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農產品傷害了農民的利益

(2009-03-14 02:37:19) 下一個

大多數農產品供過於求,總體價格低位運行,農產品貿易逆差成倍擴大

  近年來,中國糧食已連續五年豐收,在確保國內糧食充分供給的同時,帶給數億農民的卻是“賣糧難”“棉賤傷農”等。同時,農業部3月13日發布的2008年農產品進出口信息也顯示,2008年中國過剩的農產品並沒有大量出口,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較2007年成倍擴大。

主要農產品供過於求
  目前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如糧食、蔬菜、豬肉、食用油、水果等大宗農產品,都全部供過於求,價格總體上處於低位運行,甚至繼續下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曉黎認為,2008年中國農產品或已全麵過剩。
  崔曉黎指出,最明顯的證據是國內糧食價格。據官方最新統計,目前小麥、水稻、玉米等價格正處於下跌通道。中央政府為了穩定糧價,不得不臨時收購數千萬噸糧食。這一政府幹預措施,目前已導致國內期貨市場糧價每斤比國際市場高出0.10元。
  其他非糧食類農產品則“賣難”問題突出。崔曉黎指出,目前中國農產品供給相當充裕,但原本政府鼓勵的蔬菜、水果、棉花均出現“賣難”,確是相當少見。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代表,而水果則是柑橘為代表,降幅巨大。
  據崔曉黎分析,糧價下跌,首先是因為消費未明顯增加,但糧食產量連年增加。同時,2008年上半年前,中國一直控製糧食出口,也是糧價下行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大量收儲,政府儲備遠高於國際通行標準,估計可占糧食總產量的30%。
  崔曉黎認為,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因為政府調控不當。在國際糧食短缺、國際糧價飛漲階段,中國出口糧食不僅可以緩解庫存壓力,還有利於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但當時並沒有這樣做。當2008年8月後,國際市場糧價暴跌,國內糧價已高於國際市場,出口窗口已經關閉。
  就棉花等經濟作物而言,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大量紡織和服裝企業失去訂單,導致棉花需求減少,國內棉花價格暴跌,棉農連成本都不能收回,這導致導致棉花大量積壓。
  而2007年和2008年,中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鼓勵生豬生產的措施。在這些措施的激勵下,中國規模養豬企業和飼養大戶劇增,生豬出欄大量增加,這也導致豬肉供過於求,豬肉價格急劇下行。
  崔曉黎預計,由於農產品價格全麵過剩,價格處於下跌通道,2009年中國農民種糧積極性會受到重大衝擊,而國內糧食總產量或出現3%-4%的下降。

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
  雖然國內農產品全麵過剩,但中國農產品出口卻並不多。來自農業部的最新信息表明,2008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較之2007年成倍擴大。
  據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最新統計,2008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91.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405.0億美元,進口額為586.6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81.6億美元、該數字較之2007年增長3.4倍。
  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但進口高速增長。2009年3月12日,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記者會上確認,2008年,中國被認為屬於“優勢農產品”的蔬菜、水果等出口受阻,蔬菜、水果、果汁、畜產品、水產品等的出口增速都在下降。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科研處處長劉光明此前曾在東南沿海地區調研。劉光明指出,中國農產品出口受阻,固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更主要的還是質量問題。中國的蔬菜、水果等出口量下降,與2008年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關聯更大。“毒餃子”、“毒奶粉”事件後,外國消費者對中國農產品的信任度降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貿易研究部研究員隆國強分析,農產品出口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很小,出現一定逆差,無礙大局,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的土地和水資源匱乏,進口棉花、食用油、土豆等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就相當於進口耕地。
  隆國強認為,對糧食等農產品,應主要立足於國內生產,同時,個別品種可在國際市場調劑餘缺。蔬菜、水果、畜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本應有出口優勢,但應該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強化農產品安全的國際合作。
  農業問題專家指出,從資源稟賦看,中國應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換回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現在中國早已過了靠農產品出口創匯的階段,更不是順差越多越好。進口農產品越多,實際上相當於享受國外財政的補貼越多,因此逆差不是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