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業的法則_恒久安樂之行為規範/ 丹真嘉錯

(2009-02-19 03:18:32) 下一個
      業的法則:負麵行為總是帶來痛苦,而正麵行為總是帶來安樂。如果你行善將得安樂,為惡則受苦。我們的業行生生世世都會相隨,如此解釋了為什麽有些人常沉溺於負麵行為,在人世間依然功成名就,為什麽另一些人潛心修行卻遭遇重重困難。業行已經造作了無數世,因此在無數的業報中有無數的潛能。

     業的潛能總是隨著時間而增加,小種子有結出大果實的潛能。內在因果亦然,即使是微小的行為也能引起或正或反的重大後果。例如,有個小男孩曾經以一把砂供養佛陀,在供養時把它栩栩如生地想象成是金砂。男孩後來轉生為偉大的佛教徒國王:阿育王。從最輕微的正麵行為能得到最大的業果,同樣,最小的負麵行為能帶來極大的痛苦。業的潛能在我們心識之流滋長增強,遠比具體的潛能如一顆蘋果籽更為巨大。滴水能注滿一大壺,最微小的行為不斷造作,也能填滿有情眾生的心識。
 
     在人類社會中我們見到許多差異。有些人生活總是很順利,有些人則總是不順利,有些人快樂,有些人沉靜而平靜。有些人非如我們所願似乎總是麵對極大的災難。而你希望他們遭殃的人反而平安無事。凡此種種說明了並非每件事情都在掌握之中。有時,當我們設法開始努力,積聚所有能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仍然疏忽某些事情。我們說某人幸運,某人不幸運,僅隻如此還不足;幸運必定有理由與原因。根據佛教的解釋,這是你在過去世或此世先前所作所為的結果。當潛能成熟,即使遭遇逆境努力仍會成功。但在某些狀況下,即使已經集合所有必要的條件,依然失敗。

     可見人人功德福報大不相同。如果某人善行成熟,即使當政者沒收他的財產,因為他的福報的力量,因為善業的力量之故,此人仍會成功。假使正確積聚善行,比如不殺生、放生,以及對他人培養忍辱,將來或來世都會獲得利益;反之,若一直沉溺於負麵行為,將來必定會麵臨負麵果報。如果不相信業的原則,那麽你就為所欲為吧!

     一旦造了業,相應之業因便會存留而且增加,直至業報現前。如果未曾造業,絕不會麵臨果報;已經造業,除非透過正確的修持,或者一項善行,除非被憤怒或反麵的因素摧毀,否則兩者的業果都會現前。業,即使是在數世之前所造,絕不會隻因為時間流逝而失去效應。

     正麵與負麵的業行取決於個人的發心動機如果發心善良,所有的行為都會是正麵;如果發心錯誤,所有的行為都會上負麵。業行有多種不同的類型,某些是純善,某些是全然不善,某些兼而有之。如果發心正確,雖然行為本身似乎非常暴力,也會帶來安樂;反之,如果發心錯誤偏差,那麽即使行為似乎是正麵而且有所助益,事實上會是負麵行為。全視你的心而定。如果你的心已被調伏,所有的行為都會成正麵;如果你的心未經調伏,常為貪欲、嗔恨所左右,雖然所作所為似乎是正麵,事實上你已積聚了負麵的業。

     如果有更多的人相信業的法則,我們可能絕對不需要警察或刑罰製度。如果個人內心不相信業行,即使人們外在形式上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法律製度來執法,他們仍然無法帶來和平的社會。現代社會中,複雜的設備是用以監視以及偵察非法犯罪,但是這些機器愈複雜愈是吸引人,罪犯也愈狡猾愈冥頑不靈。人類社會要改善,隻加強外在的法律尚且不足,我們需要某種內在的節製。文明和平且物質豐富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靈性的道德應該攜手共進。

     我們透過身、語、意三門造作諸業,由此數門,或者造十善業道,或者造十不善業道。十不善業道有三項是身門所犯(即殺生、偷盜、邪淫),四項是語門所犯(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三項是意門所犯(即貪心、害心、邪見)。

     身門所造的第一項不善業是殺生。要構成殺生必須有其他生命存在;自殺則另當別論,因為不牽涉其他人。如果你起心動念要殺一個人,但實際上剛巧誤殺另一人,那麽並不構成完成殺生的不善之行。但是,當你的原始動機是要去殺任何一個遇見的人,如果你殺了任何人,那就構成了積聚完全的殺生罪。

     殺生可能因三毒:貪、嗔、癡而起。比如,我們因為貪食肉類而殺生,因嗔恨而殺害敵人,因愚癡而以動物為祭品。親自作或教唆他人為你而做並無關緊要,兩者都構成了殺生的負麵行為。完成殺生行為,被害人必須先凶手而死。

     由身門所造的第二項負麵行為是偷盜。偷盜可能因貪欲而起,也可能是因嗔恨某人,以便去傷害他,也可能起於愚癡,因為誤認為自己想要便可以拿取,意為動機是把所有物與物主分開。可以是強行或暗地進行,也可以借出後讓物主遺忘,然後據為己有,或者是借錢未還。當你認為現在已經擁有這項物品,便完成偷盜之舉。例如你讓別人代你偷盜,即使自己並沒有直接參與,仍然構成偷盜。

     身門所作三項負麵行為的最後一項是邪淫。意指與不恰當的人,以不恰當的部位,在不恰當的時間,於不恰當的場所,或違反另一人的意願進行性行為,後者當然包括強暴。就一個男人而言,不恰當的女人包括自己的母親,別人的妻子,女友,他人已付費的妓女,自己的親戚,或是出家女。也包括其他男人。不恰當的部位是肛門與口腔。不恰當的場所是自己上師住處附近、靠近塔寺、寺院之內,或在自己父母麵前。不恰當的時間,對男子而言是指女人月事來時、懷孕時,以及女人生病,行房會使病情惡化之時。如果一個男人在如前所述的情況下性交,即使對象是自己的太太,據說仍是邪淫。
 
     性交通常是出於貪欲,但也可能出於嗔恨,比如一個男人與敵人的妻子同床。有時也出於愚癡,以為透過性交能夠獲得重大了悟。隻有自作才能犯下邪淫的負麵行為。當性器官兩兩相交才確定是邪淫行為。

     以下四項負麵行為是口業。
     首先是妄語。包括說出與某人所見、所聞或所知的事實相左的言辭。妄語可能出於貪、嗔、癡。意念動機是去混淆他人,可以用言語、點頭或二個手勢。隻要是存心混淆他人的任何行為都構成妄語此一負麵行為。如果其他人聽見,便構成此一行為的完成了。

     其次是離間語。意念動機是為了自己或他人之故,而引起朋友之間或僧團的不和。不論有無引起不和,當其他人聽到離間之言,便構成此一行的完成。

     其次是粗惡語。意念動機是出言不遜,一旦惡言所向之人聽見,即使此一舉動完成。粗惡語包括侮辱他人,指責他們的缺點,不論真假。如果有人以言語傷害他人,那就是粗惡語。

     其次是綺語。綺語指言不及義,可以因三毒其中任何一項而起。意念動機是沒什麽理由隻想閑談,沒什麽目的隻想聊天。綺語不需要其他人。你不需要一個同伴,可以對自己說。無聊的閑談包括戰爭、他人的過失,或者為辯論而辯論。也包括隻因為想念而閱讀一些不重要的書。

     下麵是意門所犯的三項負麵行為。
     第一是貪欲。貪欲的對象是他人的所有物。鼓勵貪欲的煩惱可能是貪、嗔、癡三毒任何一項。完成這項不善之行牽涉五個因素:對他人財物有強烈的執著,貪圖他人財物,企圖儲藏財富,想據他人財物為己有,沒有見到貪圖他人財物的傷害。如果這五個因素具足,那麽當有人儲藏財物,便完成了這項心理行為。

     其次是嗔恨。類似於粗言惡語。意念動機是傷害他人,出言不遜,或是希望他人遭殃或壞事。一旦陷入這種意念,你動手傷人或心中設想如此,便算是嗔恨完成。這也需要五個因素:有嗔恨或憤怒的基本動機,缺乏忍辱,不了解憤怒的過失,的確想去傷害他人,以及了解意圖傷人的過患,尚未足以戰勝傷人的意圖。希望他人遭受痛苦即是傷害的意圖。

     第三項是邪見。即否認事物存在的存在本性。邪見通常有四種類型:關於因、果、事物的作用,及事物存在的邪見。關於因的邪見是認為沒有業行;關於果的邪見是認為某些行為沒有果報;關於事物作用的邪見是以為孩子不是由他們的父母所生養,還有種子不結果,也以為沒有前世或來生。第四種邪見是關於存在事物的邪見 ——因為愚癡與貪欲而認為阿羅漢、涅磐及三寶不存在。

     宗客巴說:“盡管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邪見,這些邪見確實根絕了善行的積聚,結果讓人任意沉溺在負麵的行為中。”因此,對三寶及因果律的邪見據說是最大的邪見。

     我們也應該知道業行的輕重差別。如果行為是因煩惱炙盛而起,那麽此一行為就是非常嚴重。行為實際造作的方式也決定了業的輕重。比如,以非常歡喜的心情犯下謀殺案,先折磨被害人然後在嘲笑侮辱,因為被害人或此一生命被殺害的方式太不人道,所以所造的業據說非常嚴重。如果犯人沒有羞愧的意識或感覺,那麽因為他缺乏對治的力量,殺生的負麵行為非常嚴重。如果你殺生是因愚癡而起,例如準備祭品,以為殺生實際上是宗教之舉,並不構成負麵行為,那麽所造的業據說是非常嚴重。

     通常,你犯下的個別負麵動作越多,行為也就變得愈嚴重。業的輕重也依造作者而定。如果你回向一己功德利益其他有情以求證悟,據說力量就比較強,如果是回向較其次的目的,力量比較弱。負麵行為亦然;煩惱愈炙盛,業行也愈強,而且在諸多煩惱之中,據說嗔力最大。一刹那間對一位菩薩起憤怒之心,將會摧毀你千劫以來所積聚的善行。
 負麵行為的果報也視挑起負麵行為的煩惱強度而定。亦有與原因相關的果報。比如,因為曾經殺生,即使投生在較低的存在領域之後再得人身,此人也會壽命短促。因為偷盜,所以會缺乏資具;因為邪淫,所以會有不貞的配偶;因為粗惡語,所以人們會侮辱你;因為離間語,所以會有朋友反目等等。

     另一種果報是會有與生俱來的行為。因為過去世殺生,即使再世為人,還是有與生俱來的衝動,以殺生為樂。尚有環境的果報,在團體中環境果報集體成熟。比如,由於殺生之故,將會處於穀物生長不佳之地,收成不豐,是窮鄉僻壤,天候不良,遍滿有毒的樹木荊棘。因為偷盜而得的環境果報,農夫不會有好穀物。因為邪見而得的環境果報,將會缺乏救護,無處歸依。

     如果因為戒律之故而免於沉溺在這些負麵行為,且下定決心不沉溺其中,即構成了正麵行為的積聚。不過,如果沒有沉溺在負麵行為中的才能或能力,並不算是在積聚善行;隻有當你有造作惡業的能力或才能,但是因道德自製而作罷時,才算積聚善行.

     某些行為雖已造作,但並非存心故意,如意外殺生、夢中殺生,或是做了某些違反個人意願的事。諸如此類的情況,雖已造作,但是業並未增加;業行不會完成,因為缺乏意念動機的必要因素。但是,如果你強迫他人為你而造作不善之行,那麽負麵之業是因你而積聚。

     業果可能在現世、下一世,也有間隔數世以後成熟。某些非常重大的行為,是出於愚癡或強烈的嗔恨,因為過於重大,是以在此世便產生結果。某些正麵行為也是如此;如果你對有情眾生懷有強烈的悲心,如果你深信三寶,如果你回報上師及父母的恩德,這些行為的結果會非常強而有力,是以現世便開始成熟。

     獲得人身主要是持戒清淨,尚且需要其他因素。包括長壽以圓滿修行佛法。健全、端莊而健康的身體及生長在尊貴之家也有助益,因為如此一來將自然而然博得人們的尊敬,影響力較大.經典中提到的其他因素是言辭可信以及身心強健。如此較不易受到幹擾。具有引人的形象,僅僅眼見便能攝受弟子,讓他們毫無困難生起強大的信心。來自尊貴的家庭,人們會聽從會留心你的忠告。藉著給予他們物質上的資助,在你的影響之下能集合眾人,而且因言辭可信讓別人把你的話當真。所說的話能如願迅速實現,猶如國王下詔命。不會害怕或羞於向大眾講授佛法,在修行時障礙較少。藉著強壯的身心能夠忍受肉體上巨大的磨難,在實現任何自己或他人的目的時,不會有任何後悔或挫折。

     每一項優點都有特殊的業因。長壽是因為恒常抱持助人、利他的態度,從不傷害別人。強壯、健康的身體是因為供給他人新衣,以及不動怒。生在尊貴之家是因為總是保持謙卑,從不驕傲,而且視自己為老師及父母的仆人。資財豐饒是因為供養三寶、父母、師長等等。有強健的身心,是因為供給他人飲食。如果積聚諸項善因,你將獲得具有上述優點的獨特的人身。

     如果仍然混混噩噩、不認真思考業的法則,可能有時認為並沒有積聚任何負麵行為,而且自認是好修行人。不過,若仔細分析自己所想所行,會發現自己天天言不及意、傷害他人、犯貪。會發現事實上缺乏了真正遵守業的法則所需的首項要素——深信。我們必須看到修行佛法以及目前的生活方式兩者之間的落差。為了彌縫其間的落差,必須將因果法則的知識納入所作所為之中。如果見到所思所為的方式具有潛在的危險,那麽你會一再培養決心去修正思想與行為。

     宗客巴說,雖然我們應盡力不再去沉溺於這些負麵行為,但因為與煩惱長期糾纏,有時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又造作了。對於負麵行為不應坐視不管。反而應進行佛陀所勸告的清淨方法。佛陀說,運用四種對治力將能讓己造作的負麵行為清淨,進一步還能克服。

     首先是懺悔力。藉著思維負麵行為果報重大,應從心靈深處對所作所為發出深深的懺悔。

     第二是清淨力。清淨力可透過不同的方法獲得,包括受持讀誦經典、觀修空性、持咒、塑造佛像、供養,以及稱佛名號。淨治的方法應於修持直到在淨治中見到成功的征兆。這些征兆包括夢見嘔吐,夢見喝牛奶或乳酪,在夢中看見太陽或月亮,夢見飛翔、火焚、製伏野牛或穿黑外套的人,夢見僧人尼師,夢見爬山以及聽經。這些都是你修行清淨的成功征兆。
     第三種力量是決心未來不再造作不善之行。如果有下定決心的力量,克製自己不造十種負麵行為,那麽不僅能淨治十種不善的負麵行為,也能有力量清除煩惱以及煩惱所留下的印記。如果下定決心的力量很淺薄,你清淨的修持亦然。

     最後一種力量是觀想皈依佛、法、僧,以及為利益有情發願成就證悟。

     如果造作了負麵行為而未曾淨治,來世會轉生於較低的存在領域。負麵行為可因潛能由於對治修法完全摧毀而徹底淨除,但此世會現出如輕微頭痛的症狀。亦即,任何負麵行為原本要長時間才會產生結果的,可能短時間之內便領受果報。種種結果要視情況而定:修行人是否嫻熟清淨的方法,四力是否圓具,修行有多勇猛,以及修習淨治多久。某些情況下業行的潛能被摧毀;某些情況下則略有感受。

     經典中提及,即使曆經百劫,業犯亦不失,但不應以為上述所言與經典相左。這是指一旦造業未曾清淨,業力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而消失。沒有不能清淨的業行。正麵的行為會因為憤怒而喪失潛能,同樣的,清淨的方式會摧毀負麵的業行的潛能。但是佛陀曾說,一旦產生結果,負麵行為便無法清淨。比如,我們此世的負麵經驗是過去世造作負麵行為的結果——對於已經產生的負麵行為,你便無法清除了。

     宗客巴說,正麵行為可能因反麵因素如憤怒而喪失潛能,是以我們不僅需小心謹慎積聚善行,也要同樣小心謹慎維護已積聚的善行。如此便需回向一己功德以成就證悟,上求佛果。一旦你已回向一己福德去成就這些目標,那麽直到達成之前,所積聚的善行都不會喪失潛能。有如存錢在銀行,強盜是無法搶走,此處強盜是指貪、嗔、癡。

     雖然透過正確運用諸項對治力,我們能夠完全清淨負麵行為,摧毀帶來不良後果的潛能,但是一開始便不犯諸項負麵行為,遠比犯後還淨更為妥當。因此起初便決不沉溺較佳,絕對不要讓你的心靈沾染這些負麵行為。宗客巴說,有如某人斷了一條腿,後來雖痊愈了,但是和沒有斷過的腿相比,畢竟大不相同。

     有人或許會認為,既然其他經典把輪回中此世的財富利益,說成是要避免與舍棄的對象,那麽一個修行人就不宜再去希求良好的存在形式,因為那仍然是在輪回中的生命。這是非常錯誤的態度。

     我們所指的希求有兩種:暫時的希求與究竟的希求。暫時的希求包括追求來世難得的人身。基於如此難得的人身,你能修行佛法,以便最後達成成就證悟的究竟目的。雖然就大乘行者而言,究竟目的是要為其他的有情眾生努力成就一切智,但修行人也需要希求未來有再得人身的合宜轉生,以便能繼續修行。寂天說,難得的人身應被視作一艘能橫越輪回之海的船。為了達到成就一切智境界的究竟目的,你必須生生世世獲得珍貴的人身。能夠獲得如此合宜的轉世之身,基本的原因便是持戒。

      既已發願修行佛法,對大多數人而言,完全舍棄世間是非常困難。最好的修行人是舍棄世間生活,能在他的餘生離開人群,獨自修行。這實在值得欽佩,而且助益非淺,但是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很難如此修行。你必須顧及自己的生活、在團體中工作,同時也服務人群。但是不應被世俗的事務所占滿,應該多花費精力與時間修行佛法,以求改善眾生。你開始了解與來世相形之下,此世的事務並不那麽重要。

      藉著皈依與遵守業的法則,努力屏除負麵行為並積聚正麵行為,來世將會享受到合適的轉生。然而,因合宜的轉生是處在輪回之中,其本質是苦,是故不應以此為滿足。我們反而應培養這種認識:輪回內所有的存在形式本質都是苦。自無始以來,我們便對輪回的繁華有與生俱來的貪戀,而且從未能了解輪回快樂的本質:即是實在與真正的痛苦。隻要犯人不知道他們身處監獄中,不覺得監獄生活難以忍受,便不會真正發願把自己釋放出來。輪回亦然:隻要你不能察覺生活在輪回中的缺點,便不會真正發願獲得涅磐,從輪回中解脫。

      你不應該有佛教是悲觀的這種錯誤觀念。相反的,佛教是非常樂觀,因為每個人的目的都是想達到完全、恒久安樂的圓滿證悟,佛教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達成目的。輪回的快樂一時之間看似讓人稱心如意,但是不管我們享受多久也不能滿足,而且輪回的快樂因為易有變化,也不可靠。涅磐的喜悅及安樂是究竟、永恒、不變的,相形之下,輪回內的快樂與幸福便顯得微不足道。
 
 
                                ----節選自唐多括羅<修心集>  丹真嘉錯尊者所著"道次第講釋"一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