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方媒體矛頭再次直指奧運 zt

(2008-06-10 01:17:53) 下一個
西方媒體矛頭再次直指奧運

--------------------------------------------------------------------------------

環球時報 2008-06-09 10:32:04

當中國舉國上下為一架在四川震區失事的直升機下落憂心忡忡,地震帶來的悲痛還遠未消散的時候,西方許多媒體卻在悄悄改變報道中國的同情調子。 一些關於中國人權、軍事威脅以及攻擊北京奧運會的聳動標題正重新回到西方主流媒體的版麵上。中國太大太複雜了,挑中國的毛病又容易又能煽情,因此中國話題成了西方新聞麵板上誰都願意伸手揉上兩把的麵團。

西方對華報道不再“客氣”


“世界關注中國變臉”———美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4日登出了以此為題的新聞,配發的是一張溫家寶總理在災區視察時拉著一名男孩的照片。報道說,奧運在即,中國進入了“全麵控製階段”,這對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來說“非常痛苦”。美國廣播公司記者在列舉他被要求向公安局登記、給他打掃衛生的中國小時工被禁止進入公寓等事例後說,“中國”和“鎮壓”這兩個詞經常聯係在一起。報道說,地震災害期間中國富有愛心的形象得到了展現,但奧運前的種種限製措施是“不實際、不公平和笨拙的”。

類似這樣把矛頭直指北京奧運的報道還有不少。5月31日,瑞典《每日新聞》的文章說,兩名瑞典地方官員呼籲瑞典政府取消對瑞典奧委會的撥款,因為“他們支持在中國這樣沒有人權和民主的國家舉行奧運會”。6月1日至4日,《每日新聞》連續4天刊登反華言論,有兩天的報道還模仿中國在“全國哀悼日”期間媒體的處理辦法,以黑白兩色為整版背景,指責中國“壓製新聞自由”,禁止一名曾在南方某媒體工作的記者到瑞典領一項新聞獎,同時宣稱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壓製新聞自由的做法將會遭到外國記者的懲罰”。德國《法蘭克福匯報》這兩天刊登了5篇有關中國人權的文章。其中一篇稱,在奧運期間對外國人的“指南”提到“被認為入境後可能進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活動的人不能入境”等,但在中國,“這樣的概念可能延伸得十分廣闊”。德國電視二台根據自己的調查說,盡管中國政府對世界反興奮劑機構許下過諾言,但中國許多興奮劑製造商在奧運會舉辦前仍沒停止工作。德國《每日鏡報》說,北京一些房主想在奧運期間通過向外國人出租房屋大賺一筆,一套兩居室的住宅每天的租金竟高達500歐元。

奧運並不是西方媒體指摘中國的唯一話題。美國福克斯電視台4日稱,美國國務院官員讚賞中國向蘇丹施壓的努力,但認為“做得還不夠”。法新社4日援引一人權組織成員的話稱中國今後將大量進口穀物,並列舉了全球糧食漲價的原因,言下之意是中國的需求將推動糧價繼續上漲。法新社駐挪威的記者3日在報道今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宣布時稱,因為今年以來中國和緬甸的形勢令人憂慮,所以諾貝爾和平獎很可能將授予來自這兩個國家的被提名者。而通常,與西方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往往是“政治異議人士”。在德國,一部書名為《那個中國人》的反華小說也開始熱銷。該書以案件入手,對中國政治領導高層進行大肆攻擊,還指責中國在非洲的“殖民主義”。美國一些媒體還嫌上周末在新加坡召開的亞洲安全會議上中美兩國官員調子太緩和,采訪出美國防部長批評中國“進攻性”武器的幾句話,渲染中美高官的“唇槍舌劍”。之後日本《產經新聞》4日猜測中國試射了洲際導彈,並稱這可能“迫使美國海軍和日本自衛隊重新考慮太平洋戰略”。西方媒體及少數人對於“藏獨”勢力的支持也在地震之後重新拉開架勢。最近兩天,瑞典國家電視二台便連續播出8日將放映紀錄片《我是達賴》的預告。路透社說,雖然地震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但關於西藏的抗議和逮捕行動仍在持續。

即便是地震的相關報道,西方媒體的調子也大多轉向給中國挑毛病,並蓄意把中國政府與百姓描述為對立麵。《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官員取締了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長們進行的抗議活動。《洛杉磯時報》5日的文章在標題裏稱,中國在地震後收緊了對媒體的控製。

西方解讀中國為何老走樣?

外交學院副院長鄭啟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媒體對中國在救災上的正麵報道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中國政府的迅速反應和以民為本的做法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二是地震是全人類共同的災難,這時候任何媒體出語傷人都要付出代價。 但西方媒體並沒從根本上扭轉對中國的負麵看法,當同情、對救災的報道熱情過去之後,原來對中國的一些負麵、消極的東西就再次冒了出來。

德國外交協會中國問題專家卑斯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顯示西方的同情心是多麽短暫。“邪惡中共”等偏見在它們心中根深蒂固。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說,西方媒體工作的常態就是挑毛病、找問題,當救災工作進入常態後,西方媒體也恢複了常態。加上一些反華勢力推波助瀾,這些媒體上的雜音自然“卷土重來”。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wiki)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以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政治類報道居多,主要是指責中國的政治體製、人權等問題,但頻率不高;2000年以後,報道中國經濟奇跡成為主流,“中國”在西方媒體上開始高頻率地出現;今年以來,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報道中國的頻率更高,但說經濟問題的少了,更多的是又回到批評中國政治的老路。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美中學院副院長杜克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應從以下兩方麵看待這些聲音:一是西方媒體本質上是私企,最終目的是賺錢。二是西方和中國對很多問題的立場不一樣。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日前接受德國《西德意誌日報》采訪時,被問到為什麽西方對中國的理解總是不正確,或者片麵,或者同固有的形象脫不開。施密特回答說,因為西方對中國的詮釋受到美國的主導,而美國對中國則抱著雙重拒絕態度:一是拒絕共產黨政府,二是覺得中國不可捉摸而非常可怕。為什麽可怕?“因為不認識的東西總是很可怕的”。施密特認為,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有著本質不同,因此,中國的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其他道路。當年古羅馬不同於古希臘,雅典也不同於斯巴達,今天,中國的社會秩序也同樣與美國的、德國的、英國的有本質的不同。“一切都按照美國模式操作的想法,隻有美國人才會有。”

據美聯社報道,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4日表示:“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經常添加消極因素。我希望人們能親自去中國,他們的眼界就會打開。我們有很多地方要向中國學習。”

對華雜音還會持續多久?

鮑威爾預測,至少到北京奧運會閉幕後,甚至今後更長一段時間,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指責都不會停止,因為它們發現中國人與其他曾舉辦過奧運會國家的人相比,對奧運會的期待更高,所以就會有些人認為,如果利用這樣的時機指責中國,中國會發生“按照他們預想的改變”,這就使中國在奧運會前麵臨巨大的外部輿論壓力。

卑斯克認為,中國麵臨的輿論環境不會回到3月“藏獨”分子搞破壞那個時候,西方民眾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增加。

賈慶國認為,盡管今後雜音會不斷出現,但恐怕“後勁有限”。“因為西方也在反省。從前段發生的事看,一些反華勢力借‘藏獨’等鬧事本來是想起到反對中國政府的目的,沒想到遭到中國人民的反對,這對他們來說是‘得不償失’。另外,隨著西藏等問題的突出,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士發現,這些問題其實比他們原來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原有的盲目的衝動也開始消減了。很多西方媒體是想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有效地傳遞給中國,而不是製造更多的中國人對自己的反感。”

鄭啟榮認為,中國要以平常心來看待西方媒體報道,既不要對它們有過多期待,以為通過抗震救災就能影響它們;同時也不必太失望。關鍵是中國走好自己的路。另外,鄭啟榮認為,中國這次在抗震救災中的良好表現的確在世界上贏得了一部分友誼,與包括歐洲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關係都有所改善,這些國家都表達了對中國的支持,這對增進雙方的了解和合作有很大幫助。卑斯克也表示,特別要珍惜那些已經對中國有好感的人。

法國漢學家白夏4日在《世界報》評論版刊登文章認為,中國政府和民眾普遍關注自己在世人麵前所表現出的形象,對涉及中國形象的外國傳媒報道也格外敏感。關注國家形象和尊嚴當然是件好事,但對外國媒體的評價太在意、太執著就不大好了,以“平常心”對人,以“自我心”對己,才能真正維護好中國的利益和形象。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近日也表示,對於西方的負麵報道不必過激反應,“西方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明白西方媒體這一套———今天攻擊美國總統,明天攻擊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