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 zt
(2008-06-08 00:05:08)
下一個
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
送交者: 潘湧 2008年6月06日09:44:28
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
人是進化來的,還是上帝造的,世上沒有人能侃得清,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隻能憑信心相信或不信。因為人類曆史發展太久遠,又沒有永久的方法做記載,沒有原始記錄,叫法官怎麽判決啊。我們能看到的是父母生我們,我們又結婚生兒育女,這點沒有人會看走眼吧。
如果說吃喝拉撒睡是人的第一本能,那麽生兒育女就是人的第二本能了,這一點身體發育到一定時候,不用教誰都會,需要教的是如何把握住機會,生得更科學一點。我個人認為人還有第三本能,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超過自己,龍鳳呈祥,人在這方麵是沒有嫉妒,沒有私心,人與人關係是最完美的,也是人心真善的最高境界。同時人還受虛榮私利原罪心理的驅使,對兒女的期望值過快過高,使兒女偏離了正常的發育成長軌道,這點稍有不慎,必會釀成大錯。我這裏再舉偉人培養愛子為例,他們在培養問題上過於加快了步伐和速度,都是想把二十多歲的愛子急急忙忙培養成一代君王,最後造成千古遺憾。一是毛澤東培養毛岸英決定出兵朝鮮,打了一場沒有必要朝鮮戰爭,不僅毛岸英意外身亡,而且中美韓百萬人血染疆場;二是林彪培養林立果,急於中蘇開戰,盲目發布“一號號令”,後來叫毛澤東揪住不放,決心拿掉接班人位置。
就常人來說如何培養愛子,我看一是教會愛子會愛護自己的身體,二是如何選對行。這裏說的選行實際上是教愛子如何自立,避開強烈競爭,而不單純靠興趣愛好行事。這裏僅舉繪畫為例,現在紐約曼哈頓地區聚集著七萬個來自世界的大小畫家,新手想擠進去已實屬不易,搞不好還得餓死。那麽愛好繪畫的美國人他們是如何生存的呢?在New Haven我見過不少。年紀輕一點的多在不太忙的書店,咖啡店和藝術品店打工,以此來啟發靈感,年紀大一點的多在美術館和博物館找一份旱澇保收的差事,在此基礎上再發展自己的藝術。我認識一位美國陶藝畫家,他在家裏有一個大型工作室,但他的正式工作是Yale Peabody博物館售票的,而且一幹就是三十年,當然在外多打Yale的牌子了。
人一生哪有一帆風順,誰沒有溝溝坎坎,做人應該順境中夾著尾巴低著頭,逆境中應該昂起頭挺起胸拍著胸脯吹大牛。這一點千萬別忘了告訴愛子,特別是那些有培養前途的好孩子。實際上處於逆境中的孩子這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而不是責備。我十六歲時空軍開鬥爭大會鬥我,母親見了我說,這些孩子中就你表現最好,最有氣質。二十一歲時我在軍隊辛辛苦苦四年,連隊領導仍不給我提幹,母親來信說,穩住情緒,按兵不動,父母會為你想辦法。這都是人生的關鍵時刻,稍有不慎,就會走向極端。當年空軍大院有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叫侯小明,文革前考上了北京男八中,我們從小相處很好,他參軍後第一年沒有被評上五好戰士,一時想不通,最後造成終身精神崩潰。還有一個叫魏宏的好孩子,我們住鄰居,父親曾是二野的情報處長,因文革改變了他個人成長軌道,從此他幾十年閉門不出。最可惜的是鄧小平的兒子鄧樸方了,文革中一時激動跳樓抗爭,最後輪椅度過餘生實屬不幸。安大同學中還有一個福建泉州來的姓吳的小同學,他因失戀未能控製自己,最後不得不中途退學。
對父母來說養女兒比養兒子要更費一點心血,操的心更多一點。女兒生下來父母都希望女兒長得漂亮,大一點開始培養詩琴書畫,女兒再大一點可以獨立出門了,父母又為女兒安全操心,我常常看到父母為夜深不歸的女兒而挑燈夜守。說到這做父母的真夠難的,女兒聽話著急,不聽話也著急。其實女兒人生走到這都是父母的責任,人生再往後就是女兒自己的路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時,北京一批出租車司機靠搗騰外匯券先富了起來,他們隨便出入友誼商店,買進口名煙名酒,我們這些窮翻譯站在旁邊看熱鬧。有一次我陪同德國工程師同一個出租司機侃起了大山,當這位小夥子得知德國工程師有兩個女兒,開起玩笑說,我在北京算是有錢的,把你的女兒嫁給我怎樣?這位德國朋友想了想幽默地說,我是有兩個女兒,如果女兒有個窮父親,這一點兒也不能怪她,如果她找了個窮丈夫這可是她自己的事了,出租車司機在德國掙錢很一般。
我剛來美國時,有位大陸來的父親找到了我,說他的女兒來美國幾年後開始不聽話了,我曾拿這個故事開導過他女兒,同時暗示她,來Yale讀書的中國留學生很不錯,都是精英,比找一般的美國人強多了,但這話他女兒沒有聽進去,那時候的中國留學生沒有現在這麽牛氣。
我曾同重視女兒教育的美國父母交流過,他們最喜歡用《簡愛》和《漂》教育自己心愛的女兒,以此來提高女兒的EQ情商。《簡愛》多用來開導那些家庭地位一般,個人天資又不十分出眾的女孩,如何打進上流社會,教她們會對自己高傲的男朋友說:如果上帝給我青春和美貌,你會像愛上帝一樣愛我的。《漂》多用來開導那些出身大戶人家,生來聰穎,但婚姻又不美滿的女孩,個人遇到不幸時,永遠記住:明天會更美好!實際上上帝給每個人一生很多的機會和機遇,但能不能把握住,這就要看個人的眼力和本事了。
早年在安徽大學讀書時,有時下午沒課,我喜歡到科大校園溜溜。科大常在周末的下午有許多講座,其中一個是科大回京動態,我沒事喜歡去聽,而且發表評論。當時大部分老師和學生都主張科大搬回北京,我堅決表示反對,我說科大如果搬回北京了,我們安大這麽多女學生怎麽辦?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聽說安大和科大已經門對門了,讓我們安大的女學生自己說說,科大是搬回北京好? 還是留在合肥好。
01/2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