會延續當前的友好政策。與其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有助於製定更加友好的對華政策。
第五,中東歐地區由於與中國曾具有同樣的曆史經曆和政治、經濟體製,中東歐具有較為良好的對華民意基礎。尤其是老一輩中東歐人對華十分友好。中國已用60年來與這一地區建立友好關係,如此良好的民意基礎應該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