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等等一大批在新文化運動後崛起的闖將,是否對被困在自家後院的一批可憐又可悲的女人,犯下了滔天大罪?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鬱達夫、郭沫若、徐誌摩這4個人,分別代表著雜文隨感、小說散文、戲劇考古和現代新詩的最高成就,他們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路先鋒,也都是中國思想解放的先驅;更為可貴的是,他們還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典範。活著的時候,他們相互之間有的有聯係,是好朋友;有的是表麵上的朋友,背後是仇人;有的根本就是水火不能相容。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十分相似的人生際遇——那就是都有過結發妻子;都毫不留情的拋棄了結發妻子;都因此在中外文壇上留下了令人遺憾的千古罵名。
曆史學家和撰寫文學史的家夥們都比較一致的認為,朱安等4位女人,他們的不幸是封建禮教造成的;“誰叫他們服從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而嫁給了一個根本不喜歡自己,也不願意了解自己的男人呢?”此話當然沒有過錯。
問題是,作為中國“思想解放先驅”的魯迅先生、鬱達夫先生、郭沫若先生,他們確實有權利追求個人的幸福;但是,他們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時,卻忘記了自己家裏還有一位急需解救的女人。這些男人們,他們應該有能力解除婚約,解除名存實亡的舊式婚姻,協助那些女人走出自家的深宅舊院,從肉體到精神,幫助她們,服務她們,解脫她們,解救他們。
但是,從過程到結果來看,大文豪魯迅先生沒有這樣做,位居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一言九鼎的郭沫若先生也沒有這樣做。最可怕的是:第一,他們甚至連一丁點的努力也沒有。第二,他們還心安理得地讓這些女人為他們的長輩效勞到死,剝奪了朱安、張瓊華等人作為女人的最後一點點尊嚴與幸福。
他們是否對這些可憐又可悲的女人,犯下了滔天大罪?
於是,我們看到了朱安這個可憐的女人,當她竭盡全力為魯迅的母親端屎端尿的時候,魯迅正和他親密的學生——許廣平君在上海灘攜手散步。她日複一日的伺候著魯迅那個虛偽透頂、自私透頂也無知透頂的母親,希望有一天大公子會“回心轉意”,可是,朱安等來的是“先生與許廣平在上海的結婚照。”
這個女人也許一生都沒有接近過大文豪的肉體,可是,她卻是他名義上的妻子,從20歲不到“結婚”到1936年10月19日淩晨1點魯迅病死,這個女人隻能活在周家的舊院子裏,活在周家的家譜裏,活在魯迅這個偉大而卑鄙的男人一生堆積起來的文字的背後。
讓今天的人們十分傷感的是:得知魯迅死去,“她身披重孝”,在魯迅像下設置了祭奠的靈位,又供上文房用具,和丈夫生前喜歡的煙卷、清茶和點心。朱安至死也不知道他悲涼而淒慘的一生其實是魯迅這位男人帶給她的呀!
和朱安相比,張瓊華也好不到哪裏去。她對那個偽君子丈夫郭沫若的思念,一刻也沒有停歇。在獨守空房的漫長歲月裏,她把郭沫若寫的7000多字的《家祭文》一字不忘地全部背誦下來。足見郭大師在他心中有多少份量。1939年7月,郭沫若父親去世,回家奔喪的郭沫若看到的是滿頭白發的張瓊華。已經在國民政府擔任要員的郭沫若,良心也許受到了一些譴責,他向這位“妻子”深深鞠了一躬,這一躬竟使守了一輩子活寡的張瓊華感到了極大的滿足。之後,忙著補辦與於立群的婚禮;之後,郭沫若繼續在各種女人中間周旋,直至死去也沒有再拉一拉張瓊華的手;毫無疑問,張瓊華的一生,都隻是郭家一個保姆,一個傭人而已。
相對而言,孫荃還算是比較幸福的。從小熟讀“女四書”和“列女傳”,能詩能文,在浙江杭州鄉下算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好女子。1921年鬱達夫趁放暑假從日本回國,與孫荃完婚。婚後,孫荃為鬱達夫生下一兒兩女,這樣一來,孫荃也算是一個完整的女人了。在她的身上,誕生了憂鬱詩人鬱達夫的後代。孫荃為鬱達夫守活寡之後,就吃長素,念佛誦經,沒有再嫁。1978年3月29日逝世,享年82歲。
和朱安、張瓊華相比,風流才子徐誌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簡直太幸運了,因為及早被徐誌摩遺棄,而改變了她的命運。否則的話,1931年之後,那個哀怨的寡婦,不是陸小曼而是張幼儀了。
被徐誌摩遺棄以後,張幼儀很快就振作起來,他進入德國的學校學習幼兒教育,五年後回國。之後,上海一家女子銀行應聘做總裁,自己還打理一家公司,拜師學習國學,過著十分充實的生活。離婚後的張幼儀獨自撫育兒子,孝敬徐誌摩的兩位長輩,還為他們送終。徐誌摩死後,張幼儀居然每月寄錢幫助徐誌摩的遺孀陸小曼。台灣版的《徐誌摩全集》就是在張幼儀的策劃下才得以麵世的。
張幼儀去世的時候是89歲,也許應了一句古話——好人好報。她和朱安、張瓊華、孫荃等幾個被遺棄的女人,都比他們的夫君長壽了許多。不同的是,好像隻有張幼儀一個人看清了男人的真麵目。
而張幼儀一生都沒有去詆毀那個傷害她的無情的男子徐誌摩,也沒有去詆毀那個悔恨了一輩子的悲情女子陸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