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電影節:電影中國
圖: 電影節宣傳海報
第二十六屆慕尼黑電影節6月20號開幕,電影節主辦方攫取中國電影這個視角,將今年電影節上12部中國電影係列展播活動取名為“龍年”。德國之聲記者就此采訪了電影節主辦方中國電影籌劃人伯恩哈德•卡爾。
說到中國也許每個歐洲人都有自己一個獨立的視角,因此歐洲電影節上選取的電影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同時通過這種展播的形式也共同影響了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認知。
在本屆電影節上,記者看到節目單先是發了一下呆,導演怎麽沒幾個認識的。這也是主辦方的意圖所在,正像項目負責人卡爾所說,我們不想選取那些大家在電影院都能看到的大製作,商業片,而是那些一些邊緣導演,邊緣製作人,他們獨立思考,目光犀利地審視這個社會。因此在電影節的官方網站龍年活動介紹上,標題就取為極端麵。活動介紹開篇便澄清,此龍年非中國農曆龍年也。但是鑒於今年對於中國的不同含義,稱今年為龍年也不為過。
這次電影節上亮相的中國電影共有12部,其中包括參與CineVision獎角逐的《牛郎織女》,這部電影在不久前剛剛參加了法國戛納電影節的導演雙周電影展播。電影女導演尹麗川具有多重身份作家,詩人,導演。本片根據阿美的小說《李愛與海麗的故事》改編,於去年11月在廣州開機,僅用37天便結束拍攝,是尹麗川的第二部電影作品。
導演蔡尚君的《紅色康拜因》,導演畢國智拍攝,入圍第60屆瑞士洛迦諾電影節的《戰·鼓》以及薑文的《太陽照常升起》也將參與展播。賈樟柯再次成為中國的電影符號,共有兩部他的電影在這次電影節上展播,剛剛參加了戛納電影節的《24城記》以及07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的紀錄片《無用》。
電話中,策劃人卡爾對賈樟柯評價有佳並認為賈樟柯代表了中國新一代電影,是中國新電影的代言人。為此他們還選取了法國導演專業學生拍攝的紀錄片《小賈回家》,片中捕捉了賈樟柯路上和工作中的片斷。
談到選區中國電影作為本次電影節的焦點之一的原因時,伯恩哈德·卡爾說,中國電影業發展迅速,並不斷吸引世界的注意力。電影界中不乏創意新穎,藝術性強的優秀影片,因此有必要專門以中國為專題,選取反映現代中國巨大變化的電影。電影觸角涉及各個階層,各種狀態的人們。現實是整個係列的一大特點。
中國需要被認識,而中國電影在這裏扮演了很特殊的角色,電影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三隻眼。同時電影節對參展電影的選擇也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的認識需求。現實的,慘烈的,批判的比起溫和的小情小調更合外國人的口味。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D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