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總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
第三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
第四章 五大菩薩
下冊總目錄
第五章 佛滅後的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
第六章 禪宗史話
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
第八章 律宗初探
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況
結束語
詳細目錄
前言………………………………………………(003)
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017)
第一節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由來……………(017)
第二節 在嵐毗尼園誕生的情況……………(019)
(一)誕生時的種種瑞相…………………(019)
(二)阿私陀仙的預言……………………(021)
第三節 文武超群……………………………(022)
第四節 出家…………………………………(023)
(一)遊四門所見…………………………(023)
(二)耶輸陀羅的災難……………………(025)
(三)仙人求見……………………………(026)
(四)夜半逾城……………………………(027)
(五)深山斷發……………………………(028)
(六)五年參訪和六年苦修………………(029)
第五節 降魔與成道…………………………(031)
(一)接受牧女的供養……………………(031)
(二)降魔…………………………………(031)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032)
(四)成佛是怎麽一回事…………………(033)
第六節 一生教化……………………………(036)
(一)鹿野苑初轉法輪……………………(036)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038)
(三)度三迦葉等一千人…………………(040)
(四)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042)
(五)教化的地區…………………………(044)
第七節 般涅槃………………………………(047)
(一)最後應供和說法……………………(047)
(二)遺囑四件大事………………………(048)
(三)摩耶夫人前來探視…………………(049)
第八節 佛與佛身觀…………………………(050)
(一)本覺 始覺 究竟覺………………(050)
(二)自覺 覺他 覺滿…………………(051)
(三)法身 報身 化身…………………(054)
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057)
第一節 聲聞行果--四諦法門……………(057)
(一)阿羅漢的概念………………………(057)
(二)四諦法………………………………(059)
第二節 緣覺行果--十二因緣法門………(077)
(一)十二因緣……………………………(077)
(二)獨覺所修的無生法門………………(081)
第三節 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082)
(一)菩薩的概念…………………………(082)
(二)六度…………………………………(083)
(三)四攝法門……………………………(094)
(四)菩薩行的思想………………………(101)
第四節 佛法的核心--緣起與因果………(104)
(一)緣起論………………………………(104)
(二)因果論………………………………(104)
(三)三法印………………………………(106)
(四)一法印………………………………(109)
第五節 台賢兩宗對佛法的判攝……………(111)
(一)天台宗對佛法的判攝………………(112)
(二)賢首宗對佛法的判攝………………(115)
第三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118)
第一節 舍利弗尊者…………………………(118)
(一)八歲走上論師寶座…………………(118)
(二)著名的建築師………………………(118)
(三)不退菩薩行…………………………(119)
(四)提婆達多最怕他……………………(120)
(五)先佛入滅度…………………………(120)
第二節 目犍連尊者…………………………(120)
(一)神通第一……………………………(120)
(二)對四餓鬼說因緣……………………(121)
(三)目犍連救母…………………………(122)
(四)為法獻身……………………………(122)
第三節 阿那律尊者…………………………(123)
(一)五王子出家…………………………(123)
(二)倔強的性格…………………………(123)
(三)天眼第一……………………………(124)
(四)修學八大人覺………………………(124)
第四節 阿難陀尊者…………………………(125)
(一)多聞第一……………………………(125)
(二)阿難開悟……………………………(126)
(三)主持佛教……………………………(127)
第五節 羅睺羅尊者…………………………(129)
(一)沙彌之始……………………………(129)
(二)修忍辱法……………………………(129)
(三)密行第一……………………………(130)
第六節 摩訶迦葉尊者………………………(131)
(一)精通一切知識………………………(131)
(二)離欲的夫妻…………………………(132)
(三)頭陀第一……………………………(133)
(四)拈花微笑……………………………(134)
(五)三藏聖典結集………………………(135)
(六)雞足山上候彌勒……………………(135)
第七節 迦旃延尊者…………………………(136)
(一)阿私陀的話…………………………(136)
(二)揭開古碑文的秘密…………………(136)
(三)宣傳平等……………………………(137)
(四)議論第一……………………………(138)
(五)代佛說法……………………………(139)
第八節 富樓那尊者…………………………(140)
(一)歸佛因緣……………………………(140)
(二)批評僧團中兩種錯誤傾向…………(140)
(三)布教師………………………………(141)
(四)具有不怕犧牲的精神………………(142)
(五)對第一次結集表示異議……………(143)
第九節 優波離尊者…………………………(143)
(一)眾僧上首……………………………(143)
(二)持戒第一……………………………(144)
(三)關心病比丘…………………………(145)
(四)關心僧團和結集毗尼………………(146)
第十節 須菩提尊者…………………………(146)
(一)須菩提一名的由來…………………(146)
(二)解空第一……………………………(147)
(三)乞富不乞貧…………………………(148)
(四)無諍三昧……………………………(148)
第四章 五大菩薩
第一節 彌勒菩薩……………………………(150)
(一)彌勒的事跡…………………………(150)
(二)彌勒的思想和慈氏由來……………(153)
(三)無能勝一名的含義…………………(154)
(四)創瑜伽學派…………………………(155)
(五)彌勒在我國的傳說…………………(155)
第二節 文殊菩薩……………………………(157)
(一)文殊的事跡…………………………(157)
(二)文殊的思想…………………………(160)
第三節 普賢菩薩……………………………(164)
(一)菩薩為何稱名普賢…………………(164)
(二)普賢行願(十大願王)……………(165)
(三)普賢十忍……………………………(169)
(四)耳識圓通……………………………(171)
(五)修行圓覺清淨境界…………………(172)
(六)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172)
(七)普賢道場峨嵋山……………………(173)
第四節 觀世音菩薩…………………………(175)
(一)菩薩因何名觀世音…………………(175)
(二)觀世音菩薩的相好…………………(176)
(三)印度補怛洛迦山……………………(177)
(四)我國浙江普陀山……………………(180)
(五)我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181)
(六)大悲行解脫法門……………………(182)
(七)大智行深般若法門…………………(187)
(八)耳根圓通(金剛三昧)法門………(188)
(九)陀羅尼法門…………………………(189)
(十)淨土法門……………………………(193)
第五節 地藏王菩薩…………………………(194)
(一)地藏聖號的由來……………………(194)
(二)地藏菩薩本生事跡…………………(196)
(三)肩負重任的地藏菩薩………………(198)
(四)地藏比丘其人其事…………………(199)
(五)大願解脫法門………………………(201)
(六)地藏菩薩的功德……………………(202)
(七)一實境界……………………………(203)
(八)一心二相……………………………(204)
(九)修學二種觀道………………………(204)
(十)因果報應……………………………(206)
第五章 佛滅後的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207)
第一節 三藏聖典的結集……………………(207)
(一)第一次結集…………………………(207)
(二)三藏十二部…………………………(209)
(三)第二次和以後幾次結集……………(212)
第二節 部派佛教的分裂……………………(212)
(一)窟內、窟外結集和上座部、大眾部(212)
(二)十八部派與二十部派………………(214)
第三節 龍樹學派的興盛……………………(223)
(一)龍樹的師承和著作…………………(223)
(二)龍樹的思想提要……………………(225)
第四節 龍樹以後興起的學派………………(227)
(一)無著、世親學派的興起……………(227)
(二)密教的流行…………………………(229)
(三)巴利語係和梵語係佛教……………(230)
第五節 佛法東傳中國………………………(231)
(一)佛法在華的初傳……………………(231)
(二)中國佛教的奠基人…………………(233)
(三)偉大的翻譯家………………………(238)
(四)大藏經的刻印………………………(242)
第六章 禪宗史話
第一節 禪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傳……(246)
第二節 菩提達摩所傳的禪學和在中國的流傳(248)
(一)達摩大師……………………………(248)
(二)慧可大師……………………………(250)
(三)僧璨大師……………………………(253)
(四)道信大師……………………………(254)
(五)弘忍大師……………………………(255)
第三節 惠能開創的曹溪禪…………………(256)
第四節 五家七派……………………………(261)
第五節 學禪舉要……………………………(263)
(一)調五事………………………………(264)
(二)參話頭與起疑情……………………(265)
(三)止觀雙修……………………………(266)
(四)磨磚不能成鏡………………………(267)
(五)即心是佛……………………………(268)
(六)團團轉與吱吱叫……………………(269)
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272)
第一節 淨土法門所依的經論………………(272)
(一)觀無量壽佛經………………………(272)
(二)阿彌陀經……………………………(276)
(三)無量壽經……………………………(277)
第二節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和發展……(282)
(一)蓮宗九祖……………………………(282)
(二)淨土十三祖…………………………(290)
第三節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292)
(一)實相、觀相與持名…………………(292)
(二)持名念佛種種方法…………………(293)
第四節 淨土法門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的探索(296)
(一)一句彌陀統攝一切法門……………(296)
(二)自力與他力的結合…………………(298)
(三)上根人與淨土法門…………………(299)
(四)死心念佛……………………………(300)
(五)用意根念佛…………………………(301)
(六)一心不亂……………………………(302)
(七)帶業往生……………………………(303)
(八)念佛往生舉例………………………(304)
第五節 圓瑛大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一)由禪入淨的實踐……………………(305)
(二)圓瑛大師的勸修念佛法門…………(307)
第八章 律宗初探………………………………(316)
第一節 序言…………………………………(316)
第二節 戒律的由來…………………………(320)
(一)五部律………………………………(322)
(二)律教的東傳…………………………(325)
(三)南山律宗……………………………(327)
第三節 優婆塞優婆夷所受的三皈五戒……(331)
(一)三皈…………………………………(331)
(二)五戒…………………………………(332)
(三)殺盜淫妄的微細分別………………(322)
(四)最初的皈戒弟子……………………(334)
第四節 三昧水懺的威力……………………(335)
(一)楞嚴經的業果相續…………………(338)
(二)楞嚴經的以戒助定…………………(338)
(三)犯戒感報……………………………(340)
(四)酒戒…………………………………(342)
(五)八戒…………………………………(342)
第五節 出家的五眾弟子受持戒法…………(343)
(一)出家的意義…………………………(343)
第六節 十戒和六法戒………………………(344)
第七節 比丘比丘尼戒………………………(345)
(一)出家僧尼應受的戒法………………(345)
(二)持戒得果……………………………(347)
(三)堅持禁戒的模範……………………(348)
(四)《梵網經》《優婆塞戒經》不同的戒條(349)
第八節 菩薩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350)
(一)上中下三品戒法授受不同的道理…(350)
(二)受戒的四種差別……………………(351)
(三)《梵網經》的三聚淨戒……………(352)
(四)《梵網經》十重戒相………………(354)
第九節 佛弟子對律學要怎樣信受奉行……(356)
(一)戒為無上菩提本……………………(356)
(二)七佛戒經……………………………(357)
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況…………………………(360)
第一節 俱舍宗………………………………(360)
第二節 成實宗………………………………(362)
第三節 三論宗………………………………(363)
第四節 天台宗………………………………(365)
第五節 華嚴宗………………………………(368)
第六節 法相宗………………………………(371)
第七節 真言宗………………………………(374)
結束語……………………………………………(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