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美國體製改革 zt
(2009-01-19 14:54:13)
下一個
柞裏子:展望美國體製改革
唱改革高調的人即將就任,能期望美國出現多少實質性的改革麽?竊以為不能。為何而以為不能?不是因為他高調唱完之後旋即卻起用一大幫舊朝元老,以至令其競選時的鐵杆粉絲們懷疑上當受騙。因為什麽?因為他所高唱的改革,原本就隻是措施性的,並不涉及政策,更遑論體製。比如,他反對出兵伊拉克,卻全力支持以色列。出兵伊拉克,隻是執行美國中東戰略的措施。支持以色列,才是美國中東戰略的政策。又比如,他批評如今弊病百出的醫療保險,可他提出的醫療保險新方案,隻是對現存製度的修補,而不是從體製上更新為類似西北歐、加拿大等地的全民醫療保險。修補,隻是措施上的改革,徹底更新,才是體製上的改革。
但凡新總統上任,無不麵對措施改革的機會,而新總統一旦上任,也罕有不利用這機會者。既然他高唱的改革,僅限於措施的範圍,他所想做的,自然不過是踵襲與重複曆屆總統的舉措而已,其實並與實質性的改革無緣。
美國如今所麵臨的困境,不是措施上的改革所能挽救的。不從體製上來一次更新,美國難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下場。那燕,不是去年的燕,是舊時王謝堂前的燕。
如何著手體製改革?擒賊先擒王。當從總統選舉開始。美國如今的總統選舉,名之曰民意,其實已經淪為金錢的交易。但凡善籌款者,無往而不利。比如,八年前灌木叢雖然木訥、雖然笨拙,對手架不住他的財源滾滾。八年後的奧巴馬雖然不白、雖然稚嫩,對手也架不住他的財源滾滾。
善籌款,是本事,不錯;是難得的本事,也不錯。然而,善於籌款者未必善於治國。遠的不說,剛剛卸任的灌木叢就是一例。不過,花費接近天文數字的金錢從事競選活動之弊,其最者尚不在此。何在?在於拿人者手短。拿了人家那麽多錢,上任之後能不買賬?所以,美國的總統將如何執政,早在競選之時就已經被捐助大量資金的利益集團所挾持,難得從美國全民的利益出發。如何改?製定如下法律:
一切團體、組織,包括公司、工會、教會、基金等等,皆不得以任何方式參與或資助任何競選人或任何競選活動。
個人政治捐款,總額每年不得超過$100美金。
競選人不得動用個人資金從事競選。
所謂金錢,也包括變相的轉換。比如,媒體的免費宣傳或偏袒的報道,就是變相的金錢資助。所以,除去以上三條之外,還得附加一條:一切媒體不得就競選表態、不得對任何參選者發表任何評論。
有以上四條立法,總統的競選方才能在金錢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也才能使當選總統具備充分的獨立施政基礎,而不淪為利益集團的工具。
美國如今依然實行的選舉人投票法,是曆史的妥協陳跡,早已不合當今的國情。不僅無善可述,而且流弊眾多。比如,總統競選本應是麵向全國的政治性活動,卻經常因選舉人製而成為爭取某個或某幾個在經濟與政治上皆無關大局的小邦的一小撮選民的技術層次的努力。又如,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的投票,經常因選舉人票數的大局已定而成為多此一舉的廢票。最大流弊,自然是獲得多數選民票者,未必能勝出。遠的,也不說。近在8年前的戈爾、灌木叢之爭,前者之所以敗,後者之所以勝,正是獲得多數選民票反而敗落,獲得少數選民票反而勝出的例子。如何改?取締選舉人製度,施行全民直接選舉法。
如今美國總統任期四年,可以連任兩屆。近來美國總統罕有不戀棧者,為有第二春,第一屆時無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得罪各方神聖。還沒幹上兩年就又為競選連任而分心、而奮鬥。結果如何?第一任上自然大都是一事無成。連選連任成功之後,想幹點兒事情留名史冊了,無奈時不我予,更架不住不出兩年又難免不被下屆競選活動所幹擾。如何改?取締連任製,不得有第二任。改四年的任期為六年。如此,總統方才能上任伊始就全力以赴而無後顧之憂。
能指望新任總統推行這樣的改革麽?好像不能。為何不能?資格與資曆並淺,麵臨棘手的經濟危機,躊躇滿誌於充當美國曆史上首任非白總統的角色,家有老小,…
資格與資料並淺,麵臨棘手的經濟危機,皆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且不說奧巴馬其人本無體製改革的願望與誌向,即使有,二者並淺兼危機之當前,絕對難以起步;即使勉強起步,也難得成功。
何以知其躊躇滿誌於充當美國曆史上首任非白總統的角色?從其大張旗鼓、鋪張浪費於就職典禮而後知。倘若真有體製改革的願望,倘若真有體製改革的手腕,絕對不應放過利用就職典禮的絕好機會一顯示之。如何利用?取締勞民傷財、一事無成的就職慶典,代之以在辦公室中發表一次實質性的就職演說。倘若他能為此,誰能不刮目相看、扼腕相歎?
即使並無如今的經濟危機,大張旗鼓、鋪張浪費地搞什麽就職慶典,已屬平庸碌碌。在如今經濟危乎殆哉的局麵之下,仍舊搞這麽一次盛況空前的慶典,其不智,與三大汽車公司第一把手乘坐專機去行乞,並無二致。或曰:用於慶典的錢,不是民脂民膏。幹卿底事?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與三大汽車的生意,原來又何嚐是關民脂民膏?用錢不當,結果就都成了納稅人的負擔。或曰:慶典活動可以提供就業機會。不錯。不過,AGI的海灘爬梯難道不也提供了就業就會麽?何以厚此而薄彼?
“家有老小”的“老”,指“老婆”。上班之時日理萬機。回家之後,上有老婆下有小孩,還能有多少時間深謀遠慮於體製改革?絕對無多。所以,選總統,還是選個業已邁出he或she的階段、步入it境界者為上。嘿嘿,不是講笑話。當年克林頓如果已過不惑之年,想必可免摟瘟死雞之惑。
至於美國的經濟困境,牆街的瓦解隻不過是引發災難的導火線,而並非災難的根源。根源何在?或以為在貪,或以為在管理,其實皆為隔靴搔癢之說。美國經濟的症結之所在,一言以蔽之,在勞工成本過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勞工成本過高,其來有自。不過,由於美國的生產力長期高踞世界首位,由於政治與技術的因素致使勞工市場未能及時國際化,美國勞工成本過高之危害,遲至近十五年來方才為有識之士認識清楚。有識之士始終隻是少數,如今執迷不悟者依然多如過江之鯽。誰執迷不悟?但凡支持工會、反對利用國外勞力資源者皆是執迷不悟之輩。
美國生產力之所以高,與美國勞工的素質、能力從來關係甚微,主要依仗的是技術、生產規模、與生產管理方麵的領先。換言之,美國勞工隻是美國生產力高於其他國度的受益者,而不是創造者。在冷戰結束之後,在中國市場開放之後,在訊息技術與網絡技術致令國際間的距離大大縮小之後,勞工市場的國際化,如水之走下,勢在必行,無可逆轉。但凡妄想通過行政手段挽救美國的勞工市場者,隻能落得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下場,把美國經濟引入死路。
如何改?但凡上市公司,一律取締工會。令勞工的價值回歸市場的價值,而不是人為的價值。如此,美國的生產成本才能夠不為工會所挾持從而喪失國際競爭能力。依靠外國勞工無利可圖之時,公司自然會就地取材,雇用美國本土勞工。這才是挽救美國勞工市場的正道,也是從根本上挽救美國經濟的唯一可取途徑。舍此之外,別無可求。
或問:美國公司難道不應當無條件優先雇用美國勞工麽?不如此,難道不是不愛國?難道不是奸商?但凡作如是想者,皆存在兩點誤解。誤解之一,在牆街上市的公司,其實無所謂美國的公司,而是全球全民的公司。既然從全球全民吸收資本,其經濟負責的對象自然是全球全民,而不是限於美國勞工。誤解之二,公司的生存完全依靠經濟效益,賺錢則生存,虧損則倒閉。如果美國不降低勞工成本,雇用美國勞工的公司很難同雇用外國廉價勞力的公司競爭,結果不是倒閉,就得如三大汽車公司一樣向政府伸手(結果極可能仍不免倒閉)。自己既不能生存,如何承當社會就業的負責?
誰能是推動經濟體製的改革的理想人選?很不幸,絕對不是工會力挺、力挺工會的新任總統。
綜上所述,可見什麽?可見美國當有的政治體製改革與急需的經濟體製改革,目前皆無開啟的希望。能是誰的福?自然不能是美國人的福。能是國人之福麽?未必。美國的政治雖然與中國關係不大,就經濟而言,中美兩國卻已經踏在同一條船上。地位的不同,充其量隻是船頭船尾之別。船頭下沉之後,船尾還能漂浮多久?下沉之後如何辦?美國不可依靠,得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