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麵對麵:回中國,是對的!
送交者: 杏林子 2009年09月21日19:49:15
時間:2009年9月17日
地點:深圳中心書城
人物:王康霖(以下簡稱Lin),26歲,韓國海歸.
“生於海南島,從小也受到島文化的熏陶,沒有絕對的意識,總是以一種相對意識自居:隔著一條“河”,沒有按部就班,總是選擇性的吸收外界的精華。長年奔波於大江南北,豐富的生活經曆是多元文化積累和多元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Lin在博客上這樣介紹自己。
英氣逼人王康霖
"回中國,是對的!"
Lin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創業型80後海歸,自信,樂觀。"回中國,是對的!"Lin滿臉堅定,微笑著一字一頓地說出這句話。“雖然中國有一些條件不是很好,作為一個設計師,我曾經有到NIKE公司工作的機會。但是,你在國外扮演的角色跟在國內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就算我以後去美國繼續深造,我也是會回來中國的。”
Lin計劃著以後有機會還要去美國深造,韓國隻是他的一個中轉起跳站。為何如此堅定回國創業?Lin從一個側麵介紹說,他的一個香港朋友Stephen的態度給他打了一枚強心針。Stephen非常看好中國設計行業的發展,他認為十年後中國將會是設計行業內最頂級的國家。Lin回國後和另一合夥人創辦了一家設計公司——深圳市影世紀數字科技有限公司。Lin希望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後,到美國學習設計管理。
“我們(韓國)不是你們國家的附屬國”
Lin本科畢業後,報考了北京理工大學的研究生,並因此獲得了去北理工與韓國的友好學校學習的機會。Lin在北京一邊打工一邊學了半年的韓語之後,於2007年開始了他的兩年韓國之旅。
在出國前Lin的一位韓國老師的一次課上,對於“留學”的經典闡述讓Lin記憶深刻:“你們留學要學什麽?出國是塑造一種形象,一種個人形象。韓國隻是一個起點,一個跳板,你可以通過這個跳板看這個國家,看看這個世界,站在世界的角度看看中國。”
到韓國後的第一節課也讓Lin非常難忘。他的一個韓國老師說:“我們不是你們國家的附屬國。”近年韓國的文化軟勢力擴張,從韓劇的肆虐就可見一斑。Lin在韓國的兩年感受之一是,韓國的文化受外來文化侵略非常之大,從他們的語言中可以體現出來。韓語夾雜著許多英文和中文的混合詞。韓國是一個沒有曆史的國家,其文化嚴重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為內心的自卑及強烈的憂患意識,才把孔子、書法、農曆節日等說成是韓國的,甚至還申請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整個社會有些浮躁……可喜的是中國人有個最大的優點,是他國比不了的,是中國人的大度。中國人容納萬川,麵對這些是如此的坦然”Lin的一篇博客如此寫道。
2008年北京奧運會Lin回北京觀看奧運會開幕式,他認為開幕式中展現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部分是對這些事件的有力回擊。
學習其他民族的優點,完善自我
Lin感慨韓國找工作的經曆。往一些有名企業投簡曆的時候,招聘人員會告訴你,你的缺點是什麽,你有哪些不符合他們要求,這是對求職者的一種尊重。在國內,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在答辯的時候用的是英文,這樣會給自己加分。因為這樣的話感覺上就上了一個層級,給韓國導師的印象分也很好。在韓國,你要是說英文,小女生會非常崇拜你。我們在韓國的時候聽SHE的《中國話》,每當歌詞響起’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感受很深刻。”
然而,Lin的一個韓國朋友,教4歲兒子開始學中文,並稱“學中文是一種戰略性的選擇”。
“創業,選擇一個整合資源比較容易的地方”
“創業要做自己擅長的事,要專業,要專注。”Lin的一篇博客如此寫道。
“在硬件上中國比韓國好很多,但是在軟件上還需要向韓國學習,比如說服務意識,在中國的某些餐館,服務人員的臉上是沒有微笑的。而在韓國和日本,你隻是問路,有些路人會很熱情地會帶你到目的地去,感動之餘你真的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不過,對於服務意識,Lin說,從韓國回到深圳,會有一個心中獨白:“哇,還是韓國好”,但是從深圳去到內地其他城市,內心獨白就會變成:“哇,還是深圳好!”
家人在深圳是Lin來深圳創業的主要原因。深圳的創業環境(比如一些新型企業的管理模式)以及深圳對海歸創業提供的優惠政策也是吸引Lin的原因之一.
“理念要一點一點的灌輸,從工作的點滴中傳播你的理念。做好自己,才能影響別人” Lin近期的一篇博客寫道。
80後眼中的海歸群體:30%定律
在Lin接觸到得海歸群體裏麵,有30%的人確實是很強的。Lin很樂意與這樣一群人互相學習、交流。
有一些海歸,身負著“海龜”這個巨大而沉重的外殼,對薪金的要求過高,最終變成“海待”。由於現在國內人才貯備比較豐裕,供多於求,所以對薪金不切實際的要求也抵消其作為海歸派所具有的優勢。
“我會讓我的孩子在國內讀完本科再出國”
不建議高中畢業就出國
關於海龜二代,Lin希望他的孩子在國內讀完本科後再出國。“太小出國,自我識別係統還沒有形成。在國外,中國人喜歡紮堆,老紮在一起沒什麽不好,但是對於深入了解當地民情、文化、社會不是很有利。而且海外的富二代們喜歡紮堆在一起談論,今天喜歡買什麽車,明天買什麽奢侈品等等,惡性攀比,不利於成長。”
最後,用Lin在博客裏麵的一段話來結束此文:
“全能的設計師,總是填補著藝術家與企業家、投資家、工程師之間對話的空白,與兩者間的對話是決定項目成功的關鍵。良好的溝通才能產生“火花”,疏通思維渠道,保證項目正常運行。能與藝術家興致高昂的談藝術,談創想,也能與企業家,工程師理性的分析,落實工作——這便是我的工作--協調、執行”。
http://oversea.tigtag.com/UploadFiles_2934/200909/200909211130399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