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政機構越精簡越臃腫 行政事業性收費達4000億

(2007-05-08 15:37:59) 下一個



 此前,中消協“轉正”與牙防組“撤銷”之舉,讓不少人叫好。然而,兩天前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一個數字,卻使人不禁心頭一驚——2005年全國行政事業性收費總額4000億元,而且這些收費中,“越權立項、無證收費、收費不公示、任意擴大收費範圍、隨意提高收費標準、搭車收費、坐收坐支、隻收費不服務等現象普遍存在”。




  我國的行政費用近年來很為公眾詬病。有資料說,從1986年到2005年期間,我國人均負擔的年度行政經費增長23倍,而同期GDP增長14.6倍,行政經費開支占整個財政開支19.03%,遠遠高過一些發達國家。

  另一筆群眾不滿的則是屢禁不絕的亂收費。

  兩筆費用有因果聯係:機構臃腫,效率低下,職能混亂,“吃口”眾多,加上約束乏力,形成了強大的“創收動力源”,許多部門和單位爭先恐後,或明目張膽或巧立名目或偷梁換柱或陳倉暗度地創收。

  這樣看來,過去一直在半官半民間徘徊的中消協改吃“皇糧”;撤銷全國牙防組,改由衛生部組建口腔衛生處,恐怕光是叫好就失之簡單了,甚至讓我們理解了,中國的行政機構為何越“精簡”卻越“臃腫”,進而對這些機構的未來影響,也不免有些疑慮。

  很多人在問:轉而從事更具宏觀層麵的“消費風險預警”方麵指導性工作的中消協,沾了官氣會不會變得暮氣沉沉?“口腔衛生處”體現了權力部門與利益市場脫鉤的初衷,但是,在行政事業性亂收費動力源不除的情況下,消費者會不會被另一種方式忽悠?

  中消協與牙防組確實出了問題,而且很嚴重,但是,其生存空間是否就應被徹底否定?“收權”、“回歸”便是根本之策?

  我們常說,政府職能要轉變,政府職能要卸載,但是,卸下來的擔子還得有人去挑,特別是對一些事涉公眾具體利益的關注、監管。能夠分擔它的,恰恰正是大量社會中介組織的培育、民間力量的崛起。

  可惜,目前這類組織不僅數量少,且自身角色模糊。在中消協與牙防組的問題背後,就不難發現他們都擺脫不了一個尷尬:身份曖昧難辨,既非政府機構,也非純粹的民間力量,成了任由它們發揮的灰色空間。

  有想積極作為發揮“民間力量”的,比如近年來各地消協常常“點評”、“警示”,頗受消費者歡迎,但政府和執法機構往往沉默寡言,消協在疲憊不堪後無奈地選擇了回歸權力機構。而更多類似牙防組那樣的機構和組織,則是“用足”、“用好”官方色彩,中國名牌、馳名商標、信得過產品、協會認定、上榜產品……在政府、協會、企業、市場之間完成了一場利益“左手插進右口袋”的遊戲,全然不顧消費者的憤怒與損失。

  在規範行政職能、規範民間機構、維護公眾利益問題上,需要重新確立與修正彼此的關係,這中間,就包括政府對承擔了大量細致的經濟和社會管理事務的中介組織應予培育與尊重,以及對行政行為的自律。隻有厘清了各自角色的本分,才可能對“收費源”來個徹底清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