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中國小說在德國是遭排斥的庸俗文學

(2009-02-17 14:17:04) 下一個
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中國小說在德國是遭排斥的庸俗文學

--------------------------------------------------------------------------------

記者




由於發表“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著名言論,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曾引發空前的關注,也招來了不少中國當代作家的“忌恨”。昨日,受聘南京大學“海外兼職教授”的顧彬來寧澄清,自己遭到了不少媒體的“誤讀”。“我隻是說一些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況且有的媒體還說我養貓養狗,去年我來華7次,請問我哪有時間養這些?”這次來到南京,愛“放炮”的顧彬對於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的批評來得更為猛烈——阿城的時間都用來寫劇本了,非作家才寫劇本!張賢亮是商人還是作家?全是性和罪,難道還不是庸俗文學?他強調,“我知道我的評價問題不少,但是我堅持我的觀點。

  澄清媒體誤讀——批評中國當代文學遭“封殺”

  顧彬現為德國波恩大學漢學係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及現代文學和思想史的研究。有學者笑稱,顧彬的本行是神學和哲學,但他隻有在無聊時才研究自己的強項。作為著名漢學家、詩人、作家和翻譯家,顧彬已出版 《紅樓夢研究》、 《中國詩歌史·從皇朝的開始到結束》、 《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著作。這次在暌違30年後來到南京,顧彬表示,充分感受到了南京的變化。顧彬的漢語據說很好,但跟他交流中文,時常會感覺有些費勁。

  近年來,顧彬頻繁來華交流,連他自己都感歎,在中國做了太多報告。顧彬在一些高校的“敢言”,還導致不少已承諾的邀請沒了下文。2006年,顧彬接受“德國之聲”記者采訪時,回答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相關問題。如今顧彬感覺挺“無奈”,“其實我是隨便回答的,現在還有記者請我談當時提的一些問題,有些采訪歪曲了我的觀點。比如說我認為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其實我隻是說有些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我不可能否定中國1949年以後的整個文學。”顧彬表示,自己和許多中國作家都是朋友,由於他們所具有的開放性,“這不會影響到我們之間的友誼,否則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再見麵了。”

  顧彬對有媒體不實報道他的私生活也表示不滿,“有些報道弄得我的好友、妻子都對我有看法,像我根本沒時間養貓養狗,有的媒體就能編故事,其實說的跟我沒什麽關係。”

  中國小說在德國——竟是遭排斥的庸俗文學

  在完成《20世紀中國文學史》這部著作時,1949年以後的中國文學是最困難的部分,顧彬說,如何評價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一直困擾著他。“其實我是想發出一種呼救聲,許多中國朋友也勸我別寫,因為一點價值也沒有。”

  顧彬毫不避諱地講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德國遭遇的窘境。在1974年以前,他從來沒有看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也沒有聽說過魯迅是誰。“我的愛好在於唐宋時期的文學,到中國學習以後,中國老師向我介紹了魯迅,研究魯迅以後,我才發現,他是了不起的作家。實際上也有許多優秀的德國作家讀過魯迅,也跟著他寫過不少作品。”但是,現在的德國讀者對魯迅的興趣越來越少,印刷精美的《魯迅全集》乏人問津。“在波恩大學開設中國現代文學的課程,幾乎沒有學生會來聽。我在80年代德國‘中國文學熱’時期培養的一批翻譯人才,一個個都走了。”這些冷遇讓顧彬開始思考,自己過去對中國文學所作的翻譯介紹是否存在問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夠不夠了解?

  顧彬認為有些作家很垃圾的言論被斥為“辱華”,可此次顧彬又出驚人之語。“我說的並不算什麽嚴厲的批評,許多德國作家其實並不歡迎中國作家,他們根本不看中國小說。”顧彬自己也說,一些當代作品令他感覺相當無聊。在許多德國讀者眼中,中國小說屬於庸俗文學,一般隻有沒有什麽文學水準的人才會看。“1949年至1979年時期的中國文學無法遠離政治,1992年以後的文學則與市場太過親密接觸。小說不能從內在看人,而是從外在看人,描寫城市寫不出城市的味道,老舍筆下的北京太棒了,現在有誰能真正寫出北京的味道?”在他眼中,中國當代文學簡直就是一個“重症病號”,在許多中國人聽來存在偏見,太多苛責,也難以理解。

  把脈中國作家——七宗罪要一一治療

  顧彬甚至開出了一張處方:學好外語;尊重傳統;學好中文;不要急於把作品拿出來發表,就讓它在抽屜裏鎖上20年;不要親近市場;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麽高,“你問100個中國作家,誰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總會說,我!而你問100個德國作家,他們的答案總會是別人!”……

  有關中國作家的“七宗罪”,持“精英派”主張的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給出了聽來有些絮絮叨叨、連篇累牘的批評。“中國當代作家為什麽缺乏內在力量?力量去了哪裏?去了市場!”;“中國作家不互相幫助,而是互相輕視,很可怕”;“一些中國作家對文學的態度不嚴肅,文學不是遊戲”;“德國人對像張賢亮那樣的作家也有看法,他究竟是作家,還是商人?”;“我跟阿城一直有交往,我希望他早上起床以後,先寫好自己的東西,再寫劇本。如果從早到晚寫劇本,我有點接受不了,在德國,隻有非作家才寫劇本”;“餘華、莫言為什麽在美國這麽受歡迎?英語世界最好的譯者將其作品譯成了英文版。餘華作品在波恩大學開的朗誦會那麽成功,但他自己根本聽不懂!”顧彬還強調,好作家一定要學好外語。實際上,作為作家、翻譯家的顧彬還是以漢學研究和翻譯著作受到同行的認可,“我的同事也不認可我是作家”,顧彬的老實交待讓人忍俊不禁。

  不過,他對於庸俗文學的批評,令人印象深刻。“中國作家太主張性和罪了,這是庸俗文學。作家應該有自己的語言,中國作家有嗎?很難說。”南大文學院教授王彬彬表示,顧彬的關鍵詞還在於語言,盡管我們對他的一些觀點並不認同,但是一個老外所謂“中文太差”的批評,應該會讓中國作家感到羞愧。“文學是語言的存在,要是語言沒了文學性,就不應稱其為文學。光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語言卻粗鄙不堪,那就是垃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