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皈依與保護 /宗薩仁波切

(2009-01-01 15:18:59) 下一個
更多原文見:   http://www.almostbuddhist.com/show_qzjy.asp?id=64


保護:活在當下

    我們在香港舉行祈求保護的會供,在台灣做勝利的會供。對我們而言,最容易做的事就是不要追思過去,不要料想將來,而是安住於此時此刻。所有佛法教義的精髓實際上都包含在“活在當下”的修行中。如果一個人可以住於當下這一刻,這本身就是至高無上的保護。一個人無法獲得比活在當下更大的勝利了。當我談到“活在當下”時,我確實是按照字麵意義來說,而不是在說什麽神聖、奇異的“當下”。

    當我們談到“保護”時,不可避免的,我們也在談論“危險”——我們試圖保護自己免於危險。當我們說到“勝利”時,我們同時也在說“失敗”。我們的生命怎麽會變得危險了?當我們遊移於過去或未來的時候。當我們在過去和未來中迷失自己時,我們失去了我們的真誠。所以我們失去控製,我們失去信心,我們覺得驚慌,變得偏執,我們把事情弄得令自己危險。勝利變得很遠、很遠了。

    這並不難理解。當你審視你的生命並分析你的焦慮時,你很快就會意識到,你所有的焦慮都來自於擔心過去或者憂慮未來。實際上,活在當下很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情。甚至小孩子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孩子們做得更好些,因為如果一個小孩看見一塊看似美味可口的蛋糕,他會毫不猶豫地表達出來。不過我們這些成年人,這些有文化和成熟的人,我們得想好多關於我們“麵子”的事。當我們想到自己的“麵子”時,我們想到的總是“未來的麵子”。盡管這是最簡單的事,反諷的是,這恰恰是我們不去做的一件事情——活在當下。

    所以我們就做些複雜的東西,比如這個會供。把事情搞複雜是我們的嗜好,而這很充分地采用於金剛乘佛教之中。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有這些多彩且繁複的儀軌、會供、念珠、鈴、各種各樣的手印、咒語等等。

    相對來說,我們做這個儀式是為了讓我們從各種不利的環境或狀況中得到保護。這些你們即將要參加的儀軌或修持,究竟的目標,應當是為了讓我們免於迷惑或混亂。那麽相對來說,我們修這些儀軌,也許……這是個很大的“也許”……應當為了要成功、為了要長壽、為了要受到保護而免於各種災難。我說“一個很大的也許 ”,是因為有時候,並非所有的時候,我真的搞不清楚我們人類到底應該多成功。也許不成功反而更好些。如果你想到地球,那麽我就覺得人類不應長壽也不該成功。

    這一次,當印度的食品價格上漲時……我想同樣的事到處都在發生。僅在印度,我就得照顧大約600位出家眾。因為我得做我份內的事,照顧這600位在印度的出家眾,所以自私來說,我希望生意興隆、美國經濟好轉、亞洲經濟好轉,等等這些。我這是在給你們舉個例子。不過,如果你鳥瞰人間的話,若這個世界進入大約 20年的蕭條時期,也許真的會是件好事。

    當香港人開始在他們高樓大廈的陽台上種植番茄的時候,那麽也許這個地球就終將得救了。不過,你當然不想在你家的陽台種植番茄,就像我不想要放棄我那600 位僧人一樣。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不想把自己的陽台弄亂,我們要保持它的清潔整齊,等等。自私已經證明了它自己是最混亂的狀態。所有其他的混亂和迷惑都沒那麽有害,但自私這種迷惑卻是很有害的,因為它非常非常的短視。

    從無始以來直到今日,人類做了好多東西。我們登上了月球、我們造的船一般不會沉、飛機能飛——這些都是令人驚奇的成就。不過到現在,我們應當意識到,這些成就不僅沒有帶給我們究竟的快樂,事實上這些東西還直接對地球造成破壞。所以,我籲請大家將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動機和我們的見地都投向讓我們能離於迷惑的這項工程。這應該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終極目的,我們的究竟目的。

    接下來的幾天,從今天下午開始,我們將進行諸護法大會供的儀軌。在九尊主要的護法會供中,一髻母是女王,她與聖救度母無二無別。我要再多解釋一下為什麽我們要舉行這個諸護法大會供。

    這是個末法時代,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給你們舉個例子。最近,我和一位科學家進行了一場很激烈的對話。這場對話變得激烈是因為他說佛教的轉世概念是完全荒謬和毫無邏輯的,完全是迷信。他的原話是:“佛教的轉世是佛教徒編出來的。”於是,我就問他:“作為一位科學家,你相信時間嗎?”我知道他沒法說“不”。即便單單隻是化學本身,你也得需要時間的存在,否則你怎麽混和東西呢?所以我就問他:“如果今天所有的科學家可以證明給我看,‘時間’確實存在,那麽,我就可以證明有‘轉世’。”因為對我來說,這兩者是完全一樣的,同樣的荒謬,同樣的迷信;而在究竟的層麵上,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也根本不相信轉世。

    物質主義的觀點:發達時代

    當我前麵談到這是個末法時代,我當然隻是從佛教徒的角度來判斷的。從物質主義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個末法時代。這是個非常非常發達的時代。在香港,你可以今天,就在這個地方外麵,喝到新鮮的獼猴桃汁,而這個新西蘭的獼猴桃可能是昨天才采摘下來的。從物質主義的觀點來看,這說明我們幹得不錯,所以這不是個末法時代。

   
佛教的觀點:末法時代

    從佛教的角度看,我們把這叫做“末法”,因為我們今天在世上做的一切,都讓我們越來越迷惑,而且,實際上正把我們變成白癡。在此之前,我不知道人們可以變賣自己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東西,這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經濟體係都是徹頭徹尾的幻象。我剛剛才意識到,這是個很大的騙局,最大的欺騙。

    當我們計算我們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時,我們從未想過我們製造出來的是些什麽樣的後果。比如,在香港,我們有很多優質的紙張。我們完全漠視了一個事實,就是這也意味著在這個地球上的某處,有許多樹木被砍伐了。如果我今天告訴你:“要真正地好好生活”……我不是說佛教徒……“要真正快樂地生活,我們應該隻在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工作,而一周內的其他時間應該都是假期”,而這確實是真實的,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會相信我?你會認為我活在一個理想世界裏。因此,這意味著我們已經被這些虛幻的物質體係洗腦了,以至我們連相信與信任一些事實的力量也都沒有了。

  
  護佑免生錯誤的見地

    要信任佛法就更難了。當然,非佛法修行者幾乎是不可能信任佛法的,但即使是在佛法修行者之間,很多時候我們也不信任我們的佛法修持。因此,漸漸地我們就會產生錯誤的見地:“哦,佛法起不了作用。”就像我前麵講過的“轉世”的事情。

    所以,主要是為了庇護我們不產生這些錯誤的見地,我們要進行這個諸護法大會供。因為,當我們開始相信修行之道時,這意味著你開始信任你自心的能力。

    今天上午,實際上不隻是今天上午,我給大家介紹了皈依。關於皈依,我想講一講。作了四十多年的佛教徒,我意識到,一個人能做的最容易但也是最有效的修行大概就是修皈依了。

    本尊

    “本尊”是一個金剛乘的專有名詞。從較普遍的佛法上講,唯一被提及的名詞是“佛”。如果你去上座部(南傳佛教)的國家,本尊幾乎是次於佛陀的。事實上,很多地方也許連“本尊”這個概念都沒有。比如,盡管在密乘中,文殊、觀音或度母等本尊被珍視為與佛同等,但如果你去到上座部(南傳佛教)的國家,首先,他們可能連諸如觀音菩薩的形象都沒有。即便是有,這些本尊一般也被稱作佛陀的“俗家弟子”。他們不是真正的“本尊”,他們是“弟子”,就像阿難或者須菩提一樣。事實上,他們還是等級較低的弟子,因為他們不是出家眾。

    同時,“本尊”也常常被指為天人、神仙。不幸的是,即便我們談到密續的“本尊”時,我們的心還是馬上把它與某種天神聯係在一起。所以,一旦提起“本尊”這個詞,我們想到的是光圈、有超凡能力且樣貌好看的本尊、發光、不同的顏色、飛來飛去等等。其實,密續的“本尊”不外是指一種覺醒的狀態。所以,它不必是個天神類的生命。它真的不是。密續的“本尊”不是指一個神聖、天神類的生命。它是一種覺醒的境界。

  
  意本尊

    密續的本尊通常有三種形式:身、語、意。在這三者之中,我們可以說“意本尊”是最重要的。簡要來說,這個沒有造作的“當下”的心,這個由上師給你引介的,這個你在維續保持著的——那就是究竟的本尊。保持它,或培養它,就是我們所說的“親近本尊”、“向本尊祈請”、“皈依本尊”。但是這卻很難做到,因為這太容易,也因為我們造作、偽造的習性太強了。

  
  語本尊

    接下來我們有咒語作為“語本尊”。“嗡嘛呢唄美吽”或者任何你在念誦的咒語也都是本尊。咒就是本尊,本尊即是咒——你明了這點是很重要的。如我前麵所講的,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要接受這點可能是困難的,因為對我們來說,一旦提到“本尊”這個詞,我們認為它指的是個有手有嘴、可以作為我們供花對象、看起來像是人類的某人。所以,要接受咒就是本尊需要些時間。為什麽金剛乘的修行人被要求念很多咒語呢?因為累積咒數可以使你趨近本尊。而趨近本尊意味著接近覺醒的境界。這是究竟的目標,你們必須牢記。

 
   身本尊

    最後,身本尊。我想你們對這應該相當熟悉了。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橙色、藍色、紅色;標誌如金剛、蓮花、月輪、光圈——這些全都是身本尊。同樣的,我們能做得最好的就是試圖觀想本尊不斷地來回發光。如果做不到,那你可以塑一個佛像,畫幅唐卡或者請一幅圖像,供在佛壇上,注視它,做供養,並恭敬頂禮。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趨近本尊,但是這一切全都是困難的。能夠清晰地觀想是困難的。也許有時,我們能有清明的一瞥,可是卻難以維持和穩固這個觀想。另外,即使我們能夠有良好、穩定和清晰的觀想,也許我們還可以完全專注地持咒,但從根本上,所有這些方法萬萬不能脫離對空性的理解,而這又是很困難的。在咒和本尊的修行中,我們幾乎總是難免把它們想成是有形的、真實存在的,而且總是被客觀和主觀的二元對立染汙。我想要引出的重點是為什麽皈依是重要的。晚些我會回到這個話題。

 
    通過世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我提起本尊的原因是作為人類,我們總是有那麽多的焦慮,總有那麽多的問題。一般來說,人們試著通過世俗的管道或世俗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教育、金錢和權力。例如,為什麽我們把孩子送去學校?因為我們認為通過教育,我們可以解決未來的問題。不過,一而再再而三地,事實證明有時這些方法根本無法給我們答案。它們解決不了問題。

   
科學成就不能解決問題

    科學成就是很奇妙的,但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問題。我們有這麽多的科學成就,這些按道理是來解決問題的,可是,盡管有這麽多科學和技術,我們還是有非常多的問題。有時,我們正因為這些科學成就而得到更多的問題。

  
  經濟學家不能解決問題

    經濟上也是一樣,我們已經取得這麽多的成就。但是,當泡沫出乎意料地要破滅時,不管有多少偉大的工商管理專家討論與否,它就是會發生(意思是,泡沫依舊破滅)。我們有了不起的科學成就,我們有出色的經濟學家,火車在跑,飛機在飛,但這個世界還是不對勁。問題還是出現,事實上,還更多了。

 
   三種心相續

    當這些所謂的超出理性或非理性的事件發生時,會產生三種效果,或者說三種心相續。

   
第一種心相續:對解決方案的盲目信從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心相續或心理要素:“一切都會好的。”這種盲目的信心,認為隻要你努力,你總會從問題中脫身的。我們知道有一些人發表了據稱是相當驚人的經濟對策而獲得諾貝爾獎。這種對解決方案的盲目希望,有時,這個方法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正當我們開始解決舊問題的時候,就有上百個其他新問題接踵而來。不知怎的,這種認為總會有解決辦法的盲目信心,在推動著這個世界。實際上,這種無明是經濟似乎仍在運作的唯一原因。不知怎的,這種認為一定行得通、總有解決辦法的盲目信心,正是使這個世界運轉的唯一驅動力。

   
第二種心相續:虛無的思想

    當這類非理性的事情發生時,出現的第二種心理要素是一種較為虛無的心理要素。人們由於市場崩潰而從房頂跳下去。他們覺得沮喪,而最糟糕的是他們覺得這僅僅發生在“我”身上。別人都沒事,所有這一切的不幸隻發生在“我”身上。

  
  第三種心相續:超越世俗的解決方案

    至於第三種心理要素,我們必然會去嚐試一些超越世俗的解決方法,比如去寺廟焚香、去算命和請喇嘛卜卦,並得到各種咒語和會供作為處方。這就是為什麽昨天我要講到本尊。我們皈依本尊、持誦本尊咒、做本尊會供——做了這麽多遍。我們的態度是,把本尊當成是一種超自然的、神乎其神的、解決問題的全能對象來依賴。我並不是在全然地勸阻這種態度。我想,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我們總得從某個起點開始。但是就像我昨天說的,密續的本尊並不是個實存、外存的生命。我不知道你想要怎麽祈求,但是想得到本尊的加持,並且要親近本尊——就是我昨天講的身、語、意本尊——這種境界是相當複雜的。當然,我並不是在勸阻你去修本尊。我想說的是,對初學者而言,其實不僅是初學者,即使是對最資深的修行人來說,皈依大概是最可靠的修法了。

   
修皈依:接受和憶念

    修皈依有兩個關鍵。第一是接受;第二是在接受之後,要憶念。像我常說的,實際上“我皈依”這句話有時有點兒誤導性,盡管它仍是最好的表達。“我皈依”應當被理解成“我接受”、“我承認”。“我皈依法”是指我接受這個真理,我承認這個事實。什麽是真理?佛陀說:“所有和合事物皆無常。”就是說泡沫會破滅。當一個經濟學家接受這個事實——無論一個泡沫漂浮多久,它總會破滅的——這個人就已經從泡沫會永存的幻象中受到了保護。我接受我會死亡。我接受我的死亡會隨時到來,而不是“過一陣子才來”。

    我給你們講皈依的重要性是源自一段經曆。我的一位來自香港的老朋友最近離世了。她叫作“明”。她很年輕,多年來飽受病痛的折磨。明和我一直在試著找解決的辦法——記得嗎,解決方案?各種辦法。藏藥、中醫、印度藥物、會供、修法……但最後,我和她長談了一次,讓她接受吧。放棄掙紮求存,她必須麵對死亡。我們談到皈依。同時,因為她的性格非常堅強和對佛法極為虔誠,她很輕易地接受了,而且她真的做到了。她將重點放在皈依的修行上。我不得不說,盡管我應當是在教導明,但看著她如何逝去,我必須坦承,我內心裏秘密地希望自己離世時可以像明一樣。如果我可以像她一樣地離去——充滿信心、對不確定性沒有絲毫的恐懼,我想我就可以算是有所成就了。有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最簡單的。難怪在所有佛教的修行中,第一件事就是皈依。這就是為什麽我昨天說,我修行了這麽多年,到最近才意識到,其實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特別是初學者,同時也適用於資深的修行人——修皈依是精髓。

   
皈依佛、法、僧

    接受真理或事實,就是“皈依法”;親近那些接受相似的真理之人,就是“皈依僧”;仰止那些不僅僅證悟了真理,還教導你真理的人,就是“皈依佛”。這就是為什麽,至少這次,我們應該修皈依。

    我促請你們去修皈依,不隻是這次修,而是時時刻刻都要修。

   
究竟的皈依:禪修空性

    在最高的境界,當你禪修空性時,那當然是究竟的皈依,因為你在接受、你在保持、你在安住於絕對的真理上。沒有比這更高的皈依修法了。正因如此,你一定記得在《心經》的結尾部分,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咒是無上的藥物,能驅除一切障礙,等等。但是這麽高境界的皈依修法,也就是禪修空性或安住於空性,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當然是特別困難的。“沒有皈依的對象”、“沒有皈依的行為”、“沒有皈依者”——像是這樣的概念,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對初學者。要理解究竟的皈依,需要一點點聽聞和思維,以及很多的禪修。

 
   相對的皈依:臣服於皈依的對象

    在更粗顯的層麵上,皈依是最實用和最容易的修行。當我們人類的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的習慣是臣服於一個解決方法。這就是為什麽修皈依的方法也契合了我們臣服於一個全知、全能、強大的皈依對象的習性。能記住我之前談到的本尊的繁複細節,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困難的。不過,祈禱和臣服於某人,向他祈求幫助和保護卻是我們的習慣。乍看之下,當我們修皈依的時候,我們就有那種臣服的感覺。所以,在所有的修法中,這大概就是最容易、最實用,也最契合我們思維習慣的修法。

 
   憶念三寶

    傳統上,有一種方法是一遍一遍地反複念誦皈依文。我相信你們都很熟悉諸如念十萬遍皈依文兼做大禮拜等等這些修法。但是,就像我前麵講過的,皈依有兩個關鍵的層麵,一是接受,二是憶念。在相對層麵上,修皈依的精髓在於憶念三寶。在這裏,我再次提醒你,記住空性之見地當然是究竟的皈依修法。但相對層麵的修持,就是憶念三寶。其實經文裏有提到。我想它應該也已經被譯為中文了——一部關於憶念三寶的簡短經文。

   (1)憶念佛

    我在這裏強調這點是因為,不幸的,念誦皈依文變得有點讓人生厭了。它成了一種類似文化的東西,因此人們隻是喃喃念誦,完成數量而已。其實我建議我的一些朋友們還有我的受害者,與其隻是去念誦十萬遍皈依文,不如去試試一些會使修行更具意義的方法,這些方法並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確實地在很多經文中有所指示。例如,憶念佛的名字,比如釋迦牟尼佛;或者是他的形象,比如金色;或他的慈愛;或他顯現的某個片段,比如摺起他的袈裟、赤足步行、托缽乞食。當你能夠記起這些時,你計一下數。你可能是在做某件事情的當兒,在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地點和時間想到這些,比如在肉鋪或者屠宰場。就算這個念頭非常非常地短暫,你應當算做一次。如果你持續半個小時想著佛陀而沒有任何間斷,你也應當算做一次。因此,每一個想起佛陀的其他念頭都成為你的念珠。最好買個電子計數器。你甚至不必這麽想:“噢,佛陀,我皈依您”才能算做一次,隻要一點零碎的念頭想象佛在摺起他的袈裟,就足以被算作一次了。

    還有其他的方法。實際上,這些在佛經裏全都有解釋,隻是這些東西被我們遺忘了。令你自己能夠聽到佛的名號——這也可算一次。通過你或別人,讓其他的人聽到佛法僧的名字、功德或作用。

  
(2)憶念法

    關於法——憶起空性、無常、四聖諦、緣起,其中的任何一個。然後,當然禪修是最好的,哪怕隻是禪修片刻。禪修、思維空性、談論空性、聽到關於空性、無常……任何這些……禪修是其中最好的。我覺得有這類的象征是相當重要的。這就是出現塑像和書籍這類東西的理念。塑像、書籍、佛書……要點是,去具有這些東西。

    當我試圖從斯裏蘭卡請《三藏》時,我的一些西藏朋友就對我說:“你為什麽需要這個?這個沒用的,你又看不懂。”是的,具有佛典。

    而且,你付出的努力越多,大概也就越好。今時今日,你可以直接買到任何的佛書,像是《金剛經》,你直接就能買到。好多時候,你甚至可以得到免費的贈本。不過,如果你可以親自手抄,就更好了,因為這些都是憶念三寶的方式。類似的,為自己或他人繪製佛陀的形象;還有,像佛經裏提到的,隨身佩戴。佩戴的方式是確保我們的身體能觸碰到它們。例如,《金剛經》,你可以戴著它或觸碰它。

   
(3)憶念僧

    關於僧——尊重任何與僧伽有關的東西。在僧眾中,也許在家的僧伽比較難認,但出家僧眾可以通過標記分辨出來,比如紅或黃色的僧袍。在《本生鬘論》中有個非常美麗的故事:當佛陀是隻獅子的時候,一位獵人偽裝成出家人而殺了它。因為那個獵人知道這隻獅子尊重僧人,所以他就穿上黃色僧袍偽裝成出家人。獅子以為有位僧人走過來靠近它,結果就被殺了。因此,這隻獅子積累了很多功德。這隻是無數皈依修法中的一些,供我們這些普通人和初學者修習。

 
活在當下  

    我再三對你們談到,在所有這些皈依修法中,活在當下大概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修法了。活在當下是止觀的精髓。有人要求我為此做點簡短的介紹,所以這正是我接下來要講的。當我們說不住於過去、不住於未來,而住於當下的那一刻……我們一旦這麽說,就會產生兩種反應。一種是:“哦,這是大圓滿法!他怎麽可以這樣公開地講?”另一種是:“哦,他正在教大圓滿!讓我們仔細聽。”你可以查查佛陀的經論,從頭到尾從尾到頭查看十次,你根本找不到佛說過一句你必須住於過去。類似地,佛也從沒說過你必須住於未來。沒有。隻有那些從沙漠來的、嗅過駱駝的人們才這麽說。

    所有佛的教法都是在說活在當下。接下來的挑戰就是,當我們提到“活在當下”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就禁不住去想那應該是些特別的“當下”,是個很奇異、很神聖的東西。因此我們是這麽做的——我們試著禪修,然後你想到麵條、電影。然後你想:“啊,這個不是的!我那特別的當下在哪兒?”你在找尋,卻不知道當麵條出現在你腦海時,你隻要覺察它,而你需要做的就隻是這個。

    下一個挑戰。你在打坐,麵條出現了,你覺察到麵條。但是幾個月後,麵條還是持續出現。

 
   皈依儀式

    沒有太多可解釋的了。基本上,過去幾天我講了皈依的大部分概念。因為皈依是如此的重要,為了使它更振奮人心、更令人重視,傳統上要持受皈依戒,並有個儀式。因為眾人的請求,我明天早上會舉行這個儀式。就算我們以前已經皈依過,我們當然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皈依。

 
   皈依三寶

    皈依並不是說你們皈依我。你明白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你是在皈依佛、法、僧。我隻是引領這個儀式。一般來說,皈依不是個金剛乘的儀式,不是灌頂,所以,我沒有成為你的老師,你也沒有成為我的學生,沒有這樣的負擔。這裏沒有這樣的係縛,不會就隻因為進行了這個皈依儀式而產生這樣的係縛。然而,某種精神上的聯係肯定是會產生的。多一個緣分——在這裏是精神上的緣分——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我們之間似乎本來就相互有一些因果業債。

    你們一些人還請求我做你們的上師等等。當然,我自己作為一個修行人,與別人分享佛法上的知識是在修布施。從這一點上講,是的,我要盡我所能來教授。但是,如果你是想找那種可以依賴的靈性人物,我不得不告訴你,我大概是最不可依靠的人之一。大多數時候你連我在哪兒都不知道。事實上,我的親信助手,他們知道的最晚也最少。不過,如果你覺得你已經成為了我的學生,那麽我也想告訴你,你想要去找多少個上師都可以。事實上,我會鼓勵你這麽做。實際上,現今還有一些很偉大的大師住世,他們有些甚至還相當年輕。例如在中國,你們可以仰賴諸如四川的堪布慈誠羅珠這樣的大師們。

    明天,在皈依儀式中,有一個儀軌環節是剪頭發和接受法名。那些已經受過皈依戒的、已經有法名的,我真的強烈地向你們祈請,請對我發發慈悲,不要再來要名字了。剪剪頭發並不怎麽難,但是最難的是想些有趣的法名。在不丹大概有六個孩子叫喬治布什(笑),所以有這種風險,你可能會得到這類的名字。(信息來源:西園論壇)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869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