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印度的正統六派哲學簡介

(2009-01-28 13:16:56) 下一個
文章原地址: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38710&extra=page%3D1


  印度的宗教哲學,由《吠陀》經典到《淨行書》,再變而為《奧義書》,探討宇宙人生的態度與方法,愈來愈加嚴密,內容也逐漸充實而包含廣博,但《奧義書》的思想,矛盾百出,仍然不能擺脫婆羅門教的範圍。求真的精神,也是人類潛在的根性,於是從宗教哲學脫穎而出、自求真諦的各派哲學,當釋迦牟尼創建佛教的先後期間,紛紛獨立,都自有它的哲學係統,和思想組織的體係。依照一般研究印度哲學的習慣,都叫它為正統六派,異宗三派。

  所謂“正統六派”,指:
  ·數論派(Samkhya)
  ·瑜伽派(Yoga)
  ·勝論派(Vaisesika)
  ·正理派(Myaya or Naiyayaka)
  ·彌曼差派(Puarra Mimansa)
  ·吠檀多派(Vedanta)
  這六派仍然承認《吠陀》以來哲學的權威,可以說是婆羅門教的“正統派”。

  所謂“異宗三派”,指:
  ·佛教
  ·耆那教
  ·順世論
  這三宗是“反正統”,不承認吠陀思想的權威。

  數論派的世界觀是二元論,說宇宙的根元,有物質原理的自性,與精神原理的神我,由這兩種的發展,而用大我慢、五知根、五作根、心根、五唯、五大、二十三諦等來說明群象。瑜伽派依數論派思想,成立瑜伽哲學。勝論派對於現實世界,立足於多元論,主張物理的世界觀,用實、德、業、同異、和合、根本六句義的六種範疇,說明一切。正理派以勝論思想作背景,發展因明的正理,確定認識的價值。彌曼差派,繼紹《淨行書》的儀式。吠檀多派,祖述《奧義書》的哲學。實質上,都是祖述《吠陀》,稍加修整,另換一番新的麵目。

【一】數論派

  印度所有宗教的特點,哲學睿智的研究,往往超過絕對信仰的主觀,數論派的哲學,首先便是確定這個現實世界,純苦無樂,要求解脫,必須先了解苦因,但認為生天、祭祀、祈禱等方法,並非究竟解脫。這個世間,為三苦所逼:
  (1)依內苦,包括病苦(風、熱、痰等)和心苦(可愛別離、怨憎聚會、所求不得、有生就苦)。
  (2)依外苦,不能擺脫物質世界的迫害等。
  (3)依天苦,不能脫離自然界的束縛等。
  他們建立因中有果論,立自性神我二元的根本原理。同時又建立二十五諦,二十五諦在藏文裏也譯為“二十五所知”,為宇宙人生的真諦。立三種量論:
  (1)證量(又名現量,不含推比的直覺經驗)。
  (2)比量(由推理而得的知識)。
  (3)聖言量(以聖者的教說為依據量知事物)。
  正理派在這三種量以外,又加比喻量。因此認為神的存在,不能證明,就是不可知數,所以接近於無神論者。所謂二十五諦,如附表:

   |————————————————————————————|
   |非能造非所造者 |神我(精神方麵之物)         |
   |————————————————————————————|
   |能造者     |自性(物質方麵之物)         |
   |————————————————————————————|
   |能造所造者   |覺、我慢               |
   |        |五 唯——色、聲、香、味、觸。    |
   |————————————————————————————|
   |所造者     |五 大——空、風、火、水、地。    |
   |        |五知根——耳、皮、眼、舌、鼻。    |
   |        |五作根——舌、手、足、男女根、大遺根。|
   |        |心 根                |
   |————————————————————————————|

    數論派的哲學思想,顯然由婆羅門的宗教意識脫穎而出,傾向於理性的探討和生命的研究,要求解脫輪回而證道果。中國《大藏經》中數論派的典籍,有真諦所譯的《金七十論》,可資研究。但整個思想係統,和理論的條理,仍然缺點很多,不能自圓其說。

【二】瑜伽派

  瑜伽派的哲學思想,本來與數論派如出一轍。隻是數論的宗旨,大有傾向無神論的成分;瑜伽派卻建立超然一尊的神“大自在天”。瑜伽(Yoga)的意思,有冥想觀行,天人相應的作用,所以有的譯為“相應”,有的意譯為禪、禪思、禪觀。

  《瑜伽經》立為四品:
  一、三昧品(禪定中的覺受Samadhi ada),闡述三昧的本質。
  二、方法品(Sadhana Pada),闡述人三昧的修煉方法。
  三、神通品(Vibhuti Pada),闡述神通的原理和它的種類。
  四、獨存品(Kaiva1yaPada),闡述最高的目的,達到無係縛,絕對自在的神我境界。

   瑜伽派的哲學,大體與數論派相似,隻把“自性”改作第二十四諦,把“神我”作第二十五諦,立大自在天(伊濕伐羅Mahlsvara)為第二十六諦。自在天是無情、無想、無業,不受業果,超然於苦樂業報以外,擴展至超時空的大神我。
  它是一切大人師,它的表記密語是梵文的唵(嗡Om)字,念誦它就可以得到相應。但瑜伽派所立的神,與人我的身心,又是不可分開的,所以他們的修煉方法和原理,又都從心理與生理入手,絕欲清心,自求解脫。

  瑜伽的修煉方法,由八支行法而達到神通解脫的境界。所謂八支行法,便是禁製、勸製、坐法、調息、製感、執持、靜慮、等持。
  (1)禁製,就是行為的戒律,要守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的五戒。
  (2)勸製,就是清淨的行為,要知足、苦行、學習念誦和記誦,虔敬大神的五事。
  以上兩支,無論修道與在俗,都應共同遵守。自第三坐法以下,就隻宜修煉瑜伽行者的特別修行。
  (3)坐法,共有八十四種至九十六種之多,有蓮花坐、獅子坐、雞坐、拜坐等等。還有雙手十指結成的手印(有許多種),這些都是達到神通成就的秘密表記。
  (4)調息,練習呼吸氣功的各種方法。
  (5)製感,控製身體的感覺,有收攝六根的龜縮法等,可以達到如動物冬眠的狀態。
  (6)執持,使令此心不動,斷絕一“切妄想,製心一處。
  (7)靜慮,由持心不動,可使境與心冥,得渾然合一的禪定。
  (8)等持(即三昧,或稱為三摩地),終使心如虛空,境照萬象。
  由執持到靜慮和等持三支,是瑜伽的中心行法。由此而獲得不可思議的神通和智慧。換言之,最後達到啟發自我不可思議的潛在力量,從自性而獲得解脫,進入智慧的境界。但三摩地也有深淺的不同,大體分有想(有心)、無想(無心)兩種。無想就是無想定的最高境界,由有心到達無心的妙境,可以使神我超然獨照。

  修習瑜伽,能夠成就神通。據《方便心論》所記載,瑜伽外道有“八微”和“八自在”說法。“八微”就是四大(生理變異)和空、意、明、無明,“八自在”就是能小、能大、輕舉、到遠、隨心所欲、分身、尊勝、隱沒(隱身)。
  瑜伽派的哲學,與其說它是學術思想,毋寧說它是實證主義,它的理論,也由於上古以來《奧義書》的層層蛻變,尤其注重禪思與觀行,用身心求證宗教哲學的真諦,所用的方法,是近於科學的。印度任何宗教與學派,求證的方法,都離不開瑜伽的禪觀,佛教也不例外,隻是求證所得的,有程度深淺,與見地正確與否的差別。

【三】正理派

  梵語“尼夜那”(Nvaya),有推理和標準的意思,通常譯成“正理”,就是印度因明學的宗祖學派。正理派開創的目的,仍然在求真知,達到智慧的解脫,後來演變成為因明,有五支因明的宗、因、喻、合、結。及三支因明的宗、因、喻。嚴謹的推理體係,都隻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種方法論,並非正理派的大目的。有人認為西方邏輯(Logic)的發展,與印度因明大有耐人尋味之處,此是題外之事,暫不置論。

【四】彌曼差派

  梵語“彌曼差”(Mimamsa)有思維考察和研究的意思。彌曼差的哲學,可以說是研究婆羅門教儀的教義,闡揚吠陀思想的宗教哲學。他們發揮闡揚《吠陀》的祭祀和教法的正統解釋,思維考察《淨行書》的內義。因此創立“聲常住論”,認為《吠陀》經典的文字語言,除了“語意”以外,它的文字“語性”,還是永恒、共同、常存而不變的。《吠陀》的文字,就是大啟的經典,不容否認就是真理,而字聲都有極神秘的力量,《吠陀》為最高無上的原理,所以梵文字聲,也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哲學的基礎,啟後期佛教——密教咒語的理論根據,非常有力。至於建立理論的方法,並不是法定的盲目迷信,它也以因明論理方法為依據,建立量論。有經驗實證的現量,推測而知的比量,還有比喻量和義準量。它完全維持古典的婆羅門教思想,反對佛教的非儀式主義。

【五】吠檀多派

  繼彌曼差派之後興起,也反對佛教哲學,極力維護《吠陀》和《奧義書》的真理,以建立一個一元論的梵為究竟。顧名思義,就是《吠陀》的演繹。這兩派雖然時代較後,但因為它是印度宗教哲學的大係,學說影響人心很大,所以通常都與前述四大派相提並論。

【六】勝論派

  梵語“吠世史迦”(Vaisesika),又譯作“衛世師”,有差異、特性等意義。初以六句義立宗,後又演為十句義。中國《大藏經》中收藏有玄獎法師譯、慧月論師著的《勝宗十句義》,約如:
  (1)實,梵語“陀羅標”的意譯,說宇宙萬有實體的本質包括時間和空間(體)。
  (2)德,梵語“求那”的意譯,說宇宙萬有的現象(相)。
  (3)業,梵語“羯磨”的意譯,說萬有的作用(用)。
  (4)同,說萬有群象不同中有共同的原則。
  (5)異,說萬有同中有各各差異的特性。
  (6)和合,說實德、能所等,全體與部份等類之間的關係。
  (7)有能,說萬有實德業本身的功能。
  (8)無能,說自果自生,不涉他果。
  (9)俱分,說同體中互通,例如人和人。非同體中互異,例如人非禽獸。
  (10)無說,說萬有群象畢竟的不存在。
  十句義的勝論派的總綱,由十句演繹分析,內容包含心理、生理、物理、精神、時、空等理論。對於物質世界,他們認為是客觀的存在。同時建立極微的學說,分析物質大種,相似於現在通行的微細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以及素粒子物理學等等的學說。認為極微無數而常住,由不可見力,集合離散。分析到無可分處,就是極微,並無別有所造的主宰。極微不可見,不可再分析,它永恒不變不滅,無始無終,它的形狀是圓體的。它如光塵(日光中的飛塵)的六分之一大小。但是地水火風四大極微,又各自不同,它們有色、味、觸,猶如液體。極微互相擁抱,成二重極微,名為“子微”。三個二重極微相合,成三重極微,名為“孫微”,它的大小 就和光塵相同了。四個三重極微相合,成四重極微等等,這樣輾轉相依,形成三千大千世界。這與希臘初期哲學的原子論、唯物論、與中國《易經》的陰陽之說,有些地方有異曲同功之妙,近於自然科學。但這種學說因發生在印度,而印度文化的傳統精神,最後的宗旨,都是要求超脫人間世界,所以勝論派最終的目的,仍然力求精神的解脫,並不向物的方麵去研究發展。勝論派的特點,便是因中無果論,而且趨向解脫之道是求真知的見,等於是純粹的知識論。

文章原地址:http://lhsys.blog.sohu.com/1872690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