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如何發現《拉貝日記》 (圖)

(2009-04-25 07:41:50) 下一個

如何發現《拉貝日記》


朱成山



2009年04月21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李奶奶凝望拉貝雕像

主創扶李奶奶坐下


´壓縮成原來三分之一的拉貝故居

Ö÷´´·öÀîÄÌÄÌ×øÏÂ

´óÍÀɱÐÒ´æÕß³öÑÝ¡¶À­±´Èռǡ·£ºÏ£ÍûÄܹ»±¨´ð

À­±´¹Ê¾Ó²»ÆðÑ۵ĴóÃÅ

´óÍÀɱÐÒ´æÕß³öÑÝ¡¶À­±´Èռǡ·£ºÏ£ÍûÄܹ»±¨´ð

壓縮成原來三分之一的拉貝故居





  4月14日,中德合拍影片《拉貝日記》新聞發布會在南京拉貝故居隆重舉行,拉貝雕像前擺滿該片中方演職人員敬獻的鮮花。
  人民圖片


  4月底,中德合拍影片《拉貝日記》將在國內各大影院陸續上映,值此之際,10多年前“拉貝日記”的發現以及所引起海內外震撼的往事,又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眼前。

  1996年10月9日,一個標有“拉貝關於南京戰爭資料”的郵包,從德國柏林寄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收件人是作為館長的我。我當時心生納悶,甚至對它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原因是約翰·拉貝這個名字雖然在紀念館征集、收藏和展出的資料中多次出現,但1938年5月,拉貝在德國作南京大屠殺演講時曾受到納粹黨的迫害,後以身份不便為由,婉言謝絕參加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此後下落不明。他是否留下文字或照片等資料,一直是個謎。

  這份尋找了58年,能為南京大屠殺曆史提供有力佐證的珍貴史料,又是如何從德國直寄本館的呢?

  原來,1995年8月,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為南京大屠殺一書專程來本館采訪,我曾委托她代為征集當年留在南京的美國、英國、德國等外籍證人的資料,其中就有拉貝先生。1996年,張純如通過德國教師協會網絡,查訪到曾在柏林某中學擔任過英語教師的拉貝的外孫女賴茵哈特夫人,才知道拉貝已於1950年在柏林去世,但幸運的是,“拉貝日記”則完好無損地保留在其子女手中。經張純如勸說,賴茵哈特夫人親自將87頁的“拉貝致希特勒的報告書”複印件寄給了我。

  1996年12月12日,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邀請賴茵哈特夫人訪美舉行新聞發布會,首次公布了拉貝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日記,引起世界關注。人民日報等媒體迅速報道了這則消息。我應約寫了《約翰·拉貝其人其事》、《日軍屠城鐵證》、《珍貴的曆史證詞》等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拉貝及“拉貝日記”,一下子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熱門話題。

  拉貝於1908年來中國,1938年4月回柏林。南京大屠殺發生時,他任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由於德國人的特殊身份,他被推舉為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會主席,主持3.86平方公裏安全區保護工作,最多時保護著25萬中國難民。當時,拉貝每天不分晝夜,奔走在日軍暴行發生地點,阻止日軍施暴,還每天將日軍暴行寫出詳細報告,同日本大使館交涉並提出抗議,同時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了500多件慘案,詳盡記錄了日軍攻陷南京後對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作為日本盟國的德國公民所寫下的日記,其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

  在德國發現拉貝親屬和日記,南京人民開始了一係列銘記拉貝的活動。

  1997年1月5日,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幫助下,本館正式接受了拉貝親屬捐贈的“拉貝墓碑”。同年4月,江蘇教育出版社和江蘇人民出版社派人專程去柏林,聯係購買“拉貝日記”中文版權,隨後在南京編印出版《拉貝日記》,在廣大讀者中引起前所未有的共鳴和好評,而德文、英文和日文版的《拉貝日記》相繼出版,更引起世界廣泛關注。

  同年9月,我們舉辦了“拉貝先生文獻資料展”,專門邀請賴茵哈特夫人和她的丈夫來南京參加。賴茵哈特夫人親手將“拉貝日記”全套複製件,以及80張當年美國人約翰·馬吉和德國人克魯茨現場拍攝、由拉貝親筆注明時間、地點和內容的南京大屠殺曆史照片交給了我。我陪同賴茵哈特夫婦參觀了拉貝在南京的故居,她一眼就認出來,並回憶說1937年她6歲,曾趴在樓上的小窗戶看南京的城牆,隻因日軍侵華戰爭開始,她和外祖母多拉才離開了南京,她也是那段曆史的見證人。我們一起前往西門子公司南京分部,為拉貝先生的銅像揭幕。這是拉貝親屬戰後第一次訪問中國。對此次中國之行,他們十分激動,認為中國人民沒有忘記拉貝。

  1998年12月6日,我去德國訪問,賴茵哈特夫婦冒著大雪到柏林機場迎接,然後帶我們直奔拉貝墓地。在那裏,我們恭恭敬敬地向拉貝先生鞠躬獻花。在賴茵哈特家裏,我們接受了她捐贈的3隻木箱,據說這是拉貝當年從南京裝行李用的,“拉貝日記”就是存放在這些木箱裏帶回德國的。

  此後,拉貝的親屬與南京之間仿佛架起一座橋梁,他們多次訪問南京,紀念館與拉貝親屬也經常通信。現在,3隻木箱以及拉貝先生當年在南京使用的信箋、雪茄煙銅套、難民贈給拉貝的條幅等文物,在本館史料陳列廳對公眾展出,每年有500萬以上的觀眾從寫有“可以寬恕,但不可忘記”這一精辟話語的展板前走過,“拉貝日記”精選的片段也製作成中英日三種語言的展板,呈現人們麵前。2006年12月1日,拉貝故居重新修繕,辟為拉貝紀念館並正式對外開放。南京還準備資助拉貝親屬,在拉貝故土德國漢堡修建一座拉貝紀念館,讓拉貝精神長存世間。

  2005年8月,我曾應邀在德國電視二台北京辦事處接受了關於“拉貝日記”的采訪。當時,德國北德意誌電視台正在播放他們根據“拉貝日記”製作的紀錄片《南京1937》。采訪間隙,他們告訴我,德國電視二台計劃拍攝一部這一題材的電影,並告訴我拍攝進程會持續3至5年。5年過去了,這部影片終於麵世。我堅信,這部由中、德、美、英、日等國演員合作參與精心拍攝的曆史巨片,一定會讓更多的人認識拉貝,了解拉貝,銘記拉貝!


(責任編輯:厲振羽)

她可能是中國電影史上年齡最大的群眾演員,也可能是“表演”最真實的群眾演員——她的名字叫李世珍。

  在即將於本月29日公映的戰爭史詩巨製《拉貝日記》中,這位82歲的老奶奶客串演出了一個難民,而她本人就是當年被拉貝拯救過的南京百姓之一。李奶奶表示:“第一次演電影,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報答一下拉貝,他救了我們那麽多人的命,我們卻沒能為他做點什麽。”

  以南京大屠殺期間國際安全區為背景的中德合拍影片《拉貝日記》被譽為“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故事主角約翰拉貝被那時的中國人稱為“洋菩薩”,而這位曾經庇護了25萬中國百姓的納粹黨員卻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甚至被人遺忘。他在南京小粉橋的故居已縮小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很不起眼,不少路過的南京市民都不知道這裏曾經住著一位“洋菩薩”。

  前不久,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和《拉貝日記》的中方主創團隊拜訪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和拉貝故居,實地了解了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王中磊坦言:“我自己以前對拉貝這個人真的是不夠了解,隻知道有這麽個人,有這段曆史記載。一開始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也隻是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故事,大的時代背景下很具體的人和事跡,是吸引我的題材。後來,隨著拍攝的進展,我對這個題材和拉貝這個人的認識不斷加深,對這部電影的期待附加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我覺得這部電影不僅對中國人有意義,更大的意義是展現給國際看,它是彩色的,溫暖的,救贖比屠殺更值得銘記。”

  據透露,該片的德國製片人拿到版權後做了長達10年的籌備,導演決定接拍這個電影之後也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寫劇本和做研究,甚至親自到南京住了一年半。為達到真實感,這些德國主創還千辛萬苦取得了紀錄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資料,更找來當年浩劫的幸存者親自出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