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汶川大地震成因探尋 -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還是個島嶼

(2008-05-18 05:08:24) 下一個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15日發表題為《汶川大地震成因探尋》的文章,對5月12日發生在中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的成因進行了分析。以下為文章內容:

  目前,中國正全力進行汶川地震救援,而科學家也開始給這場破壞性如此巨大、影響地區如此廣泛的地震尋找成因。

  科學家們稱,目前來看,是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這次破壞性巨大的地震。

  四川省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的交界處附近,特別容易發生地震。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在與歐亞板塊碰撞之前是個島嶼;目前印度板塊在以每年兩英寸的速度向北推移──對板塊漂移來說,這是個不慢的速度。

  這種快速運動意味著在大陸板塊的邊緣部位積聚了較大的能量,進而引發能量的劇烈釋放,也就是地震。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稱,如此強度的地震每50到100年會發生一次。

  不僅如此,日本築波大學(Tsukuba University)研究員Yuji Yagi牽頭的一個地震研究小組表示,汶川地震可能是沿著斷層線分兩個不同階段爆發的,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可能因此而導致地震強度增大、時間延長。

  該研究小組稱,第一階段是沿著龍門山斷層線的運動,造成23英尺寬的地殼斷裂,約為時50秒。隨後不久,沿著該斷層線的另外一個部分很可能發生了持續60秒的小滑移。

  Yagi說,這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經曆了為時兩分鍾的強烈地震。與此相比,造成6,000多人死亡的1995年日本神戶發生的強烈地震隻有20秒,能量也不足汶川地震的1/30。

  其他科學家還指出,汶川地震震源離地表較近,隻有6英裏。震源淺的地震造成的破壞性更大,因為能量的釋放距離地麵更近,引發的震動更劇烈。

  不僅如此,由於中國所在大陸板塊年代已久,很多地區地殼都很脆,且構造相似。東京大學(Tokyo University)地震研究所的Teruyuki Kato說,這樣,地震形成的衝擊波能傳播數百英裏,而能量卻沒有明顯衰減,就像光波在光纖裏傳播一樣。離震中約1,000英裏遠的上海都有震感。

  與此同時,在距離震中較近的地區,由於長江在四川盆地形成了厚厚的沉積層,地質結構不穩定,震動更為嚴重。研究者表示,不牢固的地層使地震的破壞力增大;而且土壤肥沃的四川盆地人口密集,增大了人員傷亡的數量。

  當然,有些問題還未找到答案。科學家們表示,該地區的地震研究也因為頻繁的塌方而受阻,塌方掩埋了很多地質構造證據,比如地表的裂紋或暴露的山脊。

  Kato說,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找到確切成因。不過很清楚的一點是,我們正在研究的是個地震相當活躍的地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