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沒有他恢複高考後就沒有77級了

(2007-03-27 16:32:30) 下一個


聽說77,78,79級大學生裏人才濟濟,人家比我們珍惜,比我們用功,比我們成功.但是他們當年能上大學是多虧了這位查先生力排眾議. 
恢複高考一晃三十年了.文革一晃四十餘年了.反右一晃五十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晃快六十年了...


 恢複高考三十年

  ■人物名片

  查全性 著名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1925年生於江蘇南京。195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係,1957年至1959年在前蘇聯電化學創始人A.H.弗羅姆院士指導下從事電極過程研究。1977年“科教工作座談會”參與者之一。

  1 突如其來的參會

  我父親查謙上世紀30年代在武漢大學任教,我的小學、中學都是在武漢上的,1938年跟著武漢大學到四川樂山去了。父親到那邊不久就患了地方病,病得很厲害,後來就離開了武漢大學。先後到了重慶、上海、南京。1947年,武漢大學把我父親從上海請回來,我也經過統考轉學到武漢大學。畢業後,我被留在武漢大學化學係任教,1957年我到蘇聯進修過幾年。回國後,仍然回到了武漢大學。

  1977年7月底,學校領導(記得是蔣蒲和崔建瑞)通知我,讓我八月初到北京開會。

  我當時既不知道開會的內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參會,會議日期有多長。8月1日傍晚,我坐飛機來到了武漢。原武漢大學化學係教師劉道玉此時被借調到教育部工作,他專門到機場來接了我。此前,他已經被任命為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前不久,我看了劉道玉的回憶文章才知道,他參加了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參加這次會議的高校代表15人的名單是劉道玉確定的。

  我們被安排住在北京飯店的老樓,與唐敖慶教授同住一室。之後我才知道,此次的會議名叫“科教工作座談會”,具體安排這次座談會的人是方毅。他說是鄧小平同誌讓他來組織這個會議的,主要是來聽聽大家對於科學、教育事業的意見。

  2 大部分教師對招生不滿

  由於一直在高校工作,對於大學實際情況我是比較了解的。

  在參會前,我和大部分大學老師一樣,對於大學招生現狀是不滿的。倒不是說大家對工農兵上大學有意見,隻是普遍覺得,政府讓工農兵上大學的初衷雖不壞,但是由於入學沒有考試,學生的文化程度就沒有辦法控製。有的學生各個方麵還強,有的又差得很。由於沒有一個分類、分級,同一班學生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而當時又有另外一個口號:“不讓一個階級弟兄掉隊”。這個口號本身可能沒有大錯,但是,把招生情況和這個口號合並起來,在教學中就變成了“就低不就高”———所有的教學工作都是按照文化水平最差的學生來進行的。這樣,教育水平就非常低了。而且你沒有辦法控製,你不知道他什麽會,什麽不會。有些學生甚至連小學的東西都不會,你要讓他不掉隊,大家都得等他,大學就變成中學、小學了。因此,要真正在工農兵中培養出大學生來,也不能用這個辦法。長此以往,對國家民族的發展將造成多大的危害?

  大家都憂心忡忡,而又無可奈何。

  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大學教師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的社會關係也大都在知識圈。知識分子當時雖然不是敵人,但被稱為“臭老九”。所以,知識分子子弟中能夠上大學的就很少很少了。這一批人在自己的家裏,以及在其周圍的社會關係所接觸到的一些青年,極少有上大學的。大家對於這個現象,也是很不滿意的。

  我的大兒子初中畢業後下農村3年,回城當工人5年,當時在武重車間工作;女兒1976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鍾祥勞動;而小兒子還在讀初中。因此,大家對家屬和親友中青年人前途的關注也是不可避免的。

  3 發言建議恢複高考

  8月2日,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還是台灣廳不記得了)開幕。參加座談會的大學代表有北京大學的周培源、沈克琦,清華大學的何東昌,以及複旦大學蘇步青,南開大學楊石先,吉林大學唐敖慶等人,來自中國科學院的代表則有金善寶、張文佑、吳文俊、王大珩、周培源、錢人元、鄒承魯、郝柏林等人,共有四十多人。那次座談會開始時,我們以為,像鄧小平這種身份的高級領導人,能夠聽一下秘書對會議的匯報,在開始和結束時各來一次,頂多再講幾句話,就很不錯了。但是出乎我們的意料,從我們頭一天開始討論起,鄧小平就每天準時到會,並和大家一起離開。在五六天會議期間,隻有一個半天因為有外事活動,他非得走不可,就給大家放了半天假。其他時間,小平同誌都全程參加,認真地聽代表們發言,但是很少插話。

  由於參會的大都是非常著名的學者,所以頭兩天我基本沒有發言,隻是聽他們說。

  後來我看到小平同誌這麽認真,認為這個機會很難得,也很有可能會解決一些問題,我就在6日下午開始發言。

  在發言中,我提出,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它的作用,就像工廠原材料的檢驗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當前新生的質量沒有保證,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不高,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製度。不是沒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現行製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們改進了招生製度,每年從600多萬高中畢業生和大量的知識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萬合格的學生是完全可能的。現行招生製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據了招生名額。其次是敗壞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而且越演越烈。今年的招生還沒有開始,已經有人在開始請客送禮,走後門。另外還影響了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連小學生都知道:“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接著,我提出建議,大學招生名額不要下放到基層,改成由省、市、自治區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統一考試,並要嚴防泄露試題。考試要從實際出發,重點考語文和數學,其次是物理,化學和外文則可以暫時要求低一點。從語文和數學的成績,可以看出學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維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廣大青年有機會報考和自願選擇專業。應屆高中畢業生、社會青年,沒有上過高中但實際達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報考。我的發言結束後,吳文俊、汪猷等人都發言表示支持。

  小平同誌問了一下當時的教育部長劉西堯,今年改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吧?我趕緊插話說,還來得及,今年的招生寧可晚兩個月,不然又招20多萬不合格的,浪費可就大了。

  小平同誌又問劉西堯,還來不來得及?劉西堯說,還來得及。

  小平同誌隨即一錘定音,決定當年恢複高考。

  發言之前,我沒有和任何人商量講什麽,也沒有任何人建議我怎麽講。我估計,雖然個人有點風險,但風險也不大。其實,我知道大家心裏對這些事的看法基本是一樣的。我講的這些內容其實也並沒有什麽新奇,大家都是這麽想。果然,我的建議得到了幾乎是所有人的讚成。當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根據鄧小平指示製定的《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規定:廢除推薦製度,恢複文化考試,擇優錄取。1977年冬天,570萬學生報名參加高考。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兩季考生達到了1160萬人。

  1977年年底,我的大兒子、女兒同時參加了冬季高考,一個考上了武大物理係,一個考上了武大化學係。我家與著名曆史學家吳於廑教授同住一樓,他家有3個子女同時考上大學。捷報傳來,我愛人張畹蕙(也是武大化學係教師)在樓下見到吳教授,致賀說,恭喜你們家連中三元!

  吳於廑也喜不自禁地說,同喜同喜!我們兩家五星高照!

  口述:查全性采寫:本報記者張弘

  ■編輯提示

  兩位參與者的不同回憶

  3月13日,《高考恢複三十年》係列個人史刊出第一期,當時的高教司司長劉道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憶:“會議已進行三天了,來自武漢大學的一位代表一直沒有發言。他找到我說,會議開了三天了,聽了其他人的發言很受啟發,但是我本打算講的,別人都已講了。你看我講點什麽為好?……我向這位代表建議說:“代表們的確講了很多意見,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講,那就是由遲群一夥在北京兩校推行的‘十六字’招生方針。會前,我在天津、順義縣作過調查,廣大群眾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開後門的方針,強烈要求推倒‘十六字’方針,恢複統一高考,而且廣大工農子弟說,他們不怕考。因此,希望你明天就集中講這個問題,明確提出推倒‘十六字’方針。”他聽後表示同意。

  劉道玉提到的那位“來自武漢大學的一位代表”就是查全性。而查全性對此的回憶與劉道玉有所不同,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於當年那一重大事件的回憶如下:“發言之前,我沒有和任何人商量講什麽,也沒有任何人建議我怎麽講。我估計,雖然個人有點風險,但風險也不大。其實,我知道大家心裏對這些事的看法基本是一樣的。我講的這些內容其實也並沒有什麽新奇,大家都是這麽想。”

 新京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