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六度波羅蜜

(2009-01-16 04:41:00) 下一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7ee910100bmqp.html
 

   佛法所教導我們的第一件事即:避免以自身的行為、言語、念頭去傷害任何眾生。

 

    但是我們修持佛法不能僅止於此,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地去利益眾生,如何去利眾呢?在大乘法中,是以六波羅蜜(六度萬行)來利眾,而六波羅蜜奠基了菩薩成佛的道路,菩薩即是為利眾生而成佛的,六波羅蜜即是實踐菩提心的教戒。

 

    六波羅蜜是: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禪定 6、智慧(般若)

 

    六波羅蜜(即六度萬行)是有其順序次第性的,是由最易實行到最難實踐,由最顯開始到最細微處。而每一個波羅密又分為三部份:

 

壹、布施

 

   (一)財施:此布施是以慈悲心為出發,將物質直接送予需要的眾生,如:食  物、衣服及其他之所需。

   (二)無畏施:經由幫助生命危險、疾病纏身、被虐懲罰及野獸威脅的眾生,即是另一種布施的修持,當我們保護他們免於畏懼及危險時,這就是不同麵向的布施修持。

   (三)法施:前二種布施是以身行之,而法施則是以心為之,施予佛陀之法教。不論是直接解說法教或幫助他人結法緣聞法,皆是法的布施。

 

貳、持戒

 

   (一)清淨戒:持戒意指避除以我們的身之行為、言語及念想造作負麵的行為。特別在出家戒及在家戒中均必須遮止任何傷害眾生的行為。

   (二)攝善法戒:此項持戒不僅避惡而已,還需盡力成就諸善行,同時累積功德與智慧。

   (三)饒益有情戒:上述二戒雖說是以自他關係為基礎,但均可說是先為利己,因為藉由前二戒的避惡行善,首先獲得利益的是自己,而饒益有情戒則是唯有利眾利他。

 

參、忍辱

 

   (一)對怨敵之忍辱:別人傷害我們的方法可有很多種,如對吾身之攻擊、辱罵傷害的言語以及不善詛咒的念頭等,對這些人我們稱之為“怨敵”,不管他們是短暫或長久的,而第一項忍辱即是對怨敵之忍辱。有許多忍辱的修持方法:

 

    1、首先我們可由業報因果之層麵看待,某人會以不善的行為對我們,那是因為在過去世中我也一定傷害過他,所以目前我隻不過是嚐到自己造作之因的果實罷了。

    2、我們亦可思維相對之理,這個傷害我的人其實隻是虛幻本質的展現,正如同夢境一樣,雖然表象上有怨敵、有傷害之舉、也有受害人(即我們),但事實上,此情形之三者皆非真實存在的,均是自心之虛幻的折射。

    3、第三個方法是試圖尋找我們瞋怒的真對象,當有人攻擊我們時,我們對那個人定起瞋怒並能完全覺察出對方的長相特征膚色等。但是,好好思維!真正傷害我們的是什麽?舉例而言,有人持刀傷我,而傷我的是那把刀,但我們不會生氣那把刀,因為刀沒有自主性,持刀的是那人的手,但我們也不會氣那隻手,因我們深知手也是被指揮的,所以我們生氣的對象是那個人,但其實連那個人都沒責任,他隻不過是聽從心的命令而已,但是我們可以說「心是自主的」嗎?不行!因為心也是被五毒煩惱所影響,如:瞋等。因此,我們對待「侵犯者」的態度不該是瞋怒生氣,而是該以慈悲心取代之,因為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心正處於「煩惱」之奴的狀態之中,無任何自主,心中充滿煩惱,正如犯人遵從獄監一般。倘使我們非要生氣,也不要直接生氣所謂的「侵犯者」,因他們也是被煩惱奴役的受害者,我們應當對付的是纏繞捆綁其心的五毒煩惱才是。因此,由於我們缺乏了真實的認知,才會為了不合理的瞋恨而舍離忍辱。

 

   (二)對痛苦之忍辱:我們往往將痛苦看得很重,即使它是微小的。毫無疑問,我們都想躲避痛苦,拋掉痛苦,但由於上述的態度,就會讓一點小麻煩變成大痛苦,相反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忍受痛苦,即使身陷其中,大苦也會成為小苦。忍耐力愈小,其影響力愈大,麵對痛苦時的忍辱力越強,痛苦影響我們的力量就越弱。特別提到修持佛法的部份,當我們剛開始修持時,很有可能會碰到一些困難,例如:會想著也許自己永遠不會修對路,修行對身心來說都很困難等等,當我們讓自己掉入此種境況時,我們將會感到沮喪及惰懶,也因此,一些微小的困難變成了大障礙!我們應要知道如何堅持下去,不論何種困難來臨,我們均當堅固具信地持續修持,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圓滿地修學了。

 

   (三)堪忍善思法要:有許多教法真理是難理解的,也是難接受的,如:過去世、未來世、業報及因果、輪回之運轉以及其虛幻之體性、諸佛菩薩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我們往往無法看清分辨這些現象的本性,而我們的心也無法去體驗,因此我們就會很容易地被「懷疑」所擊敗。所以,對於我們所未能完全了解的法要應要有堪忍心去令我們接受。對吾等而言要真正認清業報因果之極細微處有些不可能,但我們接受其真實性,相同地,諸佛菩薩的功德遠超乎我們的了解,但我們相信並接受。

 

肆、精進

 

   (一)披甲精進:一種堅定的態度,為達證悟而修學佛法的堅固決心,這即是第一種精進,稱為披甲精進。岡波巴大師曾開示:一旦披上此精進冑甲即應意想——從此刻起,直到一切有情眾生均證菩提為止,我將永不放棄行善修持的精進決心!

   (二)攝善精進:此第二種精進是指勤修不懈,不管在任何情形狀況下,麵臨任何障礙,也不令沮喪、惰懶有機會出現。

   (三)無厭足精進:依序漸進的修持會導引我們進入不同的次第及成果,無厭足精進意指直到得獲最圓滿證悟之前,絕不感到滿足而暫止了修持,也就是不會想著:我已做了足夠的善行或足夠的修持,現在可以停下來了。

 

伍、禪定

 

   (一)於所觀法、適樂安住之禪定:這是首步的禪修,即為“止”禪修,經由此禪修能令身心體驗其自然體性與平靜!

   (二)成辦某種功德之禪定:此為次步的禪修,即為“觀”之禪修,經由此禪修除了令身心體驗寂靜與快樂外,更加是能開展原俱之功德。

   (三)能夠利眾之禪定:經由此禪定能令我們在禪定中即開展利眾之功德,圓滿利眾之行。

 

陸、智慧(般若)
 

   (一)世間智慧:世間智慧相關於現世間之學識,如科學、文化…等,但此種智慧尚屬有漏的,因為它是有限度的。

   (二)出世低級智慧:此智慧是指聲聞、緣覺乘人修學而產生的,因其了達的是無我、無常…等,所以稱為低級!

   (三)出世高級智慧:此智慧乃指依大乘法修持而產生的,尤其是了達一切法之空性體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