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德國家庭的教育原則 zt

(2009-06-29 12:20:18) 下一個
德國家庭的教育原則

zt

在研究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方麵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有了家庭教育的觀念,另一方麵當今的家庭教育功能在削弱,一方麵是家長把家庭教育的任務放在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特長培養,另一方麵是更多孩子厭學、逃學,甚至棄學、犯罪。 4

美國的心理專家在研究本國青少年犯罪問題時發現,這些孩子中的許多人來自富裕的有產階級家庭。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為能太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使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在他們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在我國更可能是獨生子女家庭的特殊形式孩子被溺愛著,因享有太多的“特權”從而失去了“規則”的理性準則。
#

在這方麵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觀察和實踐,他對此予以確認。

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


麵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個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做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麵玩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認為我應該先寫完作業再出去玩。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麽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製。德國的孩子在學校裏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生活方麵,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

“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

/ l) p6 d7 c) [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隻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嗬斥,警察也會將他扣留,學校、社會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複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看成是無可置疑的事情。

“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裏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鬥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幹點什麽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孩子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做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向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對他給以警告,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後母親賽裏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做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髒衣服”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隻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髒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麽麵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隻能做出很‘遺憾’的決定。”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做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係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