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投票一次定名單
昨天下午2時,在聽取了入圍的全部24個項目的情況匯報之後,10餘位專家進行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討論,並最終一次性投票決定了進入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
按照評選要求,凡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國各地進行的合法的考古發掘、調查等項目,並於今年2月底前在《中國文物報》公開發表的,均具有參評資格。入選項目需有學科新貢獻,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發掘。參評內容具有突出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且在考古學科中增添了新的內容和發現。
評委、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介紹,繼去年的“文物豐收年”之後,從今年的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來看,依然有新的發展和發現,其中,也有一些考古項目的“新發現”是以前完全沒有想象到的。
入選項目15年前已遭盜掘
文物盜掘依然是昨天的發布會上媒體關注的焦點。
入選的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15年前(1992年至1993年期間)就已遭到盜掘,其中的秦公大墓被盜,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甘肅省文物局副局長廖北遠介紹,其中一些珍貴的文物曾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上海博物館就曾通過香港拍賣市場花費100多萬元收回了幾件青銅器。但由於無法證實這些珍寶是從中國流出,所以追回流失文物的難度很大。而且,至今尚不能統計出秦公大墓究竟有多少文物被偷走。
廖北遠說,在遭到盜掘之前,當地文物部門並不知道有這個文物點存在,因為大堡子山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梯田,從地表看不出來。
遭到盜掘之後,經過部分挖掘和清理,大堡子山遺址從2004年開始正式進行考古發掘。經過勘測,禮縣境內共有300多處文物點。
被動挖掘九成因工程建設
由於我國堅持的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保原則,有關部門對主動考古有嚴格限製,在無法對文物進行有效保護時,通常不允許主動發掘。
評委張忠培介紹,主動挖掘往往是為了研究課題的需要或是製定文物保護計劃。目前,在我國主動挖掘非常少。
而在被動挖掘中,90%是由於工程建設所致。此外,也有一部分是由於盜墓者搶先挖掘,破壞了文物曆史信息和資料,最後不得不進行考古挖掘。
專家認為,盜墓者先於文物考古工作者挖掘,並非“考古跟著盜墓走”,而是文物監管執法不力所致。張忠培認為,很多文物點都是考古工作者已發現了的,出於保護文物的角度而不進行挖掘。但有關部門並沒有認真執行和捍衛《文物保護法》。“甘肅(秦公大墓)被盜,兩年裏,沒有人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