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Der Chinese (圖)

(2008-06-16 23:03:01) 下一個


推理大師新作《中國人》撼動歐洲文壇

圖1: 《中國人》封麵

歐洲首屈一指的推理大師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新作《中國人》剛剛上架,就成為各大媒體的熱評對象。小說一開頭,就是一幕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畫麵:

赫蒂斯瓦爾(瑞典)的郊外有一座村莊,村裏有十餘間房子,疏疏落落的,白雪覆頂。可是沒有一絲煙從煙囪裏冒出。警察在這裏發現了18具血肉模糊的屍體,有些甚至遭到了肢解。顯而易見,凶手以各個擊破的手法連環作案,行動之快,手段之狠實屬罕見。

著有《韋蘭德探案係列》(Wallander)的瑞典驚悚名家曼凱爾素有懸念大師之稱。這一次,他以血洗山莊的屠殺規模從一開始就將刺激基調定得很高,隨後的600頁文字亦不失水準地充滿張力,時刻牽動著讀者的緊繃的神經。

全球化時代的探案文學作品

《中國人》顯然並非一本通俗意義上的偵探小說。曼凱爾善於將人物命運放置於時代洪流之中,而在這股力道強大的激流衝刷之下,疑犯、警官紛紛退後到毫不起眼的二線位置,而將真正的曆史舞台讓位給久遠的過去、遙遠的異國。

時間上溯到19世紀下半葉,故事情節漸漸在三個逃亡廣東的親生兄弟之間鋪展開來。然而,無情現實很快就將他們異地求生、脫貧致富的美夢擊得粉碎。不法黑幫將他們作為廉價苦力販賣到北美,加入到修建鐵路的勞工隊伍之中,受盡來自歐洲--例如瑞典的白人工頭的欺淩。最後,三兄弟隻剩一人活著回到了中國。

至於這段百年世仇與赫村血案之間到底有什麽關聯?這成了女法官碧姬妲‧羅斯林的調查重點。這位來自赫爾辛堡的女子敏感、堅韌、機智,承受著不幸婚姻的負荷。羅斯林母親的養父母也在這起案件中遇害,這更激勵了她稽查真凶的決心。隨著這起跨國大案的層層深入,羅斯林橫穿整個瑞典,又相繼追蹤來到哥本哈根、北京、倫敦。部分章節甚至是以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為背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人》是一部全球化時代的偵探文學作品。

現居莫桑比克的瑞典作家曼凱爾深諳國際競爭的地區不公及民眾疾苦,他以一種清淡疏離的筆調不斷將讀者推向風雲際會的鬥爭峰巔,比起一部白骨累累的殖民血淚史,一樁18人的命案又算得了什麽呢?許多震聾發聵的設問是沒有答案的,例如:第一世界國家究竟要對所屬殖民地承擔怎樣的罪責?而作為一個經濟崛起的大國--中國,清償曆史舊賬又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中國人真的要成為新殖民主義者?


圖2: 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
1948年出生於瑞典北部小鎮的曼凱爾堪稱當代歐洲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其著作已被譯成35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2400萬本。代表作品《韋蘭德探案係列》本本暢銷,蜚聲世界,並被搬上銀幕,備受好評。《無臉殺手》曾獲1991年瑞典偵探獎和斯堪地那維亞偵探小說作家協會獎,《燃燒的傀儡》則摘取2001年英國偵探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日前在接受《法蘭克福匯報》記者采訪時,曼凱爾表示,創作《中國人》的最初動機源於六年前的一個報道。當時,中國政府決定出資幫助莫桑比克建造一間工廠。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施工隊伍以及全部的建築材料。當然,他們也雇傭本地工人。不久,有傳聞說,非洲工人遭到中國工頭的虐待甚至毆打。這則負麵消息很快就被政府擺平。然而,曼凱爾不禁自問:中國在同西方國家爭奪非洲的原料之戰中真的要扮演一個新殖民主義的角色嗎? 從那時起,曼凱爾就開始醞釀《中國人》的腹稿。

但另一方麵,曼凱爾稱讚中國在非洲建設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並對西方國家構成挑戰。他說,西方媒體的譴責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嫉妒和偽善。他說,他們總是關心非洲人的死。而我卻要講述非洲人的生。

曼凱爾深信,美國的頭號經濟大國地位一定會被中國取代,而這一變化將對每一個人的未來命運產生深刻影響。縱觀曆史,人類社會總是在怨怨相報的過程中重蹈以往的悲劇。許多早該被徹底清除的苦難反而以乘方倍形式迅速膨脹,並在高壓政治體係之內產生危險的爆炸力。這是人類最大的犯罪。





亞思明 綜合報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