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大乘精髓及日常實踐

(2009-03-09 05:47:20) 下一個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大乘精髓及日常實踐》

作者: 土丹卻準
譯者: 李勝海
ISBN: 9787503422362 
出版社: 中國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 · · · · · 
  一部闡述大乘法義、修心七義論的著作,一部讓大乘法義融入內心的實踐之作。

大乘精髓及日常實踐
土丹卻準 著
李勝海 譯


目錄
上部:大乘精髓《修心七義論》要義
第一節:修學前的準備工作
         一、聽聞佛法的方法
                (一)消除三種過失
                (二)具備六種觀念(六想)
         二、弟子應具備的質量
第二節:《修心七義論》簡介
         一、本論的由來
         二、本論的內容
         三、書首敬禮
         四、第一義:加行
第三節:暇滿人身的寶貴
         一、構成暇滿人身的因素
                (一)我們具有人的智慧
                (二)我們處於有佛法的時代
                (三)我們有健康完整的身體
                (四)我們對佛法產生了興趣
                (五)我們遇到了佛法與師長
                (六)我們擁有生活資財和道友的支持
         二、暇滿人身的意義
(一)為將來生作準備
(二)實現解脫與成佛的究竟目標
(三)每分每秒地提高自己
         三、暇滿人身的難得
                (一)從數量的角度來看暇滿人身的難得
                (二)用譬喻來思惟暇滿人身的難得
                (三)從暇滿人身的因來看它的難得
                        (1 )持戒
                        (2 )修習其它諸度
                        (3 )發願
第四節:世間八法
         一、錢財與貪乏
         二、稱讚與譏毀
         三、聲譽與惡名
         四、舒服與不舒服
第五節:死無常
         一、九點念死法
                (一)死亡是必然的
                        (1 )每個人都會死       
                        (2 )死亡時刻在逼近
                        (3 )無論我們有沒有機會修法死亡都會到來
                 結論:我必須修法
                (二)死時不定
                        (1 )在我們這個世界(南瞻部州)上死亡的時間不定
                        (2 )存活艱難死亡容易
                        (3 )我們的身體非常脆弱
                 結論:我必須現在就修法
                (三)死時唯有佛法能利益我們
                        (1 )死時錢財不能利益我們
                        (2 )死時親友不能利益我們
                        (3 )死時身體不能利益我們
                 結論:我必須清淨地修法
         二、想象自己的死亡
第六節:惡趣苦
第七節:皈依
第八節:業果
         一、業果的四個特點
                (一)業決定
                (二)業增長
                (三)未造業不遇       
                (四)已造業不失
         二、思惟十不善業
                (一)殺生
                (二)不與取
                (三)邪淫
                (四)妄語
                (五)離間語
                (六)粗惡語
                (七)綺語
                (八)貪欲
                (九)嗔恚
                (十)邪見
第九節:輪回的苦
         一、六苦
                (一)不定
                (二)無飽足
                (三)數數舍身
                (四)數數結生
                (五)數數高下
                (六)無伴
         二、三苦
                (一)苦苦
                (二)壞苦
                (三)行苦
第十節:煩惱
         一、貪
         二、嗔
         三、慢
         四、無明
         五、疑
         六、惡見
                (一)壞聚見(薩迦耶見)
                (二)邊執見
                (三)見取見
                (四)戒禁取見
                (五)邪見       
第十一節:勝義菩提心
         一、所空的是什麽(所破)
         二、修習空性的方法
                (一)以花為例
                        (1 )四要點
                                a 認識所空的對象(所破)
                                b 決定有自性的法(事物)與組成部分或是一體或是異體
                                c 有自性的法(事物)與組成部分不是一體
                                d 有自性的法(事物)與組成部分不是異體
                        (2 )由名言安立的事物
                (二)以身體為例
                        (1 )四要點
                                a. 認識所破
                                b. 決定體性或一或異
                                c. 自性與組成部分不是一體
                                d. 自性與組成部分不是異體
                        (2 )由名言安立的身體
                (三)以觀音菩薩為例
         三、修習我空
                (一)四要點(四相觀察)
                        (1 )認識所破
                        (2 )決定有自性的我與身心或一或異
                        (3 )有自性的我與身心不是一體
                        (4 )有自性的我與身心不是異體
                (二)我在名言中是存在的
         四、解釋論文
第十二節:世俗菩提心
         一、本法的特點
                (一)菩提心的寶貴性
                (二)將五濁惡世的違緣轉為菩提道
                        (1 )時濁
                        (2 )眾生濁
                        (3 )見濁
                        (4 )煩惱濁
                        (5 )壽濁
         二、平等舍
         三、自他平等
         四、我愛執的過患
         五、愛執他人的功德
                (一)有情的恩德
                (二)愛執他人的功德
         六、慈悲
         七、自他相換
         八、取舍
                (一)取舍的修法
                (二)論文的解釋
         九、增上心
         十、菩提心
第十三節:大乘之行
第十四節:如何將這些教授付諸實修
附錄一:修心七義論
附錄二: 說法與念修前的祈願文
附錄三:《三十五佛懺》修法講記
附錄四:功德之基頌(《菩提道次第攝頌》)

下部:日常實踐及相關問答
第一節  佛法的心要
第二節  佛
第三節  無常與苦       
第四節  無我與空性
第五節  科學、輪回與世界的起源
第六節  業:因果的作用
第七節  死、生與中有
第八節  佛教的宗派
第九節  金剛乘(密宗)
第十節  修道的次第
第十一節 感情
第十二節 佛法與日常生活
第十三節 社會活動與社會問題
第十四節 婦女與佛法
第十五節 僧尼、居士與善知識
第十六節 家庭與子女
第十七節 佛龕與供養
第十八節 祈願、儀軌與回向善根
第十九節 靜坐
第二十節 嗔恨的對治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